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日记——马家梁(已消失)

李子中

<p class="ql-block">  马家梁村位于岚县东部与静乐县交界的黄土丘陵土墚间。2001年撤乡并镇后由原上井乡划归社科乡辖,与周边的芦子、次柳、黄家墕同为冯周行政村所辖的自然村。西距冯周村6里,乡政府所在地社科24里,县城38里。偏远闭塞,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困难。2003年起,在政府动员号召下,25户村民搬迁至兰家舍移民点,部分村民选择自主分散迁离。至2009年,所有人家全部迁离,马家梁村成为弃村。</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丘陵地带虽然土层较厚,但切割破碎,且无一定方向。村周沟壑纵横,墚峁相连,地名多以墚峁沟窊命名。如,村北有狗槽子、狼窝岔、路家窊,村西有兰家墕、衣咀、寨子咀、黄花咀;南靠静乐有榆墕、榆树窊、郭家窊;村东接黄家墕处有黄草峁、马连墚、郭家峁等地名。尽管如此,这里却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据考古部门考察认定,村西南约1千米的黄花咀有夏时期、东周时期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马家梁遗址”。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地表釆集有夏时期泥质灰陶片,纹饰为绳纹,可辨器形有盆、罐等;另釆集有东周时期泥质灰陶片,多为素面,可辨器形有盆、豆等。</p><p class="ql-block">  村子处在东西两个不连续的墚峁以南,村南是两道呈南北向的土沟。全村居舍因势分布,靠西的土沟将村子划为东西两部,朝向东南。东边院落依势就坡分散,房窑共存,呈阶梯状排开,低处建有蓄水池,是村里的主区。西边地势相对平坦,几个房院顺墚南北而设,算新区。入村道路经芦子旧村入沟上墚,沿沟旁地堰迂回向东近5里。过去仅可人畜行走,物件运送至芦子村后须经人背驴驮才能到村。1985-1986年,经村里雇佣机械拓宽修路,村道方可通车。除交通出行外,人畜饮水也一直是困扰全村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早先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从沟底水坑人力担取,坡陡路窄,水源拮据。1972年,马家梁成为岚县首批解决饮水问题的村子之一。水利部门在村中修筑蓄水池,在吴窑沟凿井,通过铺设铁管,柴油机泵水,暂时解决了饮水问题。后因水位下降、水源匮乏,一直效果不好。后重新凿井,在管道中途加筑蓄水池,经过两次提水,村里的蓄水池才算有了水源。为了保证供水,上世纪80年代初,经水利部门协调,村里才开始架入电线。但当时电网供电也不稳定,一遇停电则供水不济,村民常集雨水而饮。</p><p class="ql-block">  村子以村民姓氏与地形结合而名,建村较早。人口最多时期约有60多户270余人,“马”为主要姓氏,另有王姓几户。相传马姓于明代洪武年间从大槐树移民开荒,建庄而居,又分为两支,一支与冯周村马姓同宗,另一支同毕家坡马姓同系。王姓与上村王姓同宗,过去曾为财主人家,经营油坊、酒坊,住所窑房相接,窑顶为房。窑内凿有水井,至今仍留遗迹。村里过去就有“东头出文人(多先生、郎中),西头出财主”的说法。因地处岚县与静乐交界,村民多与静乐姻亲。过去村内东西连接处曾有老爷庙,村后有山神庙,皆毁于文革。龙天庙位于芦子村附近,属马家梁、芦子、冯周村三村后期复建。过去村里有除夕上庙垛火、正月初一上庙祈福的传统。正月初五,村里赶会,放炮敬香。</p><p class="ql-block">  全村原有耕地2000多亩,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玉米、高粱、土豆、荞麦、豆类等。2002年后多数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仅留100多亩机动耕地。农业社时期村集体饲养牲畜较多,有羊两群300多只,牛驴各十几头用于农业生产和运输。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逐渐宽裕,住所也由窑到房几经变革,随之部分村民陆续外出,村内学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停办。2003年起,政府实施扶贫移民,在兰家舍建设移民新村,动员马家梁、北崔山、红沙墕村民搬迁入住。2005-2006年,25户村民响应号召迁离马家梁。除集中移民和自行分散迁往各处外,当时村里还有七、八户人家留守。2009年前后,留守人家也全部迁离,马家梁成为弃村,退耕还林后剩余的近百亩耕地撂荒弃耕。2016年,马家梁村被确定为岚县脱贫攻坚整村移民的自然村。至2018年,分散各地的原马家梁村民共有25户69人迁入县城易居苑移民小区。</p> <p class="ql-block">村东部分处在一个墚峁南坡,院落依势呈阶梯状排开,是村子的主要区域。村前是几道深沟。由此想像“马家梁”起初应该是“马家墚”。</p> 村子被一道深沟分为东西两部。村西墚顶相对平坦,几个房院顺南北向而设,算新区。村道从房舍背后弯曲而入。 放眼望去,满墚全是倾斜、塌毁的老屋老墙,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让人徒生悲凉。 东头低处,曾经供全村人畜饮水的储水窖建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只留了一个空池。水窖旁也曾是村里人聚集的中心地带。 隔沟的东坡上,残破的土墙圈起驻守的石窑,诺大的院落被土沟环围得像一块孤岛。 这家的土窑砖砌门面,两眼窑洞中间有一个不小的神龛,看上去古老讲究。 一孔土窑里,这口深井四壁光洁,深不见底。室内凿井,于我尚属初见,不由让人感叹。 更多院子里的土窑洞多用土墼砌面。 室内炕上,这两张纸笺又让我好奇了一凡:一张是1957年的纳税证明,一张是1963年“马付良家内存放马林孩的物件花名”。 由东向西眺望,整个村子院落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散。 最前的院落处在地势最低的区域。若不是院前的沟壑阻碍了庭院的延展,恐怕村子还会扩大“势力范围”。 过去精心打造的用来存放粮食的“洋灰箱子”,也因主人的离开而变得“灰头土脸”。 走进土窑,眼前的情形足以让人想像曾经的日常。瓮里依然有没有吃完的咸菜。很多生活用品成了这个家最后的守护者。 炕头一侧的年画角上,红色的“第三席”贴子讲述着另外一个人丁兴旺的故事…… 村东南一块被削平的土丘顶子上,看样子曾是一面打谷场。一颗碌碡停在杂草丛中正静静地晒着太阳。 离开马家梁,沟畔之下泛红的坡地上,有人正吆喝着骡子在田地间来来往往,不误农时地深翻着足下的土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3年5月,刘建国、李子中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