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迎恩堡

刘建国

<p class="ql-block">迎恩堡村是山西省平鲁区阻虎乡所属的一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村内遗存一堡是明代嘉靖年间所建一座边堡称迎恩堡,堡址地理处朔州市平鲁区西北,阻虎乡迎恩堡村内,堡西距长城五公里,堡南距区政府驻地井坪镇五十公里,109国道经堡北,西出白兰口入内蒙古的清水河县。</p><p class="ql-block">初春的一天应邀去迎恩堡村参现学习考察。</p> <p class="ql-block">迎恩堡是明代大同镇一座重要关堡。《三云筹俎考》记载,迎恩堡在平虏卫西北四十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土筑,万历元年(1573年)增修砖包,堡城周一里零一百八步,高三丈七尺。分守长城十里,边墩十七座,火路墩五座。内镇川墩最冲,老鹳嘴次之。边外泥河儿一带,即部酋首驻牧,往往由此入犯。嘉靖中,石州之祸,此为难始。款塞后,设小市场于此,亦防御要处也。</p><p class="ql-block">迎恩堡明时曾设守备一员,官军五百九十八名,马九十五匹。东至平鲁三十里,西至边墙十里,北至败胡堡五里,南至阻胡堡十里。明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骑军大举入犯,曾由此直抵山西。</p><p class="ql-block">迎恩堡长城由二道梁村西(与内蒙古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接界)向正南方向延伸,经寺怀、正沟、小七墩、六墩,然后又转南偏西过九墩,由亥子岇村西北出界进入清水河县泉子沟。我巡查这段长城,随地形长城墙体起伏较大,黄土夯筑的墙体许多地段多已坍塌。跨墙而建的敌楼,依附墙体之马面多数已毁,目前只有寺怀村(此村现已成空村)内沟底的敌楼、山西正沟村与清水河辛庄窝村交界处的一座敌楼还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迎恩堡现在已成为一处红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迎恩堡村抗日游击六支队党支部是诞生于朔州地区最早的农村基层党支部,所以被党史工作者称为“朔州第一党支部”。</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屈健、李精忠、苏绳武秘密到平鲁西山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在迎恩堡村组建了八十多人的“平鲁县抗日游击支队”,后根据雁北抗日游击司令部指示,改称“平鲁县抗日游击第六支队”,支队长刘明生(刘华香),政治指导员屈健。</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中旬,平鲁县抗日游击六支队在迎恩堡村整训,屈健在游击队员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并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屈健兼任,委员有刘明生、柏玉生、王平。从此,朔州以及周边地区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基层党支部。</p> <p class="ql-block">学习参观,迎恩堡村党支部村委主任姜根兴向我们介绍迎恩堡建立党支部的历史背景和支部沿革历史。</p> <p class="ql-block">通过姜主任介绍,我们了解到,这个拥有近五百年沧桑历史的古村落,是一处生动的边塞文化传承地,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阵地,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p><p class="ql-block">在村内,建有一座平鲁文化长城陈列馆,馆内记载了朔州市平鲁区的历史、明长城平鲁段历史、阻虎乡发展情况,迎恩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等等。在陈列馆旁边建有平鲁县第六游击支队党支部纪念馆,馆内宣扬了大同朔州一带的红色文化。</p> <p class="ql-block">迎恩堡村以“党建+农旅产业链”为抓手,将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全力打造集红色教育、休闲体验、农旅观光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村庄。依托黄色一一油菜花、红色一一红色文化、灰色一一长城文化的“三色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平鲁区“生态好、产业强、人气旺”的和美乡村。</p> <p class="ql-block">从长城陈列馆了解到,修筑迎恩堡时,正是嘉靖朝与北方草原部落严重对抗时期。到嘉靖中期,俺答汗部落的军事实力已非常强大,拥军十万骑常驻呼和浩特地区,对明朝的西北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嘉靖二十一年五月(1542年)蒙古首领俺答汗派使者石天爵(此人是明朝的汉人,被蒙古军掳掠在草地,后来被俺答所利用)进入大同镇边堡向明朝请求贡市(以进贡方式向明朝换取所需物资),结果石天爵被明朝斩首示众,拒绝贡市。愤怒的俺答率十万蒙古骑兵南下攻入明边,深入山西腹地,攻城城陷,下堡堡毁,可谓所向无敌。明朝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不断加强军备,沿大同东西一线投入血本,开始增修新建沿边城堡和边墙。嘉靖二十三年二月,大同巡抚赵锦上书朝廷,“设险以御虏患,召军沿边修筑墩堡”。朝廷批准了赵巡抚的奏疏,并拨付太仓银五万两用于修筑边堡边墙。经过五个月时间,大同西线的“灭胡九堡”灭胡堡、败胡堡、阻胡堡、破胡堡、杀胡堡、残胡堡、威胡堡、拒胡堡相继修筑完成。所筑迎恩堡则居长城冲要边口寺怀口和镇川口(即今天白兰口村)的中间,这个地理位置是蒙古军入犯朔州、撤退出边的要隘冲口。</p> <p class="ql-block">迎恩堡城石匾,长120厘米,宽60厘米,中上方刻“迎恩堡”,起首右刻“钦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监理粮饷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崇古,钦差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佥事御史刘应箕……”。陈列于长城陈列馆内。</p> <p class="ql-block">大同镇下辖72座边堡均使用虏、胡、寇等字,唯此一堡使用了“恩”字,据说与当时的皇帝武宗有关。</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二年八月(1517年)武宗皇帝不听大臣意见,执意擅出居庸关以巡视大同边防名义游玩于宣府等处,期间逗留于阳和左卫等地一月有余也不想回京。到九月底逢鞑靼小王子骑兵队伍入寇大同边,“拥众去阳和边不远,且分营深入抢掠”。武宗亲自披挂上阵督军迎战,双方打的还异常激烈。在城南涧子村双方大战难分胜负,后大同参军郑彪从阳和城驰来助战,鞑靼小王子骑兵才退去。日落时武宗在应州城南山前驻扎(今应县护驾岗村)与士兵同吃同住。第二日小王子蒙古军来攻,武宗在督战中亲手斩杀一敌,明军士气大增,“自辰至酉,战百余合,虏乃退”。第三日武宗与众士“且战且进,追至平虏、朔州等边”,天刮大风,雾霾较重,下令停止追击,就地在一山包前整军休息。后来这座山包称“迎恩山”。嘉靖二十三年增筑沿边军堡时,当年武宗收兵休息的附近也筑了一堡,顺理以此取名“迎恩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