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山”——拾遗

七天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龙首山”——拾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8月20日中午,西门关口石壁上惊现古代“龙首山”摩崖石刻,引起县委县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全县百姓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西门关口,俨然成了南丰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也成为喜欢地方文化的各界人士网红打卡胜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龙首山”这3个字到底是谁写的?又是哪个年代刻上去的?遍查县志都没有关于这3个字的记载,这也就成了一桩历史悬案。经过多次考证,现就一些情况谈谈个人看法,权当抛砖引玉,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交流,一起讲好南丰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西门摩崖石刻几步之遥有一历史古迹“三佛堂”,据县志记载:三圣堂,西隅傍岩结屋,宋崇宁间创,元至元二十四年增创,更名三佛堂,元末明嘉靖间重建,万历间又重修。目前大门上的匾额落款为:同治十五上月立,合坊重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庙庙门朝西,一般的寺庙都是座北朝南,这在国内比较罕见。原因可能是该庙最早只是西门石壁半腰上的一个石窟,石壁上有一个天然的栈道与石窟相连,后依托栈道把石窟建成佛龛,再后来依崖壁修建了庙堂庙门,此庙离地7米为挂壁状。所以才有了庙门朝西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啥我会把“龙首山”三个字会和“三佛堂”挂勾呢?因为在古代该栈道是进入三佛堂的唯一通道,这条栈道为一条天然的石壁断裂带。龙首山三个字就刻在进入栈道的入口处,该字离栈道地面1.5米左右的位置,仿佛进入山门的招牌景观。有人说:这三个字极有可能是在修建三佛堂时同步刊刻,或许比之更早,或许城墙下的山体延伸段还有石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首山三个字的上方石壁被人为削出一个缺口,根据山形走势东高西低,被凿开的这块缺口,长约8米,高度大概5米。估计是前人干的,否则摩崖石刻也不至于刻在这么低的位置上,而应该刻的更高一些,才能显出摩崖石刻壮观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栈道离地面有7米左右,那么人们又是怎样步入栈道?根据县志记载:元志又载,郭内五门,东曰朝天,西曰迎旴,南二门…似先有城而后废者。明正德六年,闽粤流寇犯县七年,知县莫公止迺筑土城以御,兵备副使胡世甯巡阅,虑土城非久远计划,行推官赵汉督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城罗𤣱有记…又以城外马退石高俯瞰城中,复开拓一百八十丈城于马退石上。高一丈八尺,平面一丈余。也就是说龙首山上城墙的高度6米,宽3米,长度近600余米。古代修建城门及城墙的目的主要是防兵灾匪患,因此从城外进入栈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南丰的城墙修建于明代,根据栈道的走向以及城墙根部山石纹理判断,没有城墙之前,进入栈道可能是从城门外,修了城门原来的路被城墙截断,后来可能是从城门左边上去过城头谯楼再从右边下来,也有可能是在城里方向摩崖石刻下面的角落里修建石阶上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龙首山三个字和三佛堂为同时期修建的,那么崇宁(1102年-1106年)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取继承宋神宗常法熙宁之意,距今就有922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栈道上方另外几个佛龛的风化程度上看,如果摩崖石刻“龙首山”为同时期刊刻,900多年,多少都会有风化的痕迹。况且“龙首山”三个字属于浅阳雕,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任何风化的样子,因此,同一时期修建似乎又不太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协主席王治华老师说,这三个字为馆阁体,书法的艺术价值不大,今天我们南丰县书协组织大家到“龙首山”打卡,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书法和文旅有一个较好的融合,让书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馆阁体盛行于明清,相当于现在的电脑体,基于以上观点,加上红砂岩比较脆,极易风化的特点,这三个字的出现应该不会早于明代,初步判断属于晚清民国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对比,三个字似乎又比馆阁体多了一些变化。明代修建城墙后,那个角落位置受自然风化的影响就很小,加上那一段岩体的材质也很好,从宋保留到现在也有可能。三个字有磕碰的痕迹,估计是后来重修运送建材时损坏的,从内心来说,我更倾向宋以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具体是谁书写?暂时也就无法考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