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内碑刻记载:法兴寺始建北魏(401年),初名“慈林寺”,高宗李治(674年)赐额:广德寺,北宋(1064年)赐额:法兴寺。

宝哥

<p class="ql-block">文字提供:婵媛</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宝哥</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山西长子县慈林镇翠云山腰。</p><p class="ql-block">法兴寺1600多年来,曾四度兴隆,影响深远。其始于魏,成于唐,盛于宋,复兴于明。</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伴随着政权由平城南移洛阳,佛教中心也逐渐南移,于是沿途传教的佛弟子开始在此驻足建寺造像。</p> <p class="ql-block">唐朝咸亨年间,(670—673)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时任潞州刺史的郑惠王李元懿,不仅为此寺带来了佛门至宝:三七粒佛舍利骨,还建造了古朴别致的石舍利塔。法兴寺在宋代的兴盛则与仁宗朝宰相王曙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五代末至宋初高士王景纯隐居于此,建隆四年(963年)。其子王曙在法兴寺静节园出生,王曙晚年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记述法兴寺最为宏伟的主体建筑圆觉殿的建修碑文,即出自王曙之次子。</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礼部尚书王益柔之手。法兴寺的第四次繁荣得益于明代泽潞商帮的兴起与佛寺经济的发展。这一期的法兴寺人才济济,佛事兴隆。</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旧址地处慈林山煤矿采空区,致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地基沉陷,殿墙开裂,导致寺内各殿主体结构架严重变形受损,为了抢救文物,山西省文物主管部门决定,由原来慈林山西迁到云翠山,搬迁工作开始于1984年,主体竣工于1996年。整组建筑随山势而布局,从大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层层升高,两侧配于关圣殿,伽蓝殿,东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其中唐石舍利塔,唐长明灯台,圆觉殿宋塑被誉为“法兴寺三绝”,闻名遐迩。唐石舍利塔,郑惠王李元懿主持建造,外观是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楼非楼,似堡非堡,就目前所知这种建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四角楼阁式沙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p> <p class="ql-block">唐长明灯台,又名:燃灯塔,雕凿于唐大历八年(773年),是国内现存唐代石制长明灯台中做工最精细,内涵最丰富,结构最精巧的一座,宋塑十二大菩萨像,气质高华,仪态雍容,在优雅得体的举止与慈悲为怀的神情中扬溢着动人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