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观火焰山

温馨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简介: 潘莹, 笔名石光,男,江苏省泗阳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东部红叶诗社副社长、江苏省诗协理事、泗阳县诗协主席、桃花源诗社社长、“晚晴”诗社西楚工作站站长、《西楚专刊》主编。老三届插队知青,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京杭运河苏北段上(船闸)工作。大专文化。业余爱好:古诗词、散文、围棋。主编《西楚专刊》《情润来安》《百花吟》《桃花源·系列系列丛书10卷》等书籍。著有京杭运河(江苏段)专著《运河流韵》、个人旅游集《游旅闲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潘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贺新郎·观火焰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潘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火舌冲天燎。一荒崖、也无寸草,也无飞鸟。灵火横燃三千丈,只把砂金烧烤。炙热处、谁能受了。百尺山岩红嫣嫣,气旋翻、烈焰飘飘缈。山垄晃,影虚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神仙到此都颠倒。读西游、魔怪文字,闲时一笑。天造方圆迷人地,骗得悟空躁恼。八戒石、飞来凑巧。此地成仙人可老?问佛家、还是凡尘好。天下事,谁知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罗国英 浅析:《贺新郎·观火焰山》是一阕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的词作。作者以“火舌冲天燎”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火焰山火势之凶猛,火舌直冲天际的壮观景象。这里,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火焰山的火势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那股炙热的气息。接着,“一荒崖、也无寸草,也无飞鸟”进一步强调了火焰山的荒凉与炽热,连草木和飞鸟都无法生存,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为后文的描绘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灵火横燃三千丈,只把砂金烧烤”更进一步描绘了火焰山的火势之广、火焰之高,这里的“横燃”一词用得极为巧妙,仿佛火焰就在读者眼前熊熊燃烧,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同时,“砂金都被烧烤”这一细节,寓意着火焰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炽热的氛围。这种炙热的环境使得“谁能受了”成为一个自然的感慨,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而“炙热处、谁能受了”与后文的“神仙到此都颠倒”相呼应,共同强调了火焰山的极端环境,即使是神仙也难以承受。这两句词不仅描绘了火焰山的极端环境,也寓意着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时候就像火焰山一样,连神仙都觉得难以应对,但我们依然需要鼓起勇气去面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通过“百尺山岩红嫣嫣,气旋翻、烈焰飘飘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火焰山的色彩和动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生动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词作的视觉冲击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火焰山的壮观与炽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词中融入了《西游记》的文化元素,“神仙到此都颠倒”一句既是对火焰山奇特景象的夸张描述,也暗含了《西游记》中神仙面对火焰山时的无奈与困惑。而“读西游、魔怪文字,闲时一笑”则直接提到了《西游记》,增强了词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这种融入不仅使得词作更加富有文化内涵,也使得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能够联想到《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增加了阅读的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造方圆迷人地,骗得悟空躁恼”一句既是对火焰山自然奇观的赞美,也寓意着人生中的种种迷惑和挑战。而“八戒石、飞来凑巧”则巧妙地融入了景区最有特色的景观,增添了景区的可视感和传播度,也增加了词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文化深度。这种寓意和融入使得词作在描绘自然奇观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仙境与凡尘的深刻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结尾也是全词的精点之笔,“此地成仙人可老?问佛家、还是凡尘好。天下事,谁知晓?”通过设问的方式,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凡尘与仙境的深刻思考。也使得整首词在结构上更加浑圆、更有深度、更具有外廷的空间。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词作的同时,能够对人生的方式、终老的感悟进行更加深入思考。到底是神仙的生活好,还是我们凡人的生活更有意思呢?这种对人生、凡尘与仙境的点化,使得这首词不仅富有诗意,更充满了哲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让人仰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诗评:罗国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