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忆我的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是在寺庙里,房子都很高很高,屋脊上雕着飞龙走兽,绿苔长年把瓦槽生满,有一种羊胡子草,一到雨天,就肉肉地长出半尺多高来。老师们是住在殿堂里。那里原先是供奉三位神灵——尧、舜、禹。高围墙,两进院。后院有正殿三间,前廊后檐,雕梁画栋;两侧各有一耳房。殿前左右各三间厢房,前出一步廊。院中有两株高大的古柏,还有一棵柿子树。正殿前两侧各有一株百日红、绒花树。原有的观音像后来搬掉了,正殿为高年级学生上课,东西厢房,就是低年级教室。</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八岁的我和孪弟段志江来到后殿的古柏下报到,三位老师在忙碌着。说一些简单的知识,询问一下家庭情况。登记老师特意向我俩介绍班主任于淑英老师,一时胆怯,没有记清于老师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开学典礼时,新生们坐在东厢房教室里,于老师用沙哑的声音给我们上了人生第一堂课。于老师是北京城里下来的、师范毕业的学生。她体型微胖,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头发浓密黑中泛黄,梳着两条粗粗的短辫。和蔼可亲,笑容可掬。</p> <p class="ql-block"> 教室高且宽敞,每当同学登上三级石阶跨入教室,迎面墙壁上张贴有抗美援朝战斗英雄丘少云、杨根思、黄继光的画像映入眼帘。还有一行“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红色墨迹。两人一桌一櫈,五十多学生坐满整个教室,在北墙抹一块黑板,于老师讲台上持鞭挥笔,两眼注视着每一位学生,循循渐进式的灌输着通俗易懂的课本知识。</p><p class="ql-block"> 学生渐渐地和于老师熟悉起来,同学之间面面相觑,日子一久,教室就不安宁了。男女同学在课桌上留下的三八线。我们接受老师的文化知识的传授。我的语文、算术课虽然学的不精,但能听懂老师的讲课。手工课,纸折叠的飞机、小猫、小狗…… 图画课:我画过花草、画过山水、画过小猫儿钓鱼…… ;大字课,练描红;手腕儿不肯听使唤,紧张得四脖子汗流…… ,音乐课,我们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下课后,于老师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学生作一些有趣的游戏。我们就在教室前跳起舞来,跳的是新学的“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大家很快活,有时找着小云,有时找着小丽,就一对一对跳起来。到了三年级以后,这舞就不跳了,而且男的和女的就分开来。男同学和某女同学一块踢过毽子,同学们都说他俩搞对象,拿指头羞她俩。</p> <p class="ql-block"> 柿树横杈悬挂的铁旮瘩,敲如钟响,新的一堂课又开始了。于老师一天的课程讲完后,自习课有空余时间,就给同学们讲故事。像电影《箭杆河边》《岸边激浪》等故事,讲述了解放后我公安人员同潜伏下敌特进行斗争的事迹。讲述抗美援朝期间,我志愿军战士丘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燃烧弹点燃了他身上的衣服,为了不暴露目标,宁愿烧死也丝毫不动,保护大部队的安全潜伏。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都受到很大教育;无情之中增加了我对阅读书籍的喜爱。记得一次语文课,于老师让同学们用遵守一词造句。我想起老师讲的英雄事迹,与提出的造句词语,我用志愿军战士丘少云严格遵守纪律造句,得到老师表扬。</p><p class="ql-block"> 那天夜色渐黑,于老师来我家家访。母亲高兴地迎接老师走进家中,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语:这么晚了还为孩子操心,并说孩子有不对的,老师要对孩子严格批评教育。于老师了解家庭一些基本情况,有那些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向母亲说一些我在学校学习状况。我很想听到于老师表扬几句,但老师却说我上课走神,精神不集中,作业马虎。她又说,我主要目的是家庭与学校要经常互动,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天色已晚,母亲欲要送于老师回校,她婉言谢绝了。</p><p class="ql-block"> 春和景明,阳光明媚。正殿前的百日红开了,簇簇红色的花朵,灿烂斑斓。春之气息。</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于老师鼓励我要学雷锋做好事,多读书,开阔眼界。我和志江订一份“中国少年报”, 报纸上四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小虎子、 知心姐姐、动脑筋爷爷、小灵通是打开学习生活的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 我和志江及同学放学后,背着书包去抗日烈士赵然的父亲家,为两位老人打扫卫生。大家分工有的扫地擦桌子,有的收拾宅院,有的搓垃圾;屋内外整理得干干净净。经常去的还有我家后院一军属家,有年迈的五保户家。我们的行为多次得到老师的称赞。</p><p class="ql-block"> 二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我上三年级了。父亲在一家国营煤矿上班,那天,他休息在家,要我给远方的姑姑写信。信用什么格式写呢?突然间,想起老师说过:“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我真的就写起来,因为家里的事我都知道,都想说给姑姑听,比如奶奶的身体挺硬朗,父亲的身体很好,母亲下地劳动,还要屋里屋外忙活照顾家。还有我学习很好,考试算术得了九十八分,语文得了九十六分,是一个字又写错了,信花了两天才写好。后我让老师看,除替我改了好多错字外,又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我从那时起就记住了老师的话。</p> <p class="ql-block"> 每年十一月,山村进入漫长的冬季。同学轮流每天一早六点前要到学校生好火。教室前东北角盘有土炉,我要去找柴,取煤,揉一团旧报纸燃起火。考验我的并不是生火技术,对在山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是从小必须练就的基本技能。让我畏惧的是冬天五点多的黑暗,山村寂静,大街漆黑一片。我和志江深一脚浅一脚走出村子,在空旷的沙滩路上,我想起于老师家访后,夜沉沉的走在这条路上,是多么阴森可怕!我的脑子里闪过的都是各种鬼怪故事。我攥紧拳头,壮着胆子。视觉听觉处在高度的紧张之中:我做好了随时邂逅无头女鬼的打算,也有突然要和吊死鬼搏斗的心理预案。</p><p class="ql-block"> 炉子生好后,天已蒙蒙亮。老师来到教室,炉火映红她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到了夏天,学校里中午要睡午觉,我们就都不安分。学校临近大石河玉石湾可百许尺,同学们偷偷去游泳。胆大的都到深水里去,直泳、蛙泳、狗刨刨、还有仰泳,将小肚子露在水面。这危险地段学校是禁止活动的,不知谁告发我们,老师就每次用手在我们胳膊上抓一下,看有没有水锈的白道,结果,总要挨一顿。但是,水里的诱惑力十分大,我们免不了还是要去。有一次,竟被校长发现了,狠狠地批评了老师,于老师很委屈。我们知道后,心里很难受,去向老师承认错误。</p> <p class="ql-block"> 秋季开学,我们到西厢房上五年级。大家早早来到教室,等待于老师的到来。同学们等来却是于老师调走的信息。同学们眼光对视,露出惊愕的样子。于老师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山村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在寺庙里又读了二年书,后来到中学读了五年,就毕业了,但我的启蒙老师一直没有下落。</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京西文学》刊登中国作家康胜利先生的文章,回忆他的老师于淑英,方知于老师在特殊年代度过最艰难时刻。事隔五十七年,老师是否安好?我仍不知道,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p><p class="ql-block">作者: 段志海</p><p class="ql-block"> 2024年09月0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