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参加完北京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我们一行六人 直奔五大连池,重返北大荒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50年,半个世纪的长度,似乎用尽了我们全部的人生岁月去回味它,缅怀它。50年后,当我再一次重返故地,在这片土地上,我清楚地看到时代的变迁留下的痛苦痕迹,感受到社会的变革如何无情地摧毁了原本根深蒂固的一切。我看到了生机勃发的一片葱绿,看到了这片土地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世纪。</h3> <h3>这是二龙山龙镇农场的深松散寒 ,提高土地积温的机戒化作业。车速及深松深度均由卫星导航系统自动监控。</h3> <h3>北大荒的现代化机械作业规模越来越大。</h3> <h3>我们第一站就来到了八连,这是我知青岁月的始发地。八连是整个五团最远也是最艰苦的地方。全团最晚用上电灯 ,没电的那些日子,我们一直是在煤油灯下读书写信。</h3> <h3>我们到达五大连池的前几天一直在下雨,连绵阴雨造成的连里道路泥泞,像极了五十年前我们第一天到达连队。</h3> <h3>这条通往连队食堂的泥泞路,让我想起了当时的望路兴叹!</h3> <h3>八连如今已经弃点,只有这些记录知青曾经来过的屋舍,告诉来者这里发生过的故事!</h3> <h3>这块大石头被五大连池知青誉为“知青纪念石”!是八连全体知青在此设立的。</h3> <h3>石头背面刻着:“献给所有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字迹经日晒雨淋已经暗淡!我们已拜托垦区的领导派人重新描一下!</h3> <h3>这里成了知青回五大连池必到的地方!</h3> <h3>中间这位小伙子是附近120部队农场的,当年120部队与八连有相当密切的来往互助!我们到八连时,他还没有出生呢!但他说,知青的故事,他从进点那天起就听老兵们不断提起。他对知青充满敬意!</h3> <h3>熟悉的八连路口。</h3> <h3>也许随着时光流逝, 眼前的一切人和物都将最终消亡。但这块"知青纪念石”将是唯一仅存的知青印记。它根植于大地,面朝通天的大道,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来过一群风华正茂的垦荒者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浇灌过这片土地 。五大连池会怀念他们 ,历史会记住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h3> <h3>这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团机关所在地。如今已人去楼空。</h3> <h3>我曾经办公的地方。</h3> <h3>大门已经锁上了,老方从后面某处翻墙进入。这手一招 ,恍如隔世!</h3> <h3>我在团部住的地方已经倒塌。</h3> <h3>留下的俱乐部见证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团部曾经存在。</h3> <h3>方定一办公的小楼。</h3> <h3>陈炫曾经住过的团部商店宿舍。</h3> <h3>刘新工作过的团部招待所。</h3> <h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区建设的突飞猛进,欣欣向荣!</h3> <h3>五大连池生态园</h3> <h3>欢迎您回家旅游!这是大连池的乡亲们对知青的热情呼唤!</h3> <h3>前往七连的路上。</h3> <h3>通往七连的林荫大道是我们当年亲手栽下。</h3> <h3>这条路对我们来说是如此亲切!</h3> <h3>七连基本没人住了,我们曾经住过的320、480、560以及老连部都已荒废已久。</h3> <h3>在老连部门前留影。</h3> <h3>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排排先进的农机具。</h3> <h3>这两台联合收割机是美国进口的多功能收割机,价值400多万元。</h3> <h3>收割机长这样,大豆小麦玉米的收割脱粒以及收后处理都用它。机器购自美国的John Deer 机器公司。美国最大的农业机械公司。我们看了一下,五大连池农场的大部分机械都购自这家公司。</h3> <h3>联合收割机的主人就是这位小伙子。</h3> <h3>他是七连职工杨家芸的儿子。</h3> <h3>铲车。</h3> <h3>打冰雹机在!</h3> <h3>陈炫当年是机务排的,这是一辆大功率的“东方红”,如果当年能开上这样的车,那才牛呐!</h3> <h3>站中间的是现在七分场的主任。</h3> <h3>七连场院比以前大了好几倍。那座现代化的烘干塔高高耸立。七连一共有两座这样的烘干塔。</h3> <h3>右侧的高大库房储存烘干好的粮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