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金龙桥怀古</b> </p><p class="ql-block"> 和坚</p><p class="ql-block"> 金龙桥又叫梓子里,是茶马古道时代丽江连结金沙江对面东部广大区域的惟一一座铁索桥,我第一次见到金龙桥是20多年前专程从丽江达瓦翻过东山沿当年的古道经贝子、光乐徙步到金龙桥时见到的。站在高矗入天的十二栏杆上面的临江悬崖上俯瞰下去,谷底蜿蜒而来的金沙江有如一条潜底游龙,一桥飞挂在两岸之间,山脚下的金安村拱卫在江岸边巴掌大的一点“平地”上,田畴绿树簇拥着村庄,在大山大江的峡谷中显得渺小孤单,但又很顽强。峡谷中阵阵热流随着江风和炊烟徐徐蒸腾上来,从脚底一直温熨过头顶,翻山越岭总算见到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江桥。这之后又专程去过很多次,也见证了上下游建电站而在原来位置上整体抬高桥面的百年巨变,但我更喜欢原先那座饱经沧桑的老桥,看桥面的岁月年轮,听桥里的历史回音。</p> <p class="ql-block"> 金安村的纳西名叫“笃埪坞”,意为渡船的村子。在这里没有建桥之前就已是重要的渡口,尽管水流湍急、水声如雷,但这里却早已成为两岸商旅往来的枢纽。建金龙桥之前,此地称为“井里渡”,乾隆《丽江府志略》载,“冬春用双木槽,夏秋用溜筒”渡江。更早,梓里渡又称篾缆渡。当年在急流险滩渡船造成的悲剧数不胜数,在此建桥早已是人心所向。而在历史的偶然和必然间出现了蒋宗汉这个重要人物。《光绪丽江府志略》载,“金龙桥,在城东八十里古井里渡,光绪五年,郡绅总兵蒋宗汉创建,用铁索十六条,悬系两岸,宽八尺五寸,长二十六丈,上铺木板,旁护长栏,两头履以瓦屋。共费银一万四千五百一十七两。又捐银二百两,贷石鼓居民,岁收利银二十两,积为修补之资。”蒋宗汉何许人也?清道光十九年(1839),蒋宗汉出生在鹤庆辛屯大福地村(也就是离金安村不远的往南的大山上)一户彝族人家,原姓绞,取名炳堂,小名阿鲁。自小家贫,学业无望,生性豪爽,顽皮好斗。喜欢跟猎户打猎撵山,小小就练就了一手好枪法,且身强体壮,好打抱不平,远近小有名声。时滇西北有匪盗,大户人家要保命保财,需要看家护院的勇士。辛屯的大地主施志禄看中了阿鲁,便请他去护院守田。此时年方十六的阿鲁,已是年少英雄。自古美女才女爱英雄,施家小姐爱上了阿鲁。在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穷小子想高攀大户人家,堪称天方夜谭。但真心相爱、生性刚烈的他们惟有私奔出逃,因此演绎了金龙桥经典的千古爱情故事。他们从辛屯出逃,经蓬蜜、七河、关坡、羊见翻越东山,一路坎坷,迂回辗转逃至金沙江边。而施老爷的家丁穷追不舍,滔滔大江都住了去路。千钧一发之时,寻见一船,而船夫嫉妒郎才女貌,以“渡男不渡女、渡女不渡男”敲诈勒索。情急之下,阿鲁让心爱之人登船渡江,自己随后跳入江中,抓住马尾护卫在船的下侧拼死游到对岸,置死地而后生的他对天发誓,“有朝一日老子定要在此修一大桥,饿死这帮船家。”之后蒋宗汉在永胜顺州入伍,转战南北、抗法平乱、屡建军功,以勇猛著称而不断擢升。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蒋宗汉因“马嘉理案”庇护国人被谪回乡,此间回想往日之誓言,念乡亲行路难的痛楚,要行善造福于世,萌生造桥之念。金龙桥遂于冬十月开工,光绪六年(1880)正月建成,历时5年。金龙桥所用铁链16根,每链500环,每根重量不低于一吨多。且都在丽江城里冶炼、锻制,完后还得用骡马翻越高大的震青山、经过那望而生畏的十二栏杆坡驮运至江边,然后在江边把环连成串,再将一根根铁链穿过滚滚江流悬到半空等等一系列高难操作,按当时的生产力与造桥水平,造桥的难度可想而知,投资高达10万两白银,民工死亡48人。西岸桥头有1879年蒋宗汉亲笔题写的“金龙桥”匾额和一副对联:金沙欣溯源,万里奔流,利普荆湘吴蜀;龙云喜际会,一元来复,交孚南北东西。</p> <p class="ql-block"> 金龙桥的建成,便利了两岸各族人民的往来,成为茶马古道和军事上的重要桥梁,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是极大提升了其交通枢纽的价值。其东接富饶宽广之内地,西连青藏乃至西亚、南亚各国。据统计,在茶马古道运输繁忙时期,每天从桥上走过的骡马都在四五百匹以上,多时达千匹。在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古城中转的商品,从此桥过往的占比很高,成为滇、川、藏的商业及交通咽喉。</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正月初二,正值新春佳节。中午时分,江中突然起了恶风,金龙桥身摆动不止,16根铁索断了14根,仅剩西侧上下2根。后由省府补助,收取过渡费,募捐功德等方法重新修桥。丽江富商赖耀彩带头捐款、多方筹资,不顾日晒雨淋,亲自到现场督促施工,与大家同吃同住,于民国二十五年开工,民国二十六年竣工,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2根铁索至18根,让更加牢固的金龙桥再现于大江之上、深谷之中。</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没有蒋宗汉就没有金龙桥,虽然金龙桥后续还有很多精彩的历史,但一切源于蒋宗汉的首创作用。从蒋宗汉从军多年后还兑现他当初的誓言这点就可窥见他充满正气的内心世界,从他最初与相好私奔到渡口被船家刁难时,他敢于在危难之时毫不犹豫地把坐船的生机留给心爱之人,而置自己于险象环生的汹涌江河之中,我敢肯定出生于鹤庆大山之上大福地的蒋宗汉绝对不会是凫水好手,但他对所爱之人的那份真诚的爱迸发出了他无限的胆量,并以他的勇气以及他超强的体能成就了如此壮举,就连常年靠江吃饭的船家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小子竟会如此生猛,做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惊愕的眼神目送眼前这对有如神仙的年轻人消失在大山之中,而九死一生游到对岸的蒋宗汉感慨万千,这也是他远走高飞路上的刻骨铭心的第一课。正是他与生俱来的勇气和果敢,成就了他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精神,才能在随后的兵马生涯中屡建奇功、战功卓著;也正是他与生俱来的正义和忠诚,才能在许多关键节点做到大义凛然、临危不乱。从平叛回乱到抗法大捷,从“马嘉理事件”因庇护平民被清廷贬谪到光绪二十年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蒋宗汉又因剿匪有功,赏戴双眼花翎及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署理贵州提督、后署理云南提督等,不变的永远是当年渡江时他那最初的心。今天,我在桥上凭栏望江,心绪仿佛回到了当初他们渡江时的惊险场景,桥头堡里书有“金龙桥”牌匾下面悬挂的那张灰暗的头戴官帽的张蒋宗汉挂像好似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那不怒自威、充满智慧的眼神和敦实正义、厚重沉稳的形象仿佛融入到了这座己有140年历史的长江第一铁索桥之中。蒋宗汉从强渡金沙江那一刻起,注定了他那极不平凡的一生,可能是渡江的经历太过深刻,以致在他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中一直惦记着修桥一事,才有在渡江之后的20年,在他的地位和财力达到一定实力后终于办成此事。因此,金龙桥是幸运的、金安村是幸运的、丽江永胜鹤庆是幸运的、整个茶马古道是幸运的,甚至对于中国的铁索桥也是幸运的。蒋宗汉对一座桥持续牵挂了20年,体现了他的侠骨柔情、一言九鼎,与她一起私奔的施氏也从此是得到了蒋宗汉的全力保护并与他一起终老,恪守了蒋氏家族“男子终生一娶”的家训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时任贵州提督的蒋宗汉在贵阳去世,夫人施氏也因悲伤过度跟随而去,其子蒋关岭从成都赶往贵阳奔丧,因不胜父母同时去世的悲痛,也于途中殒逝,最后是三口灵柩同时从贵阳抬回鹤庆大福地祖地,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可见他们家人间的感情是何等之深。曾听说过夫妻追随西去的悲痛之事,但一家三口因悲伤先后追随而去的却少有听闻。将宗汉不仅有血战疆场的家国之爱,也有庇护平民的恤民之爱,更有情深意长的家庭之爱。桑梓民众在鹤庆辛屯为他家敬立了“宗烈坊”(毁于文革)、在大福地竖立了“思荣坊”。一代英雄虽然已随滚滚浪花而去,但风雨飘摇的金安桥依然屹立于大江之上,以其完美弧线摇曳着人们的期盼,让归去来兮梦想从桥上延伸到了天南海北,又让饱经风霜的游子从桥上回到了眷念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不仅金龙桥的修建充满了传奇,经历太多的它一路走来也是精彩纷呈。1929年夏,滇军军长张汝骥、胡若愚在与龙云的军阀混战中败退,张部溃走滇西,从鹤庆直奔金龙桥。龙云部卢汉率军追击,并命令鹤、丽两县速将金安桥炸毁以堵退路。鹤庆县长怕两军在鹤庆交战,殃及县内平民,便不予执行。丽江方面,县长接到电令后,马上召集会商此事。丽江知名人士方贞元、王竹淇、和庚吉、周冠南以金龙桥为丽江交通要道,输送城乡物质的枢纽,一旦毁去,修复之日难料而拒不执行。张部便渡桥退到永胜。其后,龙云部里应外合,击退张部江防,卢汉的兵也过了梓里江桥,一直北进,到四川境内活捉了张汝骥,押回丽江枪决。战争结束后,卢汉从鹤庆电召两县县长并绅士会议,旨在查办拒绝执行毁桥人士。但诸君临危不惧,各带随从前往鹤庆赴会,更还有携带入殓衣物前往者,大有誓死如归之气。他们当面向卢汉陈述金龙桥之重要,护桥为人心所向。卢汉听后,不愿为此事犯众,诸公才得以安然回丽江,成为保金龙桥的一段佳话。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前,国民党二路军总司令部布置滇西各县严加防守,永胜县长、滇军上校徐建佛招安地方武装,于沿江上下三百里重点堵防。后因红军觉得从金龙桥经过,有腹背受敌的危险,才另辟路线北上……诸多事实说明金龙桥在丽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重要的文史价值更是无须多言。</p><p class="ql-block"> 纳西族晚清举人、著名诗人王树和从永胜经金龙桥回丽江上了十二栏杆坡,忍不住回望金龙桥时有感而作《上十二栏杆回望金龙桥》:</p><p class="ql-block"> 朝辞桥畔上归程,四望依稀略约横。</p><p class="ql-block"> 诘屈羊肠引雨过,伶俜马足踏云行。</p><p class="ql-block"> 路回僻处江声远,树到浓时山势平。</p><p class="ql-block"> 渐觉风寒彻入骨,前途遥见雪初晴。</p><p class="ql-block"> 站在十二栏杆,望大江南去、看江桥卧波,惟有激情澎湃、长歌英雄。</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