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历八月初六,岳父李炎发大人逝世10周年忌日,又逢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编辑老人从教事迹,以之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德范留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勤勉一生,传清风家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授业卌载,留冰心玉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0年冬李炎发老师及爱人陈清心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1957年,从韩山师范学校进修回校第二年,李炎发老师被安排任教一年级并担任班主任,当时学校领导这样的安排是有意锻炼他,考虑让他带一个循环年级,锻炼考察他的带班和教学能力。李老师欣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当他所带的班从一年级升至四年级时,班风班纪已是全年级最好的一个班,学习成绩也名列年级各班前茅,成为学校的“红旗班”。当时学校五年级有一个班风很差的“落后班”,为整顿这个班,学校领导考虑再三后,调李老师去带这个班,原班级由另一名女老师负责。学校这样安排,这个班的学生们可不干,他们不能接受也兄也长象亲人一样的李老师离开他们。李老师离开了,学生们也安不下心来读书,好好的“红旗班”很快变成“落后班”,一学期后学校不得不调李老师重回来继续负责这个班级。就这样,李老师和他也不愿意离开的学生一起相处了六年,完成一个小学年级大循环的教和学。</p><p class="ql-block"> 带循环年级这个班级时,李老师还没有成家,住在学校教学楼最顶层楼梯间的简陋阁楼,学校就是他的家,学生就象是他的孩子,他心无杂念地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在教学和带循环年级这个班级时,李老师还没有成家,住在学校教学楼最顶层楼梯间的简陋阁楼,学校就是他的家,学生就象是他的孩子,他心无杂念地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当时他年轻有干劲有冲劲,在开展教学上想了很多办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时常要买一些书籍、笔记本和笔,奖励在每次小测验或单元考试中取得进步和成绩突出的学生,当然所有的费用都是出自他微薄的工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4年7月李炎发老师与学生合影于潮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结合语文课教学,将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以故事方式讲给学生们听,以小说中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激励学生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生动的故事,感人的说讲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学生们深受鼓舞,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据老人回忆,他演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在全潮州镇学校师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共青团县委得知后,邀请他在全县巡回演讲,在共青团员中开展革命人生观教育。刚开始,他用三场讲述整个故事,后来县团委为让更多的团组织听到李老师的演讲,将整个故事压缩成两场、一场,整个活动共演讲了三十多场,在全县青年中掀起学习保尔·柯察金,争当有理想青年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每学期李老师都会带学生外出郊游,在学生集体出游之前,他会先规划好出行路线,对路线进行踩点,在路上设置标识和学习锦囊,在组织活动中把课本的知识和作文写作寓于郊游之中。郊区的景点和乡村就成为学生们出游的地域,到目的地后组织学生“野饮”、“军棋战”等活动。活动过后,老师要求同学们把郊游的经过,所看到的景点和活动中一些有趣的事记下来,写成作文。这样学生写作文有了素材,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而郊游也就成了几十年后学生们回忆和老师相处最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据李老师老学生回忆,那时他们班里有三名男学生很调皮,无心上学,在学校不尊重老师,欺负弱小同学,放学后不回家,在社会打架斗殴滋事。 这三名男学生不但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到其他同学,有家长到学校反映影响孩子读书,科任老师也反映课堂上捣乱纪律,要求学校开除他们。看着仍是孩子的“坏学生”,李老师不忍将他们推向社会,他认为造成学生散漫的习性总是有原因。经过走访,李老师了解到三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其中一名学生父亲已去世,一名学生父亲在外地工作,另一名学生也因其父亲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忙碌。了解“坏学生”家境情况后,李老师与学生家长进行了坦诚交流,促动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在校内,李老师则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课堂上多提问,课间课余多辅导,并对三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肯定、表扬,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抽调班里学习较好的同学和他们组成帮扶小组,利用周未和晚上帮助他们补上短漏的课程知识。经过家庭和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三名学生终于得到克服散漫的习惯,转变为勤奋好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升中考试中,三名同学都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中学。据家人回忆,在升初中考试冲刺阶段的最后十多天,李老师把两名成绩落后的学生叫到学校和他一起生活,每天辅导督促他们学习,在学校食堂为他们定餐,自己掏钱给他们每餐加一个鸡蛋补充营养,两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他的帮教下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炎发老师发表在报刊作品</p> <p class="ql-block"> 经过6年的辛勤耕耘,李炎发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换来学生优异成绩的回报,所带的603班54名学生,全部考上初中,其中29名考上重点学校潮安县第一中学。这在六十年代初期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各家各户孩子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父母多数没有文化,也因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读书。而当时的李炎发老师上无片瓦遮体,下无寸土立足,却能完全不计报酬,甚至用影响自己生活的微薄工资,忘我投入到教育学生之中。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动力何在?图的又是什么?李老师回忆:当时他想法很简单,他就是从心底里喜欢学生,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喜欢看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喜欢学生们把他当孩子王。在教育学生当中,他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学生的进步和成绩中,他和同事们就是躬耕的园丁在收获喜悦和成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炎发老师发表在报刊作品</p> <p class="ql-block"> 在李老师班里有另一名学生叫马昭,他的父亲在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遣送到青海省劳动改造,一去杳无音信。马昭是家中的长子,兄弟姐妹四人都是未成年的孩子,靠母亲一人做针绣微薄的收入度日。小马昭非常懂事,又勤奋好学,却因家庭负担重,为每学期二元五角的学费发愁。李老师了解情况后,多次家访做他母亲的工作,告诉家庭困难是暂时的,鼓励小马昭要坚持学习,从知识中汲取力量,改变命运。并为他先垫付学费,使马昭能在校继续学习。马昭同学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李老师还让他担任班学习委员,克服了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也因此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马昭在升中考时成绩突出,但因政治因素没能如愿升上初中继续学习。后来,在香港亲戚的资助下,到潮安县华侨中学修完初中阶段学业。参加工作后,他以感恩和宽容的心态对已待人,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获“潮州市最佳主人翁”称号。</p> <p class="ql-block"> 有一名女学生叫肖淑辉,在小学时期就表现出良好的绘画天赋,经常拿一些手稿给李老师观看,在李教师鼓励下,肖淑辉不管是文革时期在海南岛上山下乡,还是后来到学校当教师,到省地税系统工作,她都潜心画案,勤奋耕耘,终成一名国画画家。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地税系统书画展,出版画册。2012年春节前,肖萧辉从广州到潮州探亲,专程上门看望了她的老师,送上了她出版的画册和专门为老师创作的作品《鹤寿延年》,祝福老师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生肖淑辉送李老师画作《鹤寿延年》</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两年,李炎发老师主要负责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并担任年级级长和语文科教研组长。所负责班级教学质量一直很好,保持很高的升学率,第二届的603班50多名学生,只有1名没能考上初中,第三届的603班50多名学生,也同样只有1名学生没能考上初中。这几届学生升上初中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教学秩序受到破坏,多数学生初中阶段学业没有完成就上山下乡,失去了人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但在小学阶段打下的良好文化基础,也为他们的人生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有一些学生经过不断的努力成为了名家。</p> <p class="ql-block"> 李炎发老师忘我工作和所带班级学生全班升上初中事迹,在潮安县教育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潮安县教育局把李炎发老师树为全县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64年4月4日潮安县委县政府召开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李炎发老师的事迹作为先进典型在会上受到表彰学习,他先进事迹材料是题为《从志愿军到人民教师--记潮州镇西平路小学教师李炎发》</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李炎发老师又被树为汕头专区教育战线标兵。汕头专区标兵表彰大会在汕头市政府举行,各条战线评选出来的标兵在会上受到表彰,受表彰的标兵披彩带戴红花,上主席台接受领导颁发奖状。参加表彰大会后,受表彰标兵组成报告团到各县、区巡回做报告。当时《人民解放军报--地方刊物》《南方日报》等报刊都对李炎发老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标题是《从志愿军战士到人民教师模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炎发老师被评为先进教师事迹稿件(一)</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炎发老师被评为先进教师事迹稿件(二)</h3> <p class="ql-block"> 在李炎发老师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位老搭当不可以不提,这位老搭当就是担任数学科教学的杨鸿良老师。杨鸿良老师是民主党派人士,比李老师长9岁,1941年毕业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初中部,50年代韩山师范学校中师函授毕业。杨老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早年任教于潮州真原小学,1951年后和李老师同在潮州西平路小学(现城南小学)任教,在城南小学任教30多年,长期担任高年级班主任、数学教师,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1986年9月被省教育局授予“特级教师”职称。文革期间杨鸿良老师被错划成反革命分子,被隔离审查批斗,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落实政策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县政协副主席。李老师所带班级能取得好成绩,也得益于象杨鸿良老师这样的老同事的共同努力,教学相长,同事之间既有竞争,也有相互促进,最终化为共同把所负责班级的教学工作推上去,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抓上去,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李老师在教学道路上走向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辛勤的付出,也使李炎发老师和杨鸿良老师渐渐成为全县教育系统有影响性的人物,成就了“语文李炎发,数学杨鸿良”在潮安县教育系统“名师”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炎发老师任教城南小学与同事合影,前排左二杨鸿良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炎发老师发表在报刊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2013年11月,毕业五十一年已届花甲的老同学重启班级聚会,第二个聚会日就把地点安排到李老师家。听说老学生们要到家中聚会,已行动不便的李老师早早起床,穿戴一新,精精神神入座客厅,做好迎接学生准备。聚会时间,学生们陆续到达,见老师喜悦无比,逐一与老师握手报姓名,老师一一忆起,五十多年前老师和同学们相处的一幕幕又浮现目前<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花甲学生到李炎发老师家聚会</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炎发老师发表在报刊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