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记忆》(四)农具情结

清源一木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陈清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类的进化历史,是人在求生存和大自然作斗争的漫长过程。历经几万年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发展为新石器时代。再到木器,铁器时代,进而发展到今日的电汽动力时代。同时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农耕史是中国历史的基石,劳动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发明了辅助的劳动工具,为更好的生存便利提供了保证,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创造、改进、提高、跨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现在农村的锄头、畚箕、犁耙仍然是重要的耕作工具。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城镇化和电汽自动化的到来,风鼓、石磨、土砻、纺车、织布机、风箱这些古老的农具已退出历史,进入博物馆供后人参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年前,我带孙子回老家,他们对石磨还是认识,对“风鼓”手摇转动很感兴趣。而对“土砻"、"纺车"、"织布机"直摇头,不知为何物,我当了一回导游,讲解功能用途,他们听起来象考古故事,愣了许久才回过神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就"土砻"简介如下,土砻是一种除去谷壳的工具,据考证是广东省揭东人发明的,砻墩是用竹篾做成的圆柱体,再用泥土填实,分上下两层。砻齿是用薄薄的毛竹片钉成,上下排列如八卦图,且上下斜角对称,这是重要技术,土砻下层伸出一支中心竖轴,上层有一条调节松紧的绳子。以保证谷物去壳不伤大米为准。使用时,一人用一根弯木头牵引转动,去掉谷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做土砻的师傅都是广东人,技术神秘,广东一带开设有专门为人磨谷去壳的集中加工厂。我老家是祖宗在住宅下厅堂做一个土砻共同使用,那有现在的碾米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谷子去壳后,进入米臼用木槌进行手工舂米,除去米糠,才能煮饭煮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工用木槌舂米是极端的苦力活,一般都是家庭主妇做,两小时完成一臼约十斤米,我小时候干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哪代祖宗发明了大石臼房,一个自然村在住宅边公共地盖一间开口房。两支石桩上架一支大木头,长3米,头部凿一大方孔装石臼头,下对石臼,支点前短后长,用一两人人力脚踩,提高了舂米效率。后来各乡各里都沿溪筑坝引水,用水车代替人力舂米。宗亲按户出资造水车,按户轮流舂米。还发生过夜来暴雨,溪水上涨,连米都被大水冲走的事故,想来如在眼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家外厝祖宅旁边有一石臼房,位置就在现在族兄的住宅旁。据说溪对面有一座五开间的堂屋,住着几户外柱人,宗老伯看中这块地好风水,向地理仙问计,得到指点,在正对面祖宅边建石臼房,用石臼舂米发出很大的声音把外柱住民舂死、舂跑,再想办法买来盖房。宗伯盖十间大堂屋一座,右边沿溪盖一排横向两层楼比正屋还高,外加一列厕所,扺挡对面石臼房的不吉利。这是民国的神话。这座厝地本属外柱是事实,但石臼房应是外厝祖宗建造的,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时间早一百多年,历五代人可能吗?正如"关公战秦琼”的大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耕时代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具、农作物,是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毛主席说得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现在想来真贴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民在使用农具的同时,对农具注入了深深的爱,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儿童受惊用石磨、称砣在胸口比划一下。幼婴四个月用称砣、剪刀、木尺压胆,以提高胆量。新娘入厅堂要跨过"风火炉",以示去晦气图吉利。婚后女人爱回娘家,夫妻感情不和,就叫丈夫找机会带老婆推“土砻",故意推倒转,以示感情和好如初。孙子去了外婆家,回来感冒、发烧、爱哭怎么办?老妈借来纺车,抱着孙子把纺车摇倒转,叫一声,"乖孙你回来",拍拍背就万事大吉了。直至今日文明社会,很多女子生娃后,周岁内都禁止带儿女回娘家,说“外甥忌外祖”。就此事,我想是婴儿幼小,旅途劳累,对环境不适应所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外甥有了这个忌讳,你只能一笑了之,但默许就是最大的肯定。我们都成了封建老头子,而且世代相袭,传承下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多说了,我出身农民,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好时代,2014年开通个人微信号,儿子问我起什么网名,我说就叫“辛苦种田人"。以表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