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和“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邂逅那天,阳光正好,微风和煦。</p><p class="ql-block">我是在洛阳老街下车开始步行的,老街很安静,除了门口撬海蛎的老人,就是一两辆电动车骑行而过,间或有嬉戏打闹的孩童出现。沿街随处是石头厝、红砖厝,石头厝的墙是由花岗岩石块垒砌而成,非常坚固。红砖厝的第一层很多还是石头垒砌,二楼以上用红砖,露台上栏杆是绿色宝瓶装设,据说这些建筑大多是清末明初以来建造的,这种汉式大厝和洋式临街骑楼,展现着闽南的建筑风格与西式建筑元素的交融,还有闽南沿海地区人们的审美与情趣。古街还有很多禅寺、大夫第、宗祠等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到达洛阳桥(也叫万安桥)是正午时分,屹立在桥北高达10米的太守蔡襄雕像,是用大石块雕筑而成,高大巍然,面容庄严,神情凝重,眉宇之间,有从容淡泊的文人风雅,双目注视着滔滔洛阳江水,更有质朴醇厚的爱民情怀。</p><p class="ql-block">驻足凝视蔡襄雕像,思绪飞扬,蔡公弃官不做回到家乡,有感于洛阳江水宽阔,风波险恶,水深浪急,常常发生舟楫沉江底的悲剧,为改变渡口船覆人亡的现状,决定建造大桥,为民造福。当年建桥之艰,今人难以想象。据记载:蔡襄为筹措建桥资金带头捐出田产160多亩,作为资助洛阳桥的启动资金。建桥耗银1400万两,都由当地富户、商家、百姓募捐筹措。费时近七载,终于建成这座亘古长虹。桥建成后八年,蔡襄溘然离世,其幼子年仅七岁,家境萧然。这是多么伟大的气魄和胸怀!</p> <p class="ql-block">南宋理学家朱熹以“芳名不朽,万古受知” 赞誉蔡襄。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他为“福建桥梁界的状元”。宋理学家刘子翚写《洛阳桥》诗:“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度瑶琼。雄知建业牙城峙,势若常山蛇陈横。脚底波涛时汹涌,望中烟屿晚分明。往来利涉歌遗爱,谁复题桥继长卿。”</p> <p class="ql-block">我踏上洛阳江桥,见桥面上的石板每块都长有10米,宽有0.8米, 厚有0.4米, 每条石板都重有10多吨。这样巨大的石板,是怎样开采,怎样运输,又是怎样平平整整,天衣无缝地架成这座桥上的。一千年前,没有先进的起重机,在这入海口能建造成这座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石桥,真是奇迹!</p><p class="ql-block">大桥建成,这里成为泉州经惠安通福州必经之路,是条海上要道,千百年来,桥上有多少金戈铁马踏过,多少辎重车轮碾过,多少海内外客商云集,多少文人墨客造访,多少思乡游子梦回,多少游人熙熙攘攘……直到现在,这座洛阳石桥仍牢固地横卧于波涛之上,行在上面如履平地,怎能不佩服于先人的智慧才干!</p> <p class="ql-block">在洛阳桥两边桥头各有两座石幢塔,均为五层,每层四面刻菩萨头像,塔刹圆柱形蜡烛状。桥头桥尾有4尊石将军,面目平和,眼神亲切,和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p><p class="ql-block">洛阳桥畔的月光菩萨塔,3.5米高,双层须弥座,二层每面雕四个小佛像,宝葫芦形刹顶。这个宝塔第三层,雕“月光菩萨”头像,神情庄严,双眸低阖,轮廓圆满,石像边四面刻佛教偈语和 “月光菩萨,巳亥岁造”字样。“巳亥岁造”这四个字明确地告诉我们,洛阳桥的建成时间为1059年。这月光菩萨见证了这千年的人来人往,这千年的潮起潮落,这千年洛江岁月的变迁,这千年来的辉煌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桥畔有"海内第一桥"展厅,有蔡襄书刻的《万安桥记》,字字笔力浑厚遒劲、文辞优美,被誉为文、书、镌“三绝”,是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蔡襄不愧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边上历代碑刻林立,其中 “万古安澜”宋代摩崖石刻,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八十多岁高龄诗人的余光中,重回故里,重新踏上洛阳桥,写下诗歌《洛阳桥》:“……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 诗人用1060步走完这731米的古桥,用恬淡纯净的语言表达厚重的乡愁,直抵人心。</p> <p class="ql-block">沉醉千年古桥,追溯千年遗风。我静静的站在坚固、平坦、沧桑的古石桥上,穿越千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桥下流淌的千年的洛阳江水还是碧波荡漾,千年的江风还在轻轻吹拂,远处的滩涂那大片大片满目青翠的红树林还是当年的吗?那儿纷飞的白鹭繁衍了多少代呢?午后的阳光穿过绚烂的云层,将片片碎金洒在江面上,洒这在这千年来还在守护百姓安宁的洛阳桥上。绿树白鹭,蓝天碧水,古老石桥,美得简直令人窒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