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诗友们好!暑假转眼过去,请大家安下心来,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把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诗词的学习上来。过去我们学习了绝句和对联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律诗知识。今天我要求大家掌握的知识有两个:一是律诗的概念和特点,二是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之一。</p><p class="ql-block">一、律诗的概念和特点</p><p class="ql-block"> 何谓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简称五律、七言即每句七个字,简称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五律四十个字,七律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 ,即十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第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p><p class="ql-block"> 另外补充一点,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句知识和对联知识,应该给学习律诗打下了基础,因此,绝句和对联里面的要求也适用于律诗。</p><p class="ql-block"> 七言律诗的格式,主要有平起仄收不入韵式、仄起仄收不入韵式、仄起平收入韵式和平起平收入韵式等四种。</p><p class="ql-block">二、平起仄收不入韵式</p><p class="ql-block"> 上面说了,绝句知识同样适用于律诗,那么在学绝句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替对粘规律,而根据替对粘规律我们可以推导出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为了让大家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格式推导方法,今天我们来推导一下七言律诗平起仄收不入韵式的格式。</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根据“替”的知识,写出第一句的格式,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平起仄收不入韵式,根据马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延伸)和“替”的规则“得出”第一句的格式是:</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要求平起仄收,只是针对首句,也就说首句的第二个字必须是平声,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那么根据这个要求,大家看看符合要求吗?符合,那么说这个首句也就是正确的了。这样就得出了正确第一句的平仄格式:</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1)</p><p class="ql-block"> 有了正确的第一句,我们来推导第二句。写第二句的时候就是用“对”的规则,因为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联叫首联,联内上下句之间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必须相对,也就是平仄相反。因近体诗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所以我们重点是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这样先把第二句2、4、6位置的字标出来,这就是:</p><p class="ql-block">0平0仄0平0</p><p class="ql-block"> 再根据一句内“平平相连,仄仄相连”的规定,把1、3、5、7位置的字填上这就得出:</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1)</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2)</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了这两句为基础,我们推导第三句,这前面(1)和(2)是一联,是首联,第三句是另外一副联,是“颔联”,那么两副联之间的关系是“粘”的关系。我们就用“粘”的规则推导第三句诗的格式。就是第三句的246位置上的字,要和第二句246位置上的字相粘,我们先把第三句246位置的字标出来:</p><p class="ql-block">0仄0平0仄0 </p><p class="ql-block"> 根据一句内“平平相连,仄仄相连”的规定,把135位置的字填上:</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 这样对吗?我们一看就明白,不对。因为第三句是奇数句,奇数句的尾字是句脚,而句脚必须是仄声字。所以要把尾字改成仄声,这样得出:</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仄</p><p class="ql-block"> 这样对吗?还不对。因为在学习绝句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不能出现三仄尾,而这样明显就是三仄尾了。怎么办?因为大家都知道,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肯定不能改,但一三五可以不论,所以我们只有改第五字了,因为句子中间无论连三平或连三仄都是可以的,把第五改成平声,这样就得出正确的第三句:</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1)</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2)</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3)</p><p class="ql-block"> 有了第三句,再推导第四句,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联(颔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还是先标出246位置的字,就是:</p><p class="ql-block">0平0仄0平仄</p><p class="ql-block"> 再根据句内“平平相连,仄仄相连”的规定,把135位置的字填上:</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 这样对吗?不对,第四句是韵脚,而韵脚必须是平声,所以再把尾字改平:</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平</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以看出,这样还是不对,因为出现了三平尾,是近体诗的大忌。所以只能第五字改成仄了,这样就推导出了正确的第四句</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1)</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2)</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3)</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仄平平(4)。</p><p class="ql-block"> 下边的两联(颈联、尾联),和上边的两联(首联、颔联),推导过程是一样的。有了第四句,推导第五句,第五句是另外一联的上句,那么就根据两联之间“粘”的规则推导出第五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5)。有了第五句推导第六句,第六句和第五句是一联(颈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我们推出第六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6)。有了第六句,我们推导第七句,第七句是另外一联(尾联)的上句,根据联与联之间“粘”的规则,我们推导出第七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7)。有了第七句,就推导第八句,第八句和第七句是一联(尾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推导出第八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8)。</p><p class="ql-block"> 到这里,一首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七律的格式就推导完了,看起来麻烦,其实只要懂了规则就非常简单,举一反三,今后不管什么“起”什么“收”,都可以这样去推导,所以根本不需要去死记平仄格式。我们看看刚才推导出来的整体格式:</p><p class="ql-block">平起仄收首句入韵:</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1)</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2)</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3)</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仄平平(4)</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5)</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6)</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7)</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仄平平(8) </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大家再仔细看一下,此格式,其实就是由两个“平起仄收不入韵式”七言绝句格式,衔接组成。二、四、六、八句需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下面看一首诗例:</p><p class="ql-block">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 class="ql-block">唐·刘禹锡</p><p class="ql-block">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到乡翻似烂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暂凭杯酒长精神(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 平起仄收,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以第二个字的平仄为准。此诗首句中,山为平声,末字地是仄声,此为平起仄收。</p><p class="ql-block">作业:</p><p class="ql-block"> 提取生活,凝炼成诗。写一首平起仄收不入韵式七言律诗。要求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必须对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