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先农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p> <p class="ql-block"> 先农坛平面呈北圆南方之形,总面积860万平方米,原由内、外两道坛墙围成,外坛墙长达4378米。以内坛墙为界,分为内、外坛。外坛即西部和北部内、外坛墙之间宽阔的树林、空地。祭祀先农神和行耕籍礼的主要建筑多建在内坛。</p> <p class="ql-block"> 祭祀先农神和行耕籍礼的主要建筑多建在内坛。先农坛主要建筑有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庆成宫、神仓及祭器库、神坛等。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p> <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先农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8日,“北京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开放暨神仓历史文化展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神仓院落开幕,这是神仓建筑群移建200多年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并在钟山之下加祀天寿山神。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订庙坛礼制,形成多种祭祀的格局:分置太岁殿,专祀太岁(木星);新建天神坛、地祇坛和先农神坛;将山川坛更名为神坛。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七月),坛内陆续增建了纛旗庙、神仓、斋宫等,并正式命名为先农坛。</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对先农坛作了较大调整,撤去纛旗庙,将其移建为神仓;改土木建筑的观耕台为砖石琉璃瓦建筑;改斋宫为庆成宫,形成先农坛整体格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先农坛成为美国兵营,司令部设在太岁殿。</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在神仓设北京坛庙管理所。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元旦,先农坛首次对外开放。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制订忠烈祠祭礼,设忠烈祠于太岁殿,祭祀黄花岗烈士;太岁殿两庑改为礼器陈列所,集中展陈坛庙祭祀礼器。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正式辟为公园,初名先农坛公园。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改名为城南公园。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先农坛内兴建两座新式建筑,一座是以观耕台为底座,上建八角二层的观耕亭,造型仿欧洲古典花园中的玻璃亭;一座是纯欧式的三层钟塔,通称“四面钟”。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先农坛外坛墙全部被拆除,附近建成市场、道路、民居等,坛西成为广场;庆成宫之南辟为先农坛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育才学校等单位陆续迁入。[2] 1997年,育才学校图书馆从俱服殿搬出。21世纪初,政府投资进行大规模综合修缮,并设立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古迹遗址日”,“北京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开放暨神仓历史文化展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神仓院落开幕,这是神仓建筑群移建200多年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先农坛共有庆成宫、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神厨(包括宰牲亭)、神仓、具服殿5组建筑群;另有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4座坛台,耤田位于观耕台南。建筑组群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p><p class="ql-block"> 图为“天神坛”</p> <p class="ql-block"> 先农坛的建筑风格一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布局原则,根据帝王祭祀活动的实际需要,分为先农神坛与太岁殿、庆成宫、天神地祇坛3个独立群组。</p> <p class="ql-block"> 先农坛现存建筑的特色及艺术风格大部分保留了明代特征,庄严古朴,部分建筑为明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太岁殿组群建筑占地约9076平方米,内有四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拜殿、太岁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1间,建筑间用围墙相连,拜殿两侧墙及东西墙北侧共设随墙门4个。</p> <p class="ql-block"> 先农神坛,位于太岁殿西南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乾隆十九年重建。先农神坛为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坐北朝南,台面高出地面1.5米,边长15米多,四面各出8级台阶,青石阶条石,坛面金砖墁地。</p> <p class="ql-block"> 观耕台,位于具服殿之南,台前原有帝王亲耕一亩三分耤田(现无存),皇帝祭拜完先农,于具服殿更衣后,先亲耕耤田,后于观耕台上观看百官耕种。观耕台在明代创建时原为木制高台,清乾隆年间改为砖石砌筑的正方形须弥座高台,结构按清《工部工程则例》的形制建造,为典型的宫殿台基建筑。台高1.9米,太平面正方形,边长16.06米,台上四周有汉白玉栏板,云龙纹望柱头,台上地面细墁方砖。</p> <p class="ql-block">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p> <p class="ql-block"> “观耕台”是汉白玉雕花台阶,这是在中国古建筑中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观耕台”四周是琉璃贴饰,虽然年代久远但还能看出精美之处 ,这种建筑风格在古建筑中也是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时期皇家坛庙建筑的重要遗存,其建筑单体及平面格局基本保留了明清两代的风格与特色,是明清官式祭祀建筑的杰出范例。先农坛灵活多变的建筑结构、为功能所展开的平面布局,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彩画、琉璃贴饰等,体现出当时的设计者和工匠们的别具匠心,展示出明清两代建筑设计、施工的最高水平和技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