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故乡沙果红

孔令文

<p class="ql-block">  沙果不是沙子里长成的果,它的学名叫柰果,俗称也叫沙果、花红、海棠果。个头比苹果要小很多,但形状很像。</p><p class="ql-block"> 因为放一段时间后,果肉沙化,酸甜微面,所以东北人习惯叫它沙果,是东北土话的称呼,也算是黑龙江省真正的土著水果。</p><p class="ql-block"> 金秋九月,沙果成熟了,粉嘟嘟的挂满枝头,绿叶丛中,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艳,映红了果农的笑脸。</p><p class="ql-block"> 而一些家居庭院中,也有它美丽的树影,满枝的沙果,压弯了枝头,像一串串彩灯,辉映着美丽的秋光。</p><p class="ql-block"> 九月城镇的大街小巷,水果摊床,小贩们都摆起一堆堆沙果,和紫红的葡萄相映生辉。嘴里还吆喝着“快来买啊,嘎嘎甜的红心沙果,不甜不要钱。”</p><p class="ql-block"> 这呼唤,带着浓郁的东北乡情,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回响。这时的时间,都像沙果一样,金黄粉红,一片锦绣,酸甜酸甜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的冬天,是刮大烟泡风雪的严寒,除了山丁子树、李子树,其它果树都会被冻死,所以黑龙江自产的水果是很少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研究,把关内的海棠果树枝嫁接到山丁树上,两种基因结合,还居然成功了。于是众多的山丁子树用躯干支撑起海棠的树冠,花开果熟,沙果的芳香,醉了黑龙江人的胃口和心。</p><p class="ql-block"> 而这种嫁接后的果树,有山丁子树耐寒的基因,冬天冻不死。有海棠果的遗传,果实比山丁子大了近十倍。且肉多籽小,酸甜多汁,不论是鲜吃还是做罐头,都美味可口,成了人们的迎季受欢迎水果。</p><p class="ql-block"> 沙果是山丁子树和海棠树的儿女,即有山丁子树的顽强活力,又有海棠果的丰腴和甘甜,是科技工作者给北方乡亲的温馨贡献,美化了寒天黑土的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天沙果树开花了,那粉白淡红的花朵,一簇簇挂满枝头,像上小学丫蛋们的娇嫩笑脸。而那阵阵幽香,引得蜜蜂结队而来,蝴蝶也在花边翩翩起舞,果树上便充满春的喧闹。</p><p class="ql-block"> 人们漫步在果树下,休闲赏花。心中也和天气一样,有暖洋洋的妩媚,但充满活力。仿佛一个冬天没有动用的力气,都在此时萌动,有一种要伸胳膊撂腿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于是花丛间打拳的、舞剑的、摆拍的、直播的人们,享受着这秀丽春光,用花的芬芳滋润着心中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进入夏天后,沙果有鸽子蛋般大了,绿莹莹的招人喜欢。这时馋嘴的小嗄和想吃酸的孕妇,便开始品尝绿色的沙果。</p><p class="ql-block"> 滋味怎样?看吃的人的表情就知道了。那半闭着的眼睛,流着口水的嘴巴,半天才咬的一小口,都说明这果子酸涩极了。吃完后,这些人带着一种满足倜侃,“哎,真酸倒牙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沙果的名字起的也很有趣,很有艺术性。刚熟的沙果有半个鸡蛋大小,金黄艳红,红中透粉。果实鲜脆多汁,入口酸甜,但吃多了人们会吐酸水。</p><p class="ql-block"> 于是人们便把沙果放几天再吃,此期间果肉糖化发生,果实变得又甜又面微微起沙,即使老年人也能食用。由于这一变化,人们便形象的把它称为沙果,其它名字被人一点点的淡忘了。</p><p class="ql-block"> 沙果的粉红果型,总让人联想起寒风中北方姑娘们微笑的脸庞。由于寒冷的刺激,冬天姑娘们脸色都红红的,仿佛有一种微醺的醉意,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睛。</p><p class="ql-block"> 难怪有一个朋友写诗曰:“阅尽十里寒风路,惟有姑娘像海棠。细选市上花红果,一半冰甜一半香。”其实沙果树更象黑龙江人的身影,都扎根在寒天冻土,奉献着春华秋实,一年四季唱着变化分明的歌。</p><p class="ql-block"> 我爱五月海棠果树粉红的花蕾,也爱九月小灯茏般的沙果,更爱黑龙江美丽富饶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