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桃村墙体岁痕</span></p><p class="ql-block"> 近一年来因琐事缠身,一直在朝阳忙碌。春暖花开的春季,近两天天气晴好,蓝天白云,心情大好,我回家乡下桃花吐老家一趟,春风微动,走进我的家乡下桃花吐村,大街小巷墙体变迁的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晴,直见一面面彩绘墙艳靓,一画一故事 一处一风景。拍了20多张照片,制成美篇后又感内容有些单薄,于是又酸爽文章一篇,虽然文釆欠佳,却是一片真情。</p><p class="ql-block"> 美丽乡村更宜居,桃花山下寄乡愁。春日的阳光温馨而,当走进下桃花吐村,只见张传生、朱学军迎着朝阳,正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在方寸间的村庄洁白的墙壁上,勾勒线条、填充颜色,他们以墙为布,画美乡村,为原本平淡单调的墙体注入了新的内涵。一幅幅构思巧妙、通俗易懂的墙绘作品让一面面白墙“活”了起来,村庄环境更显生动活泼。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不仅扮靓了村居环境,营造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还使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感受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来,下桃花吐村在村两委会对村里残垣断壁的墙体进行改造,街道两旁的农户院墙进行了维修,清除土墙,修建高标准的砖石结构的墙体,整个墙体彩绘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宽阔整洁的水泥硬化路,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独具特色的鲜花簇拥的绿化带,条条街道的路灯,村民载歌载舞的欢声笑语,农民群众沐浴党的光辉,从贫穷走向小康…</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村的街道小巷墙体美化,墙外竖起太阳能路灯,更置靓丽。每条街道美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墙体彩绘。将中国梦、移风易俗、乡村风景、村庄历史、文明新风等内容绘画出来,一幅幅主题鲜明、色彩艳丽、画面生动、内容丰富的墙体彩绘与周围整洁的村道交相辉映,与雄伟的桃花山相映成趣、相互成景,在宜居宜业下桃花吐村徐徐铺展开来。这些彩绘墙,不仅装点着农家人的生活,也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知识、文明与自信。让过往的群众不禁驻足欣赏,还吸引村民驻足观看,村内街道“素颜”焕新颜,风格高雅、色彩协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重文化宣传,将扮靓墙体文化作为美化乡村的点睛之笔,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效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文化墙又是弘扬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从院墙外喷刷的墙体绘画、标语口号就可以看出来下桃花吐村庄乃至整个农村发展史。在我小时候村里院墙外的标语口号是大力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人民公社是天堂,共产主义是桥梁”等,以后到了六、七十年代,村内墙体上写的是“毛泽东思想万岁”“农业学大寨”等标语,逐渐变为了“计划生育好”,“一对夫妻只生一孩好”。八、九十年代后写的标语是“实行联产承包制,发家致富”,现在是“永远跟党走,建设新农村”等。一幅幅生动的墙体彩绘将艺术、标语口号融入下桃花吐村文化生活,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村民的阵地。</p><p class="ql-block"> 岁月漫漫,芳华即逝。下桃花吐村墙体标语经过的都是岁月,写下浓重的一笔,给下桃村民留下满满的回忆,在下桃村发展变迁岁月留下深深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拆除私搭乱建,清理家前屋后及村庄道路垃圾,道路两旁的红砖墙,水泥墙,磁砖墙,不但牢固,结实,而且高大雄伟,还镌刻着好看的现代化图案。过去农村垒起的土墙已经残桓断垛,远远地消逝出人们的视线,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不太发达,人们的富裕程度还较为低下,那时的村庄便就是另一种样子了。路是黄土路面,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房更是土坯墙茅草房,院墙都是泥土墙看上去既低矮又猥琐。</p><p class="ql-block"> 各家各户这些土墙围成的这低矮的茅草房、院墙,也还是父辈们像燕子垒窝那样,一点一点垒出来的。在那时下桃花吐村民就地取材,用土垒墙,老百姓管这种墙叫土墙,垒这样的墙通常说“垛大墙”,“垛大墙”是费力气的活,土是就地挖土,土不粘,和泥的时候,需要拌上“羊角”才能起到粘结的作用。“羊角”也有用山上割回来晒干的茅草。将“羊角”用铡刀铡好后,拌在土里,然后用水和成泥,干活的人用叉大墙工具铁“四股叉”将一块块的泥摞起来,干透后,墙就成型了。</p><p class="ql-block"> 用土垛起来的墙,筑成下桃花吐村子的主体的墙。土墙是从用石头打完地基开始,垛泥土墙的壮劳力们挥汗如雨,从不懈怠,那土墙就一寸一寸地往上长。逐渐长高的土墙,两米出头,高低适宜,四围垒起,房子周围垒起土墙有了院子,搁啥东西就有挨有靠的,看着顺眼,住着就安生,留住了一家人温暖。下桃花吐村子里,一道道厚实的墙,一座座敦实的土房,拢着一方静谧而自足的天地,那才是正景过日子人家。七、八十年代下桃花吐生产大队在村南建起石灰窑,购买了拖拉机搞运输,有了这条件,住在土房的农户用拖拉机从台吉拉回焦灰,从石灰窑拉回白灰,搅伴均匀捶泥土房顶,房屋再也不漏雨水,不易倒坍。泥土房结实,土院墙厚实,经住风吹雨淋,阻挡着冬天彻骨的寒冷,阻挡了外面的不安,让下桃花吐村庄的各家各户的家人,都感到了有家的温暖、安全的湾港。</p><p class="ql-block"> 我是50后,对于泥土墙房屋的建造我是经历者也是参与者。 我清楚记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艰苦,农村建房搭屋都是打的土墙,盖的房屋是泥土房,垒的墙都是泥土墙。我家1968年从范家沟搬到村里,穷苦人怎么建得起青砖大瓦房呢,最多就是用石头打底做地基,高出地面两三层石头后便是用土在上面垛土墙。生产队长安排几个男壮劳动力过来帮忙,先是把土里掺杂草倒水“和均匀”,之后,再把这和好的泥巴叉到地基上,一点一点向上垒去,直到那墙垒到一米三左右高为止。这时候,师傅还要用铁叉,去刷墙的两面,尽量把墙的两面刷得较为光滑,那时我家建房垛大墙都是有张有德、郭向学等师傅垛墙、刷墙,垛的墙结实,笔直,而墙的厚度一致。再之后,就在那里等太阳把那泥巴墙晒干。由于泥巴墙地墙体很厚,这样晒墙,往往都要晒上好长时间,中途若是遇到下雨时,家人还要想办法用一切能遮雨的东西“盖墙”,不然泥巴墙被雨淋后,即使不倒塌,也会变形歪斜。第二轮的往上加高垒墙,还是用这种方法进行,但这时的泥就要运到墙头上面,和泥也要在墙头里面和了。那墙越往上垒,泥巴墙越容易倾斜,这时候,就更加需要经验丰富的垒墙师傅来进行了,第二轮垒出的墙晒干后,就要上梁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建土墙茅屋,垒泥土院墙,既耗时长,又费人力,垛墙的活,不是一家一户可以单独可以完成的活计。村子里干这样的“大活”都互相帮工,你帮我家盖房子,我帮你家垛′γ大墙,基本上都是一家盖屋、垒墙,全村帮忙。人多力量大,十来个人,有一、两天的功夫,院墙就围起来了,盖房垛一轮墙半天就完成。所以感觉,那时的每一间村庄里的泥土墙房屋、院墙,都浸润着全村父辈们的汗水。</p><p class="ql-block"> 岁月变迁,农村一年年在发生变化,七十年代桃花吐人民公社在南台建立了红砖厂,年年生产大量红砖,各村庄建房、垒院墙用红砖,下桃花吐村的土墙泥土房逐渐消失了,盖起了砖石结构的大平房,各家各户垒起了红砖院墙,还有的家庭用水泥抹平,更加牢固结实美丽。散落在下桃花吐村里的土墙,已彻底坍塌,黑黑的泥土极不情愿地散落一地,被红砖墙代替,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故事,演绎着一场离别。土墙,虽然不能再站在大街小巷仰望世间的冷暖,但它带着旧岁的印记,蹲在时光的角落里,土墙就如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着下桃花吐村的风雨变迁。</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不可以忘记过去艰难的岁月,走在下桃花吐的大街上,家乡的老土屋不多了,也已很难找到沧桑的土墙,连砖木结构的老屋也在消失。村里还有几户人家已经迁徙,仅剩下一些土屋和土墙,如村委会前边广场附近的李占胜、徐九香等。村里有的土屋没人居住,任凭风吹雨淋;有些是公社化生产队时坭砖墙的民舍,檩木房顶的屋;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建,未有翻新的砖泥混墙。这些大多民舍的屋顶梁木虫蛀腐烂,房顶落下,部分墙体崩塌,不堪入目,早已不能住人了。村里的土院墙仅剩断壁残垣,倾圮的土墙有的塌陷成一个缺口,仿佛张嘴问着苍天。有的土墙倒塌后已完全变成泥土,泥土上面又长满了野草,仿佛等待着远方游子的归来,默默无言地兀立在街道旁,静静地看着日出日落。</p><p class="ql-block"> 岁月倥偬,时光翩跹,时间老人的马车永远不会停留。我已年过古稀,已不是那孩童。作为一个流着农民血液的下桃花吐人,我总想起老家的土墙,五十多年已过,任凭岁月的侵蚀,它却依旧伫立在我的记忆里,影影绰绰,斑驳可见,回想起来在心底泅出一片湿润。故乡情深,难忘宅院。泥土房,土院墙,木板门,宅院里有的水井、猪圈、鸡窝,这是我青少年六、七十年代普通农家宅院的样子。院子里有枣树,土院墙外有榆树。春天,满树的榆钱儿成了饥饿时的美食。秋天,通红的枣子虽然不能饱腹,但也可解馋打打牙祭。土墙宅院里面,曾经进出过矫健的身影,曾经荡漾过如花的笑靥;曾经迎来崭新的生命,曾经送走垂亡的老人……土墙宅院砌筑进希望憧憬,遮蔽过岁月风雨,贮存过家风美德,带来过家庭温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忆斑驳,光影摇曳。犹记得夏日的午后,蝉鸣声声,太阳的影子穿过土墙,落在胡同里,在墙根处形成一条暗色的线,用泥土打的土墙,墙头上跑的猫,打鸣的大公鸡,这是岁月的雕塑?这是最后的守望?有一些老年人吃过饭以后,就三三两两约定俗成一样,有的搬着小凳子,有的干脆靠着土墙席地而坐,拿着蒲扇坐在树下乘凉拉家常。聊一聊村子里的稀罕事儿,无非是谁家盖了新房子,谁家的驴子卖了多少钱,再有就是会讲一些过去的鬼怪传说,神乎其神,小孩儿们都在旁边托着下巴听得痴了。曾经的那些时光,就像流水,一去不返。现如今有时上了岁数的老人在毕光明墙外聚在一起聊聊家常里短,新闻趣事。</p><p class="ql-block"> 人世更替,时代变迁,几十年的风雨又改变了太多的东西。下桃花吐村的早先的土墙逐渐在光阴里隐退,消融的面目全非。近代的红砖墙仍维护农家小院安危,今天将美丽乡村融入墙绘艺术,使原本“冷冰冰”的墙面瞬间灵动起来。美化了生态环境,传承了乡风文明,引领了和谐风尚,“秀”出了社会正能量,展示了下桃花吐新农村新生活新风貌。</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下桃花吐村庄角落里偶尔看见一道土墙,我走向前轻抚着粗糙不堪的土墙,伤痕累累的土墙。感受着土墙曾有的生命,感受着土墙曾有的温暖。土墙的确老了,老得斑驳、骨感,掩蔽不住的。土墙建起土房的家,垒起泥土的院墙,献出厚实的爱,延伸不断的根,仍然温暖着人心,仍然明亮在眼前。可惜,这些都变成回忆了,都不会再来了,我的老墙,我凝视着老墙,那黝黑的墙面又斑驳了几分,仿佛一张爬满皱纹的老脸,仍尽力想对我深情留恋。流逝的岁月,流逝的年华,能够留住的,也许,只有一段土院墙的岁月记忆。</p><p class="ql-block"> 厚实沉稳的土院墙,低矮昏暗的土泥房的底层被碱蚀出了一道沟槽,便是岁月的的印迹,瞧那一道道的疤痕,是经年走过的脚印,是累月留下的足迹,土墙与岁月都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它们一个坚守,岁月溜走无影无踪。土墙坚守在下桃花吐村里扎根,生长成房屋,砌成院墙,生长成村庄。下桃花吐村变化日新月异,但只有童年的回忆是不变的——那土黄色的墙,院墙土房,在我的心中是一种美丽,一个追念,一缕惋惜,一份珍藏。泥土墙体的宅院,带着大地的持久的芬芳,温润地把身子贴在乡间,滋养着乡村的躯体和灵魂。同时也记录了下桃花吐村岁月的变化,烙下了庄稼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印痕,讲述着一个精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