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思想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播撒爱国情怀,助力乡村振兴。由巴中市文学艺术联合组织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采风创作活动, 弘扬红军精神,记录时代风采,走进平昌、通江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党的发展历史、缅怀革命先辈, 感知乡村新面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来自巴中市通江县、平昌县、南江县、巴州区、恩阳区等县区的美协、音协、作协、民协、书协、舞协等负责人和部分会员60余人,于2004年8月27日上午9点准时从巴中出发,沿着北环高速向平昌进发。大家满载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不顾高温天气酷暑袭扰,一路风尘,一路歌。下高速后又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来到平昌县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参观。</p> <p class="ql-block">呈现在眼前的是:小桥流水、青砖石路、白墙灰瓦。我们从展示厅看到该村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包括航天人吴伟仁等。近年来该村抓住乡村振兴机遇,从精神面貌到村居环境,再到基层自治,由内而外全方位的探索与发展,让大家生动领略与感叹大巴山区新农村魅力的同时,也燃起了卯足全力共同奋斗的新能量。</p> <p class="ql-block">随后大家来到了平昌县刘伯坚英烈纪念园,我们从陈列馆每一张图片中,看到革命先辈伟人刘伯坚当时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诚以及真挚情感,每一个珍贵史料和实物都让大家了解先辈们历史足迹,无一不为其中蕴含的钢铁意志与坚毅决心而震撼,这也让大家更坚定了理想信念,要坚持铭记历史,薪火相传,奋进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一座座红军将士的雕像,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通江发生如此残酷的血战,然而雕像底座上的铭文明确地告诉人们,那一场又一场血战的确发生在这里。走进王坪红军烈士陵园,看到如此多的红军将士英勇献身,有25048名红军将士长眠在这里,据当地老人们回忆,当年红军将士前仆后继,鲜血染红了这片山山水水,可以想象当年战斗之惨烈。</p> <p class="ql-block">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不仅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王坪村利用自身红色基因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不仅见证了革命先辈和烈士的手稿和生活所使用的物件,还聆听了忠诚革命的的感人故事和伟大革命情怀。如今王坪村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禀赋,大力发掘红色旅游产业,深挖红色文化内涵,积极组织举办各类“红色”主题活动,以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把昔日偏远落后的王坪村变为了如今流金淌银的“红土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没到空山坝之前,我们停下车来,跨过石板桥,走进毛浴镇,回望脚下一条淙淙的河流,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英勇故事,在这里每迈一步,似乎缩短了自己与已逝历史的空间。沿着修缮整齐的石板路,看到两边琳琅满目的店铺。兴之所至,我们又来到被雷击过的古柏,但树老青春依旧,擎一柄巨伞,给夏日留一片荫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战火与硝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已远逝。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通江两河口,拉开了建立川陕苏区的序幕,为中国革命凝聚了8余万人的强大力量。两河口是红军入川第一镇及建立的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空山战役遗址流连驻足时,放眼眺望重峦叠嶂的大山,,想到与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川军浴血奋战,无数红军将士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我同当地村民了解到,在空山坝战役打响之前,红军将士为了不打扰百姓,全部红军驻在我们现在参观的红军洞里,可以想象红军严明的组织观念和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作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空山坝战役陈列馆参观时,大家再次被当年艰难困苦的场景所震撼。展览馆里陈列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革命故事,摆放的一件件老物件都留存着历史的印记,珍藏着那个年代独有的历史价值。每位来到空山坝缅怀先辈的参观者、或游客都能在聆听历史足音中感悟初心使命和时代发展。看到空山坝镇,花木点缀的纵横村道、独具特色的村庄民宿、庄严肃穆的红色遗址,让每一个参观者,感受到该镇红色资源优势,融合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p> <p class="ql-block">在四天采风创作活动中,让大家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也领略了现如今乡村振兴的建设新成果,进一步厚植了爱党、爱国、爱家情怀,也鼓舞了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气势信念.</p> <p class="ql-block">作者:陈太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