<p class="ql-block">卢恩像图</p> <p class="ql-block">我在学生时期和当老师时,就知道“八股文”这种文体的名称,但也只是知名称而已,对其结构、内容都没再深入了解(估计现在大多数语文老师仍如此),当时受人影响,印象中“八股文”是一种腐朽的、束缚思想的甚至使国家落后的坏东西。现在想来,这是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对它的污名化!当时有些人是因为它很难写,写不出而反过来说它坏话;有些人是为了ZZ目的而说它“像懒婆娘的……又臭又长。”其实当时规定它的文字只能3-500字左右,哪会长?比现在高考作文800字以上还少。另外批评它形式僵化的,也不想想现在中高考能允许你写诗歌、小说吗?说句公允的话,八股文是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一。</p><p class="ql-block">借这篇,简单来认识下八股文。它的结构,通常可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有时在末尾加个小结,叫收结。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一股中必须有二句对偶的句子,共八句——这也是称为“八股文”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破题:要求点破文题的要义,即说明题意。</p><p class="ql-block">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思,进一步说明题义,指明作者文章主旨。</p><p class="ql-block">起讲:仍是进一步发挥题意。入题:用几句过渡的话把文章引入正题。</p><p class="ql-block">起股:内容一般以总论、虚说为主,要点出题意而又不把题意说尽,为后文留下余地。</p><p class="ql-block">中股与后股:通常是发挥题意的主要部分,是作者最用力气苦心经营的部分。</p><p class="ql-block">束股:如前面起股、中股与后股还说不透,就再用收束;如说透了,就可以照应破题、承题、起讲,总结全篇。</p><p class="ql-block">收结:有时结尾处用一两句话收束全文。</p><p class="ql-block">下面借着卢恩第二篇文章,划出结构和八句对偶句(八股),结构用[]显示,对偶句用下划线显示。</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原文</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断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省月试 工也 卢恩 第二十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有劝工之事,于课工中寓劝之意焉【破题】。夫省与试之法,行而既禀,随之课工也欤哉?劝工也【承题】。且人主以一身立天下国家之上,自贤亲臣民而外,下及于百工,毋乃曰其细已甚乎?乃又必为之程其能而赏其功,此役似可以已矣,此费若出无名也【起讲】。而不知百工之有资于财用也久矣,此役不可已,而不已也,此费若无名而有名也【入题】。且夫百工者,上<u>之不得与亲亲大臣同受知遇之隆;次之不得与贤臣同与尊崇之典;下之又不得与庶民均沾抚恤之恩</u>,审曲面势之下,得无有操斧斤而太息愀然不乐者乎?是安可不务所以劝之哉【起股】?<u>于是日有省焉,同在冬官之列,或一人而兼数人之事,或一人而仅如一人之事,或数人不如一人之事,此工有勤惰者也,日省之,省其勤者,而勤者奋矣,省其惰,而惰者益奋矣;月有试焉,同列造作之班,或一人而兼精数事,或一人而止精一事,或一人而不能精一事,此工有工拙者也,月试之,试其工,而工者勉矣,试其拙,而拙者愈勉矣</u>【中股】。犹未也。《经》则曰:省试之后,且有既禀焉。<u>身为人役,既不能以自由,则望大君升斗之需,亦其情也,独是事既有勤惰矣,若者勤应受上赏,若者惰应受下赏,勤惰各称其施,百工群服我后之明,有不相为鼓舞者哉?身居肆中,不能别有所营,则冀大君稍食之养,亦其势也,独是事既有工拙矣,孰为工,宜给上食,孰为拙,宜给下食,工拙称乎其量,百工共谅我后之公,有不感叹欲绝者哉?</u>既禀称事与日省月试而并设,百工之劝,劝以此也【后股】。盖<u>善劝工者,必慰其所悲,彼操末艺之役,亦甚抑郁无聊矣,一旦课工有典,恩施不吝,忽从抑郁之中而共沐其赐,而我因而用之,乃可以悉展其才;抑善劝工者,必引其所乐,彼日在官府之肆,亦甚优游自得矣,一旦程绩有方,饩赐有加,忽从自得之余而益快其愿,而我因而收之,乃可以厚集其势</u>【束股】。在昔文武,礼乐制于官礼者,弓矢亦备于府库,劝工之道得矣。公其朂诸【收结】。</p> <p class="ql-block">卢恩的诗歌、文章(论文、书信、祭文等)、对联收录于《家藏三卷》——小开本是我印的,大开本是卢金炮的尊翁卢汉清乡贤捐资重印</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日省月试•工也》翻译:</p><p class="ql-block">《礼经》中有鼓励工匠努力工作的记载,在监督工匠中寄托了鼓励劝导工匠的意思。施行每日审察和每月考核的方法,按工匠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发给给养,随着就开始监督他们工作吗?要先鼓励劝导工匠呀。帝王凭自己一人管理天下的事务,管理范围在亲戚、众臣和百姓之外,还有底下的各种工匠,这岂不是说已经细微到极致了吗?又一定要品评他们的工作从而按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奖赏,(有人认为)这种“日省月试”劝工的做法似乎可以停止了,在这方面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好象也缺乏合适的理由。(这是持这种说法的人)不懂得各种工匠的工作一直有助于增加国家的财富啊,这种做法并不可以停止。说它不可以停止,是这方面的付出好象缺乏合适的理由实际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况且那些工匠,首先不能和帝王敬重的大臣那样受到深厚的赏识优待,其次不能与贤明的大臣那样参加庄重崇高的典礼,再次又不能和普通百姓那样沾润安抚体恤的恩泽,他们在审度材料曲直辛勤营造的时候,恐怕会出现长长叹息、脸上忧愁心中不愉快的工匠吧?这样的话怎么能不尽力去对工匠进行勉励呢?因此每日进行审察,同样在负责工程制作的工部管辖下工作,有的一个人能完成几个人的事务,有的一个人只能完成一个人的事务,有的几个人都不能胜任一个人的事务,这是因为工匠有勤快和懒惰的不同。每日审察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发现谁是勤快的,那么勤快的人会更加振奋;查出谁是懒惰的,那么懒惰的人也会鼓起劲来。每月进行考核,同样是从事制作的职业,有的一个人可以精通几项工作,有的一个人只能精通一项工作,有的一个人也不能精通一项工作,这是因为工匠有聪明和笨拙之分。每月考核工匠,测出其中头脑聪明的,那样聪明的人就得到勉励了;测出其中笨拙的,那样笨拙的人,也会得到鼓励了。这样做还不够呢,《礼经》这样说:“日省月试之后,就要让工匠按劳取酬。”工匠在别人的监督下从事劳役,不能获得较多的自由,那么祈望天子给以微薄的给养,这也是人之常情呀。只是在这事务中既然有勤快和懒惰的差别,哪些人是勤快的,应该受到最高等的奖赏,哪些是懒惰的,只能受到最低等的酬劳,勤快和懒惰的人都按照不同的工作态度得到相应的酬劳,工匠们就会一致信服君主贤明,他们还不互相鼓舞振兴吗?工匠们在作坊中不能谋求其它工作,那么希冀天子按月发给薪酬,这也是符合情势的。只是在这事务中既然有工巧和笨拙的差别,哪些人是工巧的,应该得到最高的薪酬,哪些人是笨拙的,只能得到最低的薪酬,工巧和笨拙的人都按照不同的工作成效得到相应的薪酬,工匠们就会一致理解君主的公正,他们还不尽力感激赞美吗?“既禀称事”与“日省月试”两者并设,就是以此来对各种工匠进行鼓励劝慰的。大约擅长鼓励工匠的长官,一定会在他们所忧虑和愁悲的事情上劝慰,工匠们操持着世人所轻视的劳役,是很压抑无聊的,一旦按照(合理的)规范去监督,不吝啬地给予好处,他们在压抑中突然感到蒙受了恩赐(从而心情舒畅),这时我们借这机会任用他们,就可以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擅长鼓励工匠的长官,一定会在工匠最想实现的目标上去引导他们,他们每日都在官府的作坊中,有时也会感到很悠闲舒适(而自我降低要求),一旦合理地展示其工作成效,赏赐比原先规定的增多,他们就会迅速在满意之后更加想快点实现其获得更多薪酬的愿望,我们借机聚拢这些愿望,就可以大大聚集他们努力工作的力量。过去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礼乐教化由负责礼法的官府制订和颁布,武器(和财物)也充盈于府库,这可算是真正有效的鼓励工匠的方法了。愿诸位长官勉力而为吧。</p> <p class="ql-block">卢恩给潭西大楼村的先祖写的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