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永北的石刻吴装观音像

雲南朙淸書畫收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转自 柳宗培云南小八鸽</b></p> <p class="ql-block">滕固(1901~1941),字若渠,上海宝山人。美术理论家,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史学的奠基者”。早年毕业于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专攻美术考古和美术史论。归国后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获硕士学 位,与沈雁冰、陈大悲等人组织民众剧社,曾编辑《戏剧》月刊。1929 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2 年获美术史 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一度边从政边继续从事艺术、考古等方面的撰著,并被德国东方艺术学会推举为名誉会员。 1938 年,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合并成立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替林风眠出任校长(1938-1940)。善 诗词书法,喜画荷,十八岁时发表的艺术史论文就颇具独创见解。一生著作甚丰,有《唐宋绘画史》《中国美术 小史》《征途访古述记》《唯美派的文学》《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死人的叹息》《迷宫》等。在《小说月报》 《创造季刊》等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小说、诗歌及艺术论著,如《壁画》《银杏之果》《科学与艺术》以及译作 《先史考古学方法论》</p> <p class="ql-block">顾宪良2先生看见滇人张钊纮3《榛舆遗稿》里有一首诗,歌咏圆通寺石刻吴道子观音像,他问我有没有看见过这块石刻?我 迟疑了一会说,没有看见原石,也许看过拓本。十多年前我在上 海买到过一帧吴道子观音像皮纸朱拓本,据说是从云南来的,莫非就是圆通寺的,我当时这样想。圆通寺近在咫尺,每个礼拜要 经过好几次,我从前所得的拓本是否是圆通寺的东西似乎不难证 实。有一次带了一位拓工到圆通寺去看见这块石刻了,我一面要 拓工把它打拓下来,一面感到这石刻同我以前所得的拓本颇有不 同,因为记得很清楚,我的拓本好多地方漫涣损耗,不像这石刻 那么完整。我就委托拓工,要他留意其他的地方如为吴道子的石 刻,一起替我拓下来。不久,拓工送来二件东西,一件是近拓的 昆明文庙的孔子像,另一件是旧拓的永北的观音像,于是我才得 证实从前所得的拓本是永北的石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 顾宪良(1914~1979),又名顾良、顾献梁,上海浦东人,艺术评论家、红学家。</p><p class="ql-block">3 张钊纮,约生于清末,字榛舆,云南石屏人。清代云南藏书家袁襄武外孙,去世后袁嘉谷曾有《挽张榛舆表叔联》。</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的观音像和文庙的孔子像,一望而知是年代很迟的, 翻了又翻的东西。《光绪昆明县志》,大约因为“孔圣遗像”有 “吴道子作”四个大字,就把它放在唐碑之列。要知道曲阜的吴 道子圣像还是宋绍圣间的石刻,滇中祀孔的风气较迟,这石刻恐 怕还够不上元刻。圆通寺的观音像,现在知道是永北石刻之不高 明的仿刻物。</p><p class="ql-block">凡各地方规模较大的佛寺和文庙,我们很容易找到吴道子的 画像石刻。吴道子的作品富有暗示力,自始即在宗教宣传上具有 甚大的作用。黄伯思4《东观馀论》里说他的地狱变相图,“有 一种阴气袭人而来,观者不寒而栗,足以舍恶而就善道,谁谓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4 黄伯思(1079~1118),字长睿,别字霄宾,号云林子,黄履孙,邵武(今属福建)人。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字学 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东观馀论》是北宋时期一部著名的书学著作,此书乃黄氏卒后,其子在原《法帖刊误》一书的基础上,广录黄伯思生前审证金石、考核艺文之作二百余篇而成。此书纠正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官刻法 帖《淳化阁帖》的诸多疏误,堪称最早从科学实证角度研究法书的扛鼎之作</p> <p class="ql-block">画为小技哉。”他的作品据各种记载,多属寺庙的画壁,这些画 壁经过唐末会昌五年和后周显德二年的灭法,已荡然无存。所以 在宋代已难觅得吴画真本,米芾《画史》中说:“今人得佛,则命为吴,未见真者。唐人以吴集大成而为格式,故多似。”刻石之举,一方面固然是宗教上的利用,他方面殆亦宋人珍惜吴画而 使其流传久远的意思。但是所刻的画像是否本着吴道子的真本, 看了米芾的话,就难令人置信。以石刻观音而论,我在南北各地 所看见的,不下十几种,除了徐州云龙山的观音像,有正统五年 重刻的记载外,其余都不著明镌刻年代。所有观音像,结构大同 小异,不过在我的记忆中,徐州的已比河南的东西差,京杭一带的更比徐州的东西差,大概愈是后来翻刻的,离开旧本愈远。要 从这些石刻中窥探吴道子的或唐人画师的阴影,是不容易的。</p><p class="ql-block">永北的石刻,照我的观察,以为比徐州的东西还旧,恐怕是 明以前的刻物(永北的志书内也许有记载,可惜目前借不到这类志书)。这石刻的右面刻着一行隶书“唐吴道子作”,左面密密 地刻着六行小楷,把夏文彦5《图绘宝鉴》里吴道子略传从头至尾抄在上面。又在第一行小楷之上,加刻一行寸楷“唐吴道子作” 四字。这样一刻再刻,无非教人重视它,并且有努力证明确实是 吴道子的。就画像的本身看,头部莲花纹发髻園饰,和所传敦煌,还留有唐人的传统。还有这个石刻画像有 ,一是容相</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夏文彦,字士良,号兰渚、兰渚生,元末明初画家。 </p> <p class="ql-block">  还留有“擬彫刻的”迹象,另一是衣纹用“兰叶描”绘成,这是值得我们玩味的是值得我们玩味的。</p><p class="ql-block">郭若虚7《图画见闻志》里说“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 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回转而 衣服飘举。曹之笔,其势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 带当风、曹衣出水。”六七年前我根据了这一段诂,又收集了些 北朝造像的浅浮彫来观察,曾在一篇讨论绘画历史的文字里(此 文发表于 1935 年某期的《Sinica》8),说曹衣出水的风格是“擬雕刻的”。当时的佛像雕刻,规抚西域的体范,衣纹贴附肌体, 宛如出水之状。曹仲达本系西域人,他的画脱胎于这种雕刻形式 是很可能的。不但衣纹如此,容相亦然。我们查晚近在新疆发现 的壁画,就可得到若干有力的例证。郭若虚前引书说“雕塑铸像, 亦本曹吴。”我这里应该把他的话转一个身说“曹氏作画,本于雕刻”。拟雕刻的绘画,历史上不是没有的,彭拜城(Pompei) 9所发现的壁画中,有些描述希腊神话的,所作的人物竟是希腊 雕刻的复写(参考 G.Rodenwanldt《彭拜壁画研究》)。唐人画佛,衣纹方面虽有吴道子的一番革命,而容相方面为要保持宗教 的庄严神秘,一直留有些拟雕刻的传统,所以我们如不加判别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6 兰叶描,中国画和敦煌壁画主要线描之一,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 线条。据传为吴道子所创。</p><p class="ql-block">7 郭若虚,北宋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p><p class="ql-block">8 《Sinica》,德国法兰克福中国研究院的院刊,是 20 世纪 20~40 年代德国最重要的汉学研究刊物之一。创始人 为 Richard Wilhelm(1873~1930),中文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是德国汉学界的泰斗,中德文化交 流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1899 年,作为基督教同善会的牧师,来到青岛,在中国生活了 20 多年,在青岛创 办了德文学堂、礼贤书院、同善医院、女子学校美懿书院等,曾应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方哲 学。卫礼贤在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汉语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中国的经典书籍去德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易经》 《论语 》《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等。1924 年回国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兼课时初创了一个“中国文化研究所”, 得到法兰肯地区大企业家贝尔塔 (Bertha)公爵夫人的资助,正式创立“中国研究院”,并开始出版院刊《SINICA》。 9 今译为庞贝城</p> <p class="ql-block">看古画佛像的容相,总是有千篇一律之感,就是这个缘故。其实宋以后的佛画,拟雕刻的程度日渐薄弱了。永北石刻容相,虽不敢说是唐式,但至少是宋式而留有些唐意的东西。至于衣纹之为兰叶描,系吴道子所独创的,这是何良俊”《书画铭心录》里所说过的。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帝王图,人物衣纹是用“铁线描"”的,延光室”印行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恐是宋人临本),人物衣纹是用兰叶描的。但吴道子的作品不尽是兰叶描,李伯时”所临的“五帝朝天图”,号为逼肖吴道子的北宋武宗元所作的“朝天仙杖图”(均有影印本),还有其他地方的石刻观音像,都作铁线描,而这永北的石刻恰巧是兰叶描。这种描法是不容易讨好的,所以圆通寺的翻刻便无生气了。永北的石刻与送子天王图比较,虽不见得超卓,然而流风未泯,可令我们领会何谓兰叶描。轮到服饰,永北的石刻完全是写意的。敦煌的唐人佛画,笔法尽管是铁线描,而项圈、紧身裙、批帛、佩褑和袖衿等统统可以辨别出来,写实的成分还多。而永北的石刻除了项圈外,其余都不能分辦了。我们但能从那种博衣宽袖的形式里,可以感到些吴带当风的韵味而已。郭若虚前引书说:“雕塑之像,亦有吴装。”这是我相信的,不一定雕塑学吴画,恐是雕塑脱离外来风尚而自成风格的一种说法。我们观看鱼直的唐式塑像和龙门的有些唐代造像,其衣纹流利舒畅,撇捺自如,确然像绘画中的线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0何良俊(1506~1573),字元朗,号柘湖,明代戏曲理论家,松江华亭(今上海奉贤柘林)人。《书画铭心录》是何良俊1556年冬对三吴书画藏家藏品的评论集,是当今研究中晚明江南风俗文化、诗词书画等方面必备之参考书。</p><p class="ql-block">11铁线描,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p><p class="ql-block">12 延光室,由佟济煦于民国初年创立,是中国最早从事拍摄及影印清宫内府藏本历代名人书画的出版社。</p><p class="ql-block">13 李伯时,即李公麟(1049~1106),北宋舒州(今属安徽桐城)人,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龙眠山人。</p> <p class="ql-block">三年前在北平看见研究比较艺术的匈牙利人达加克(Zoliande Takacs)君,在蒐集吴道子观音像拓本,资以研究吴道子。</p><p class="ql-block">我曾想过要从石刻里求些吴道子的消息是很渺茫的,但是再一想,我们对于吴道子一向是渺茫的,从石刻里探求或者在记载里兜圈子,略胜一筹。本着这个意见,我对永北的石刻不免起了些感情。不过,我说它是宋式而留有些唐意,说它的原本是有来历的,说它是明以前的刻物,希望不完全是感情作用。</p><p class="ql-block">廿八年六月二十日写于昆明 滕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说永北的石刻吴装观音像》一文是民国时著名美术理论家滕固先生在任国立昆明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院长时,于1939年7月2日发表在《今日评论》第二卷第二期上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对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灵源箐观音阁石刻观音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研究的文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人柳宗培</span>偶然发现此文,将其整理出来并做简单注释,供研究参考。</p> <p class="ql-block">敬启:昆明野竹书屋是家父朱仲元先生的斋号,兰室风清书画社承续野竹书屋,从事兰竹书画创作和专业收藏云南历代书画;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一路兼程,怀揣着对云南书画艺术的热爱、秉承老一辈云南书画家追求艺术的勤奋和谦和;坚守与人为善,公道诚信的经营理念。</p><p class="ql-block">长期收售:担当、过峰、学蕴、湛福、虞世璎、傳宗龙、朱昂、钱南园、尹壮图、阚祯兆、赵士麟、周于礼、朱嶟、钟岳、杨毓兰、李仰亭、赵光、赵士英、朱家宝、陆树堂、刘琨、李本恂、缪嘉惠、周钟岳、袁嘉谷、陈荣昌、周霖、周善甫等云南本土名家书画。</p><p class="ql-block">竭诚为您提供云南历代书画名家艺术品收藏、交流、展览策划、销售,恭候您的光临指导!</p><p class="ql-block">垂询电话:138888797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