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爱逛老街,喜欢漫步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寻觅古老的传说,感受穿越的惬意。今年4月的重庆游学,龙门浩老街深深打动了我。老街位于重庆南岸区南滨路,背靠南山,面向长江,渝中胜景尽收眼底。是重庆主城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老街。区作协主席杨金帮赞为:<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砖黛瓦寻前世,华灯溢彩述今生。翰墨寄情龙门浩,半江烟雨半江城。”</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传,龙门浩的名字源于苏轼。北宋嘉佑元年,苏轼乘船去汴京赶考,途经重庆,发现一条顺江巨大石梁被巧夺天工劈开,狭仅容舟,岸边有两条酷似龙头的巨石。这里<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群山环绕、秀水相依、清雅明丽、市井繁华、田土丰茂、柴门书声、民风淳朴。”</b>苏轼视地形物貌将其命名为“龙门浩”,符合老重庆人习惯将两列石梁形成的港湾称为浩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龙门浩老街地处主城核心区,历史悠久、遗迹众多。实为:<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里藏今古乾神大,外揽中西天地宽。”</b>。开埠文化、巴渝文化异彩纷呈。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有民国风的小楼,也有传统的青砖黑瓦民居。占地三百余亩,老街是古巴渝十二景之“龙门浩月”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的《巴县志》记载,<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光自耀云根”。</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站在江边,</span>当南山上升起明月,倒映在浩中,一块巨大的碣石牢牢地扎在江中,被阻拦的江水从浩口徐折而出,涌向江心,回旋圆转,形如满月。随成著名的“龙门皓月”。据说每当月圆之夜,长江渔火点点,月光与波光交织,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诸多文人墨客争相题咏。</p> <p class="ql-block"><b> 清张九镒诗:“</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清王邦镜诗:</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禹门山势郁嵯峨,掩映中霄玉宇和。夜光投处逢青眼,宝箧开时见素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清姜会照诗:</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骊龙珠走字江边,水镜空明别有天,不比蚌胎盈复阔,玉轮终古浪花圆。”</b></p> <p class="ql-block"> 1891年,重庆开为商埠,龙门浩码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国外商船进入重庆的必经之地。英、法、日等国沓至,龙门浩里飘扬起米字旗、星条旗、三色旗;陆续建起洋房子、工厂、仓库;先后筑起领事馆、餐厅、酒馆等;重庆开阜文化尽显。</p> <p class="ql-block"> 龙门浩街区包含米市街、下浩、望耳楼等。其中的下浩全称是下龙门浩,俗称下浩里。其依山蜿蜒,层叠而上。是典型的川渝民居群落,它把重庆开埠的历史文化与自身的发展变迁,罗列在白壁青石的小巷里,是重庆“以就修旧”的复古老街。</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下浩里的老街还能找到当年外国人的领事馆、洋行、别墅等旧址,据说很有文物价值。随着南滨路的开发,虽建有“龙门浩月”的牌楼,但那美景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和史料中了。</p> <p class="ql-block"> 来龙门浩我主要逛了下浩里老街,它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区,浓缩了城市难忘的记忆,颇具山城特色。它位于南滨路中段,其建筑古色古香,市井气息独特。沿着台阶走一走,重点是寻觅老街上的诗,因为这里曾住过一个非常念旧的人,他在其老宅的门上、墙上写满了诗,让人驻足泪目。</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你眼里,老街是一道风景;在我眼里,老街是一道伤疤。你常常去欣赏老街,我常常去抚摸老街。欣赏抚摸里,老街没忍住,偷偷地哭了。”</b>这首名为《老街》的诗,视角独特,情感深厚,出自那个怀旧的下浩六哥。他在面临老街改造心中无底的情况下,书写了许多充满浓浓怀旧情结的诗,展现了老街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六哥名叫黄文轶,60多岁,他在兄妹中排第六,从出生就居住在下浩老街,人称“下浩六哥”,一个平凡又普通的人,爱读徐志摩、海子的诗,灵感一来就作诗,用粉笔写在墙上。他的诗准确传达了老街在其心中的独特地位,激发了人们对老街的无限遐想,听说《老街》这首诗,曾经让一个路过门前的女孩掩面而泣。六哥说这首诗是几十年来对下浩情怀的积淀,写时未经任何打磨,纯属情之所致,是老街根植于内心的情感喷发。</p> <p class="ql-block"> 我认真的读六哥的诗,细品其中滋味,感受着诗的意境、作者的情绪起伏及他对老街的深深眷恋。他的诗,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以他的视角,结合老街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元素,记录了老街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六哥的诗是民诗,烟火味浓,老街红了,他的诗也红了。路人见诗,都放慢了脚步,轻轻吟诵。谈及老街改造,他说:“原汁原味很重要,尽量保留原样才是老街真正的样子。如果忽视传统文化,老街也会失去味道。”</p> <p class="ql-block"> 六哥诗的创作灵感均源于下浩里,他的诗散落在老街的每个角落。以示他对老街的守护、敬畏与钟爱。看,六哥叫你《到老街去》:<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脱贫政策落地老街,给她买了件新衣服,老街笑掉牙。她记得你们爷爷奶奶的名字,她看着你们爸爸妈妈长大,老街很慈祥。走,明天到老街去!抓一把旧时光,放进朋友圈,温故历史。”</b></p> <p class="ql-block"> 走在老街上,如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时代。青石板路、路上的青苔、吊脚楼及那些挂满岁月痕迹的招牌和店铺,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和魅力熏染着我。</p> <p class="ql-block"> 百年风霜,岁月荏苒。下浩人以不同的方式回收着老街的历史,如六哥所愿,重庆在改造老街过程中,尽量还原老街整体建筑及街巷肌理,延续巴渝建筑风貌。充分还原老重庆市井生活场景,引进各种时尚元素,老街蝶变,充满活力。如今络绎不绝的脚步声敲响了沉睡的石板路,下浩里依旧可以让重庆人记住乡愁、留住时光。</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龙门浩老街,外地人慕名来打卡拍照,本地人来怀旧逛街。在这里,泡一壶清茶,轻抚浮躁之心;坐临江一偶,赏江水悠悠,感受岁月静好。同时,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重庆在城市建设上的独特之处。尊民意,恤民心;留古建,修旧如旧;增新姿,潮流时尚;古老与现代融合,老街和新城并存。更应感谢党的好政策,重庆的执行力,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山城景象。</p> <p class="ql-block">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以诗赞曰<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东坡取名龙门浩,不愧文豪眼界高。”。</b><b style="color:rgb(25, 25, 25);">杨金帮诗赞为:</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巍巍南山峰峦叠嶂,浩浩长江曲折激荡。山水相伴,必出佳景。龙门浩月,名动城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