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国以来评书界的变迁 ,收集整理|茗香斋主 七碗茶

七碗茶

<h1><br><b>(新中国)建国以来评书界的变迁</b><br>收集整理|茗香斋主 七碗茶<br><br></h1> <h1><br>要想弄清(新中国)建国以来评书界变迁的轨迹,公案短打书的遭遇是一把钥匙。从明代的讲史,到清代的公案武侠,小说的变迁体现了民心之变。体现了怎样的民心之变呢?说白了就是民心的奴化。满清一代,是中国奴才文化最为盛行的时期,而公案短打书,是奴才文化的集大成者。公案短打不光宣扬奴才主义,还公开褒奖特务统治,那些所谓豪侠义士,在朝廷的身份就是特务。<br><br>因此,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公案短打书就为新文化分子所不齿,其中最典型的据说是郑振铎。但在解放以前,这些人对公案短打最多是鄙视、批判,还没法采取主动行动遏制甚至取缔。可(新中国)建国以后,某些新文化分子掌握了文化大权,情况就不同了,公案短打再也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了。评书界也是特别的不争气,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三侠剑、剑侠图盛极一时,大部分说书艺人都吃上了剑侠图的饭。如著名评书艺人顾存德、姜存瑞、李鑫荃、袁阔成(年龄排序,不然没法排,下同)都是剑侠图的底活儿,东北评书艺人杨田荣,吃的则是三侠剑和三侠五义的饭。<br><br></h1> <h1><br>结果,解放初,公案短打受到抑制了,这些人都丢了饭碗,怎么办?顾存德和姜存瑞年长一些,舞台经验丰富。于是,顾存德开始深入研究《水浒》,姜存瑞开始深入研究《三国》。杨田荣、李鑫荃、袁阔成都是毛头小伙子,虽然《三国》、《水浒》这些书应该也会,但这两部书可不是随便就能拿得起来的,于是改说新书。由于当时绝大部分年轻评书演员原本都是吃的公案短打书的饭,这些演员整齐划一的转说新书,促进了新书的迅速发展。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对公案短打书的遏制是新书大兴盛的原因。<br><br>50年代中期以后,渐渐的传统书包括袍带书都不说了,新书成为了评书界的主流,以杨田荣、李鑫荃、袁阔成为代表的原公案短打书艺人反倒捷足先登,成为了说新书的带头人。当然,必须承认,这三位大家的功力确实比一般评书艺人要深厚的多。<br><br></h1> <h1><br></h1><h1>评书界最关键的一次变动是WG结束以后,逐步恢复传统书的表演,这次恢复传统书的政策变动造成了一个重大后果:鼓书门的兴起和评书门的衰落。为什么呢?因为WG结束以后恢复传统书,首先是从袍带书开始的,尽管可能剑侠图等书目在1980年左右就解禁了,但当时谁敢说啊?单田芳说白眉大侠就是恢复期比较早的公案短打书了,可能三侠五义还要早点,这个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980年代初期传统书基本都是袍带书,评书门一下子吃了大亏。</h1><h1><br></h1><h1>要不怎么说评书门不争气呢,三、四十年代大都走了三侠剑、剑侠图的路子,这下可吃亏了。看看评书的传统书目吧,按照刘阔漳的总结,传统评书书目那可多了;但真正够得上分量的,据说只有20来部,其中公案短打要占去一多半,那么袍带书剩下多少呢?剩下13部:封神榜、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列国演义、隋唐传、薛家将、五代残唐、杨家将、十粒金丹、精忠说岳、明英烈、明清演义。其中,封神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列国演义全是墨刻书,墨刻书不是不可以说好,但是需要功力,是人保书的活,谁都不敢说我说这几套书保准火。姜存瑞研究了一辈子三国,1980年代录音还是没能火,当然跟年纪也有关系。这样,剩下的几部有价值的也就东汉演义、隋唐传、薛家将、杨家将、精忠说岳、明英烈六部。</h1><h1><br></h1> <h1><br>在以前的时候,这六部书评书门的人应该都会说,比如潘诚立擅说岳飞传,陈士和会说明英烈。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评书门哪位演员在传统书恢复以来说过精忠说岳和明英烈,可能有小偏将说过,但说不红啊。李鹤谦说过杨家将,而且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李鹤谦不久就死了,李版杨家将的影响无法维持和扩大,到现在已经听不到了。薛家将只听过袁阔成的《薛刚反唐》。而除去这四部书以外,就只剩东汉和隋唐了。当时谁会东汉演义呢?连丽如会,但连丽如当时太年轻,而且是女演员,又没有刘兰芳的好机遇,东汉说了但是没有红;谁会隋唐呢?陈荫荣会。可陈荫荣的能耐实在差点,这么好的一部书就愣是不叫座,最后,一赌气把书印了,书红了演员没红。<br><br>所以说当时评书门就陷入了无书可说的窘境,最起码大将们无书可说(小偏将又说不红)。当然,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会说,二是不能说,我认为第二种情况是主要原因。这也是当年评书门一窝蜂的上剑侠图,结果袍带书少人传承造成的后果。<br><br></h1> <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袁阔成为例,袁阔成当时都会些什么书呢?起码会剑侠图,那是他的底活儿。还应该会他父辈们的施公案,以及师傅的三侠五义。另外还会封神榜、列国、三国、水浒,西汉应该也是会的。袁阔成的《西楚霸王》标准简介说:本书源于丁正洪先生的脚本,细分析这句话可知,袁的这个活应该是从丁正洪那直接继承过来的。但掰着手指头数数,发现这些书不是公案短打就是墨刻。无书可说,急得袁先生从家里箱子底的一个犄角搜罗出一个活来,就是后来的《水泊梁山》。</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光袁阔成,评书门很多名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拿李鑫荃来说,李鑫荃都会什么书呢?会剑侠图。李鑫荃临去世的时候,把短打书传给了连丽如。为什么只传短打呢?说白了李鑫荃属于自己的书只有短打。当然,由于李鑫荃在北京,大将云集的地方。李鑫荃还私淑连阔如,听了东汉和三国,私淑马连登,听了隋唐。但东汉和隋唐都不能说,因为连家和马家是世家,你把人家的书说了,人家就没饭吃了,你又不是正式弟子。所以,李鑫荃没有留下东汉和隋唐的录音。三国倒是可以说,那因为三国是墨刻,即便说了,也未必能红,李鑫荃也确实录了三国,果然没红。但是即便是三国,据说李鑫荃录像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事实上,袁阔成肯定也会隋唐、说岳这些书。因为袁阔成在东北有一位老哥哥李鹤谦,李鹤谦说这些书非常拿手;只是和李鑫荃的东汉、隋唐同样情况,不能说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br>WG以后,李鑫荃为什么没有红?原因是众说纷纭。无书可说很可能是根本原因。尤其是,李鑫荃有一点还真比不了袁阔成,袁阔成是世家啊,无书可说磕啷磕啷家底还能找出一部《水泊梁山》来。其实,如果不是后来说了《三国》,袁阔成再磕啷磕啷家底,没准还能磕啷出点玩意来。<br><br>评书门这一耽误不要紧,鼓书门可就杀出来了。鼓书门的袍带书那是最多,像各种“将”书。于是刘兰芳说岳飞传,单田芳说隋唐、明英烈,田连元说杨家将,三个人都火了。说实在话,多亏了中央电台下大力气录制三国演义,也多亏了袁阔成中标录制了这套书,如果不是这套书火了,当年的评书门就全军覆没了。<br><br>评书门衰落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本文所提供的理由至少是评书门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br><br></h1> <br>2024年09月07日定稿于天津<br><br> <br>感谢阅读、理解、支持!<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