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兵的传奇人生

张润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经历过第二次长征的老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图 记者 李 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4年11月9日,他们从延安出发,转战于陕、晋、豫、鄂、湘、赣、粤、陇八省,共路经100多个县。他们曾冲过敌人的100多条封锁线,大小战斗300余次,平均每两天打一次仗。他们这支部队被称为南下支队,一年多时间,他们走了3万多里路,他们也曾被毛泽东高度评价:“这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当年,他就是这支部队里的一员,如今已92岁的他已经难以记清那段浴血奋战的年月,但脑子里尚有的记忆已经足以向我们展现中华儿女的坚韧与刚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荒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叫张玉岗(汝奴),1939年他16岁,已经有了保家卫国的思想,“没有国哪有家。”他常在心中默念,于是,他离开家乡自愿当兵。在陕北延川县新兵训练半年之后,他被编入三五九旅718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他跟随部队来到南泥湾开荒,当时共产党的处境是没有衣穿,没有粮食吃,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刚去南泥湾时,根本不像现在的景象,也不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南泥湾啊好风光。那时人们南泥湾称作烂泥湾。按照中央指示,三五九旅一万多人分批进驻了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刚到南泥湾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战士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时候天气寒冷,上万人的部队没地方住,他们就住在山崖下的树林里,或者直接露宿在草地上。刚去时也没什么吃的,还要进行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动,很多战士都饿死、累死了,“一同去的一个战友开垦时,因为皮肤被山上野树上的刺割烂,由于医疗条件差,最后因皮肤感染死了。”张玉岗回忆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里渐渐形成一种局面:没有吃的,战士们到山里采,没有工具,战士们自己造。经过一段时期战士们没日没夜的开荒,条件慢慢变好了,部队里还涌现出很多劳动模范。“当时战友们的劳动劲头高的很,部队里经常举行生产比武,有好多人表现突出的很。”张玉岗说。他清晰记得部队里有个外号叫“气死牛”的,因为在生产大比武时,跟一头牛比赛开荒,结果牛被累死了,他本人精神还非常好,后来他就被大家称作“气死牛”,据说他当时一天能开垦4亩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南泥湾开荒时期,部队里除种粮食外,还发展养殖,张玉岗就和一个战友曾经负责过养猪和羊,这些养的猪和羊,到过年时就会杀掉给战士们吃。当时部队里还自办了工厂、合作社,到了1944年时,南泥湾的粮食除给1万多名战士吃,还给党和政府上缴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次参加抗日战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4年11月,在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状况下,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向豫湘桂进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争取抗战局势的迅速好转,张玉岗所在的三五九旅在党中央的指示下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支队司令员为王震,全支队共5000人。他们告别了延安,开始了南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对于那段详细的经历现在已经记不全了。”张玉岗说,他只记得部队在短时间内跨过黄河来到了山西境内,还穿越了日军的多个碉堡,在通过平汉铁路时,遭到日本重兵阻击,战士们是一路边打边走,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激战。后来,部队在湖北与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当时李先念和王震都发表了讲话,战士们的热情很高涨。”张玉岗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师不久后,南下支队又继续南进,他们在重重困难下渡过了长江,渡江后打了一场大仗,关于渡江后的这次大田畈战斗,张玉岗大抵能记得一些。“那次战斗非常激烈,连续与敌战斗了30多小时,打退敌人无数冲锋,并缴获了日军大量枪支,敌人伤亡惨重,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张玉岗略带骄傲地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南下支队继续南进,与广东部队直接配合,发展南方局面,那时正值夏天,部队连续行军,温度非常高,部队里的很多战友都因中暑成了病号,最后因此牺牲的人也不少。“活着的人总是幸福的,经历了那么多次危险,最终能活下来,真的很幸运。”张玉岗说,当时行军时,除过遇有泥潭、大雨等自然因素外,还要躲避四面来敌,经受饥饿,但大家的情绪仍然很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南下支队里,首长曾让张玉岗当排长,他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就没有当,他选择当了侦查员。侦查员的任务主要就是收集情报和武装侦查,有时候想要了解敌方情况比较困难,张玉岗和战友就会先打黑枪,敌人一听枪声就会立即出动,这样就方便了解敌人情况。“那时候还曾化装成老百姓,搜集情报,反正是想了很多办法。”张玉岗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到两年时间,南下支队从延安打到广东,又从广东打到延安。经历了大小战斗300余次,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张玉岗仍旧记得,王震司令员曾在部队里说过这样的话:南下支队在走着一条痛苦的血染的路,中国老百姓所受的痛苦都集中在这支队伍身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全中国的老百姓翻身。他们部队里所有的战士都有着这样一个信念,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全中国的老百姓翻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年生活满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张玉岗也曾遇到过多次危险。他记得,有一次是在商洛的镇安和柞水交界处,国民党部队和共产党部队抢占制高点,当时他拿着枪往山上爬,突然一个国民党士兵从地上爬起来,用枪对准他。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后面一个排长大声喊了句:“同志,自己人。”国民党士兵迟疑了一下,这一枪就打到了排长的胳膊上,他立即打死了那个国民党士兵,只不过排长的胳膊被打穿了。“我的枪法是很准的,”张玉岗说。当时部队在湖北俘虏了一个国民党士兵,国民党士兵要逃走,他喝令国民党士兵站住,对方不站,他一枪打到对方的肩膀上,对方倒下了。“我并没有想打死他。”老人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原突围后,张玉岗还曾随王震打过榆林,后又攻打运城,在运城时,共产党成立了办事处,他留在了办事处工作,那时的他,是侦察排排长。1949年,他从运城调到渭南,1959年又调到了洛南粮食局工作,在那里工作20年后,他被调到地区粮食局,一直到离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在南下支队时长时间走路,条件又恶劣,父亲落下了病根,后来做过两次手术,如今腿还是不好,无法独立行走。”张玉岗的儿子张小宏说。张玉岗有4个孩子,两个在商州居住,两个在西安居住,他都是在子女家换着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张玉岗老人已经92岁了,除过腿不灵便外,身体还好,吃饭睡觉都很规律。老人还有一个习惯:中午吃米饭时,还要喝上一些酒。“买一瓶酒几天就喝完了。”张小宏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人是一个比较自立的人,实在没办法时才麻烦儿女。孩子们说给他买一个轮椅,他硬是不要,有时候孩子想把他扶下楼去走走,他也不愿意去,孩子们都知道父亲不想给他们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小宏告诉记者,老人除过读书看报外,还有一个写日记的习惯,虽然回到地方后,老人还专门在西安学习过一段时间,可他总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一生都要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因为老人很珍惜如今的生活,他从来不会计较得与失,也很少去问工资的事情,他很满足共产党创造的美好生活。当问起他什么时候回商洛,老人微微笑了下:“马上就回去了。”他对商洛有深厚的感情,他也一直觉得商洛比西安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采访中间,老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人感动不已。老人说:“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哪怕环境再艰险,斗争再困难,我们也要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我们也要坚持干到底。”虽然如今老人的脸上已经布满皱纹,但是当年那种“坚持干到底”的精神在说话的一瞬间仍然能清晰地表露出来,也正是因为当年奋战沙场的众多战士都有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国在今天才可以繁荣和强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