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之源

暖风

<p class="ql-block">  清河源远流长,人文荟萃。上游有圆明园、颐和园,下游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河道治理,流域自然生态丰富,引来白鹭常年栖息,沿岸已成观鸟乐园,休闲佳地。清河街道与环保志愿者“自然之友”、河道管理部门联手,组织人文走河,环保走河,倡导绿色理念,致力于“解读清河、珍爱清河、维护清河”。清河流域治理和公共参与模式引全国之先。</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清河地区曾经隶属昌平,清河的名字与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有关。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公元1262年,元朝重臣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说他熟悉水利,聪明过人。元世祖就在当时新建的京城上都(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召见了郭守敬。郭守敬初见元世祖,就当面提出了兴修水利建议。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清河两岸频发水患,民不聊生,百姓受尽了水患之苦。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意见后,疏通了河道,使水患变水利,为了表达思乡之情,郭守敬就以家乡邢台地区清河县的县名为这条河命名。</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的北京海淀区域内曾经有三座老镇(即海淀镇、清河镇、青龙桥镇)。清河镇地处北京德胜门外九公里,旧有“京北第一门户"之称。穿镇而过古代大道称之“清河街”。</p> <p class="ql-block">  清河街是北京通往南口、居庸关的古道途经地,也是清河镇的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街,两汉时期已经形成,具有上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将清河镇划分为四个街区。以清河为界,河北岸的主街称为:清河二街,主街的东侧背街称为:清河一街,西侧背街称为:清河三街。河南岸通称:清河四街,其域内街道称为:清河南大街。</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清河是一条界河,清河镇则是“一镇两地”。清朝时期,清河北岸隶属河北省地,清河南岸隶属京师城郊。民国时期,河北地域称为河北省昌平县,河南地域称为北平市北郊区,今日的四街亦为北郊区26坊。</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清河北岸划入北京市,至此清河镇归属北京市第十四区,区政府在德胜门外关厢。1952年海淀区成立,清河镇划入其中。清河域属清河公社。1963年城乡分治,农业人口属公社领导,非农人口属街道领导。所以说清河老镇自古就是城乡结合部,既不是十足的农村,也不是十足的城镇,而是一个亦农亦工亦商的融合之地。</p> <p class="ql-block">  出德胜门往南口、十三陵方向的御道上跨清河建有一桥,为三孔联拱石桥,原名广济桥。明史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来又称清河桥。古石桥基本完整,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该桥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现桥为1984年重建在原桥的东南方小月河上。</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因最初横跨在清河之上而俗称“清河桥”,具体位置在清河南北向老街的河道上。据《北京古桥》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全长50米,宽12.46米,净桥面宽11米,南北桥堍长6.6米,石拱券跨度为6.37米,两侧拱券跨5.87米,桥墩呈船形,北为尖状南为方平,桥上有石方望柱24对,中间石栏板,两端有立牙石。三孔拱为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黄柏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该桥基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第二座。</p> <p class="ql-block">  清河广且深!广济桥桥洞明显偏小,在洪水季节严重阻碍排水,曾出现多次险情。1982年,在广济桥原址修建了新的清河大桥,原桥就移到了小月河入清河口南侧100米处。从卫星图上看,小月河的宽度明显不如广济桥的跨度大。</p> <p class="ql-block">  出德胜门沿京藏高速向北10公里,上清桥西、清河北岸以北,这块大面积的区域曾经就是有名的毛纺织工业区,直到今天还能从道路、小区、市场的名字当中寻到跟毛纺织有关的痕迹。位于小营西路的毛纺城市场,至今还会定期举办纺织品促销会,老北京人知道,想买好毛料,都会往这儿跑。</p><p class="ql-block">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扩建新军,需要大量军呢,于是筹建了制呢厂,取名为溥利呢革公司。为什么选在当时的清河镇?看看周边这地理位置就明白了。清河镇南侧紧挨清河,因为工业需要水源;西北侧有清河火车站,运来原料运走成品十分方便;距离德胜门也不算远,只有十八九里地的距离,朝廷官员坐着轿子来视察的话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1907年,慈禧太后亲自批准,在清河镇的马官坟选址建厂。</p> <p class="ql-block">  选址还有故事和物证。在朱房路一家幼儿园内,在操场上有一块石碑。碑座加石碑高两米多,除了一些简单的花纹装饰,碑上浅浅刻着小字。马官坟在明朝的时候是给长城军队养马的地方,养马的四品官死了之后葬在这里。碑文的大概意思就是,清政府要征地建厂,请后人迁坟,并对其进行经济补偿,这个购地碑就是溥利呢革公司最早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1908年,溥利呢革公司破土动工,兴建厂房280余间,1909年4月公司正式开工。这里不仅是北京最早的工业企业之一,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毛纺织厂。1912年9月8日,孙中山先生莅临清河,重点考察了溥利呢革公司,并在办公楼前留影,至今海淀区文物部门还留存着这张珍贵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在建厂之后的109年里,随着历史的演进,工厂也曾经几度更名,1916年改名陆军呢革厂,1927年更名为陆军部第一制呢厂,1948年后,工厂改名为北京清河制呢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原厂的基础上扩建三个毛纺厂,即清河毛纺织厂、北京毛纺织厂、北京绒毯厂(后易名北京制呢厂)。三个厂像个“品”字出现在清河,并且成为了北京的毛纺织工业基地。那时候到处都是厂房车间,工业味儿非常浓,走进车间还能听到纺车咔咔的响声。”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业格局的调整,三个毛纺厂的经营也陆续步入困局,经历了关停并转和外迁之后,2006年前后,三个毛纺厂彻底离开清河,腾退出的土地被用作商业开发,很快建起了一座座高档住宅楼和相配套的生活、文化和商业设施。如今的清河已经彻底告别了原来的工业味儿,体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商业氛围。</p> <p class="ql-block">  随着清河毛纺厂搬出,彻底解决了向清河里排放污水问题,使得清河水质清澈见底,向东流进奥体公园,沿清河两岸建起公园,供周边市民休闲散步。原清河北岸的清河火车站,曾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中途的车站,主要用于停靠货运列车,把从口外运到的羊毛在此下站,送到毛纺厂制呢。如今清河火车站重新翻建,是前往张家口的重要车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