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博山区石马镇南沙井村有一眼博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井,其因5绝(优水质、大井台、铁井口、四棱碑、大石槽)而被誉为博山第一古井。</p> <p class="ql-block"> 南沙井村诸葛井简介</p><p class="ql-block"> 南沙井村诸葛井位于当阳山.金牛山.大北顶三山鼎立的交汇点,南.北.西三沙井村的中点,淄河.石河交汇处的淄河滩上。创修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p><p class="ql-block"> 当时由于山东连年大旱,南沙井村北的小.大二井时常干涸,严重影响人畜用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村中长老岳栋、秦庸言与村中其他长者倡议,要想摆脱大旱困境,须再打一眼更深的井。此倡议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联合北沙井.西沙井.老姑峪村共同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开凿。众人捐资捐物,艰苦卓绝。人錾凿,辘提渣,凿穿岩石二十多米,其艰难程度到了“一升石渣一升钱”的地步,前后历经8年方出水。后又遇特大旱而干涸,于是又募集人力、物力,3年下凿2丈,“始得其水源,庶不为废井矣”。井深8丈,折合现长度50余米,自此之后的近三百年间,大旱数次,从未干涸。</p><p class="ql-block"> 因淄河多次泛滥,为防诸葛井淤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村之长老岳俊嵩、栾永言、黄庆云发动四村捐资捐物,利用一年时间从金牛山西麓运巨石,筑起高2.5米、直径 10米的大井台。置铁井口,并设3个大石槽。井台上筑有小庙,后由于一乞丐死于庙中,人们认为不吉利,遂拆掉,在金牛山西麓再建新庙,人称北山庙。在20世纪60年代因影响石马水库干渠通过,遂拆除。诸葛井的优良水质、大井台、铁井口、四棱碑、大石槽,被称为“诸葛井五绝”,1995年被博山区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诸葛井的名称系延续淄河两岸所有水井皆称为“诸葛井”的习惯。博山的淄河流域据说有七十二眼诸葛井。为什么这么多井都用“诸葛井”这个名字?至今无一个令人十分信服的说法,有种说法为:也许是人们对于那些最初确定井位,继而克服种种困难凿成深井之人的智慧和能力的钦佩,将之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联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因创修的“诸葛井”建在淄河沙滩上,久而久之形成了三村共同的村名“沙井”,只是以方位区别为:南沙井.北沙井.西沙井。因南涉井村为诸葛井的首倡者,且领袖为南沙井人,故此井冠以“南沙井村诸葛井”之名。</p> <p class="ql-block"> 南沙井村诸葛井1995年11月9日被博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的四棱碑.诸葛井文物保护碑.诸葛井文物长公示牌及重修井记碑</p> <p class="ql-block"> 从卫星地图上看诸葛井的位置:东距四棱碑.西南距淄河.东南距两河(淄河.石河)交汇处的距离之比约为3:1:4。步测与四棱碑的距离约为150米,那么与淄河的距离则约为50米,与两河交汇处的距离约为200米。</p> <p class="ql-block"> 大井台</p><p class="ql-block"> 井台略呈圆形,直径约10米,高2米,台堰由巨大石块砌成。为什么要建的这么高大?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由井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井处河边,位置低,为防上发洪水时井被冲灌而淤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井台东南侧有宽阔的坡道以供上下井台用。</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攀登井台的坡道</p> <p class="ql-block"> 大石槽</p><p class="ql-block"> 位于井台东南方10余米处。</p><p class="ql-block"> 用当地青石凿成,长2.45米,宽0.7米,高0.6米,壁厚8~10厘米(两头10厘米,两边8厘米),石槽底部南端有一出水圆孔。资料记载有三个大石槽,仅见此一个,另两个不知去向。石槽容水,供饮牲畜和洗衣之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井口</p><p class="ql-block"> 诸葛井的井口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石井口,上层为铁井口。</p><p class="ql-block"> 石井口由两块长方体的青石拼接,中间凿出圆口而成。石井口的四边均长1.67米,厚0.25米,两石衔接处有两个X形小石槽,当时可能在石槽中灌注铁汁以使连接更为紧密牢固。</p><p class="ql-block"> 铁井口为生铁铸就,圆形,外径1.15米,内径0.8米,厚0.1米,外周有4个齿状突起,重约400多公斤。由于取水的人多,加上长年累月被井绳摩擦,摩上了九十余道清晰可数的绳痕,最深的达4厘米,在如此坚硬的铁井口上摩出数量之多.之深绳痕的现象实属罕见。为此,有当地民谣称:“沙井村,铁井口,九十九道垭巴由”。</p> <p class="ql-block"> 铁.石双层井囗</p> <p class="ql-block"> 石井口的X形凹槽</p> <p class="ql-block"> 铁井口上的绳痕(沟)</p> <p class="ql-block"> 井门</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为方便群众取水,在井台的东壁开出一个通向井筒的朝东的门。门高1.8米,宽1.0米,进深3.4米。进深形成的洞壁以大料石砌成,洞顶多为水泥板,只在近井筒处以黑砖砌成0.3米长的拱顶。丰水期井水由此门溢出而外流。</p> <p class="ql-block"> 井水自井门流出视频</p> <p class="ql-block"> 四棱碑</p><p class="ql-block"> 四棱碑位于南.北两沙井村之间公路(051县道)路东的山脚下,坐东朝西。西距诸葛井约150米(200步)。青石(石灰岩)材质,之所以称为四棱碑是因此碑碑身宽度与厚度相近,而呈近四棱柱状,与常见石碑的宽度明显大于厚度不同。这种四棱碑在博山地区很少见。</p><p class="ql-block"> 此碑无碑座,碑体直接立于天然岩石上凿出的石槽中。碑宽0.61米,厚0.47米,高2.05米。碑体正(阳).背(阴)及南北两侧面均镌刻有文字,正面为《创修井记》,背面为《重修井记》,两侧(左右)面为额题《永垂不朽》及《万古流芳》的功德碑文。</p><p class="ql-block"> 四棱碑于2021年,进行过修复。</p> <p class="ql-block"> 四棱碑正面(阳面.西面)</p><p class="ql-block"> 额题的《创修井记》四个大字由右至左横排,其余碑文字体为行草,竖排。抬头为:大小井序。正文(内容)记述修井的原因.参修村庄.过程:“自乾隆甲子岁(1744年)”,扩修原有小井,但小井“一遇亢旱,其涸立待”,于是“又于乙酉(1765年)年春,,三庄父老共议,小井之南复凿大井”,凿井期间“财屡殚力屡竭,越八年”方凿成大井。</p><p class="ql-block"> 碑文落款为“邑庠生岳栋谨撰,邑庠生秦庸言谨书,”以及施地基.施砖瓦,泥水.镌字者等名单,“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二十五日(1773年)立”。</p> <p class="ql-block"> 四棱碑背面(东面)</p><p class="ql-block"> 碑首镌刻云纹,碑文题目《大井后序》,内容为第二次凿井情况:“前云(指四棱碑的正碑文)汲泉非源泉也,久旱犹涸,迨乙未(乾隆四十年.1775年)冬又下之,……。越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二十三日约二丈始逢其源,庶不为废井矣。”落款:大清乾隆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1776年)立。</p> <p class="ql-block"> 四棱碑南(右侧)面(万古流芳碑)</p><p class="ql-block"> 额题为从右而左的横排“万古流芳”四个大字,两段竖写的碑文为:“西沙井庄施财姓名开列于后”及施财名单,“老姑峪施财姓名开列于后”及施财名单。</p> <p class="ql-block"> 四棱碑北(左侧)面(永垂不朽碑)</p><p class="ql-block"> 额题为从右而左的横排“永垂不朽”四个大字。两段竖写的碑文为:“北沙井庄施财姓名开列于后”及施财名单,“南沙井庄施财姓名开列于后”及施财名单。</p> <p class="ql-block"> 重修井记碑</p><p class="ql-block"> 重修井记碑立于四棱碑以北的岩石凹槽之上,石灰岩材质,宽0.76米,厚0.21米,高1.83米,额题为从右而左横排的“益受其福”四个大字,碑文竖排,抬头为《重修井记》,内容为重修井台及“庙宇移登东麓”等事项。再就是领袖名单.盆泉.三沙井庄.老姑峪庄施财名单。最后书:道光三十八年六月初二(1858年)立。</p><p class="ql-block"> 其背面为1993年的南沙井村立集碑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