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曹操生在权贵之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官场的尔虞我诈,头脑聪明,博览群书,又有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实践,深得帝王之术,驾驭能力强,领导水平高。</p><p class="ql-block">史学家陈寿评价说:“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p><p class="ql-block">封建君主专制的理想治理模式是:“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但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年代,反过来了,汉献帝就是曹操手中的傀儡,臣操君权、君臣相疑贯穿整个建安年代。汉献帝常常想除掉曹操,自己做真皇帝;曹操总是想牢牢控制汉献帝,为自己的政治服务。古人说,君疑臣必诛,臣疑君必反,但曹操硬是改变了这个规律。</p><p class="ql-block">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故,他们谁都没有消灭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曹操控御得法、镇压有力。</p><p class="ql-block">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天然是一对矛盾体。曹操是有大智慧、大学问、大本领、大志向的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汉献帝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有治理能力和经验,更没有自己统帅的军队,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各自为政。</p><p class="ql-block">曹操奉迎汉献帝后,如果守臣节,事事听命于汉献帝,不但自己的才干无从发挥,人生理想无法实现,而且到汉献帝羽翼丰满的时候,还有可能被当成权臣、视作威胁而除掉。曹操要保障自身安全,实现人生志向,就必须牢牢掌握权力,控制汉献帝于股掌之上。这是一种骑虎难下的状态。袁绍本可以在曹操之前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心,但正是顾虑这一点,才放弃了。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曹操定位为奸臣。</p><p class="ql-block">曹操掌控汉献帝、把握权力主要有四条:</p><p class="ql-block">一是迁都换人。把都城从洛阳迁到许都,使保皇派脱离了大本营,失去了根基;同时,把自己的亲信任命到重要位置,保皇派被架空,“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事不论大小,非经曹操或曹操亲信则不能定夺。</p><p class="ql-block">二是虚君实相。有些类似现在的君主立宪制,汉献帝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享有尊崇的地位、优厚的待遇,但没有治权,只是以国家的礼仪形象出现,签发经丞相同意的诏命。治权完全掌握在曹操手里。</p><p class="ql-block">三是严密控制。汉献帝的宫廷侍卫都是对曹操最忠诚的人,其一举一动都在曹操的眼皮底下。</p><p class="ql-block">四是血腥镇压。对保皇派和反对派,曹操毫不留情,坚决斩尽杀绝,甚至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