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31日,我去看了电影《只此青绿》的点映场。</p><p class="ql-block">这部电影源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百年仅展出四次的宋代名画、典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改编自同名爆款舞蹈诗剧,由舞台原班人马原汁原味打造。</p><p class="ql-block">看过这场电影后,感触颇深,写下这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对《只此青绿》最初的印象来自于春晚,初看已觉惊艳,直到2022年4月9日,终于在保利剧院圆梦,现场观舞!</p><p class="ql-block">彼时,对舞剧具体内容了解甚少,只是静心享受视觉盛宴,欣赏到的只是舞美设计与舞者婀娜多姿的肢体语言艺术,对其中蕴藏的内涵并未完全理解。</p> <p class="ql-block">《只此青绿》是一部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创作灵感的舞蹈诗剧。该剧通过七个篇章——“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视角“窥”见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王希孟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过多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艺术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绘画技巧的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观舞剧时谢幕一刻!</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观赏舞剧改编的电影版,我的内心深深被触动了!</p><p class="ql-block">通过电影的演绎,让我对《只此青绿》所表达的内涵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体会。电影中添加了很多现场灯光和舞台无法演绎的内容。不同于舞剧现场多视角的呈现,电影给到了更多细节的彰显和情感的渲染。许多镜头的选取和转场都非常有艺术性,给舞剧描补上了很多细节。</p><p class="ql-block">听雨时脸上的水珠和溅起的水花;磨石时迸出的青金砂;放大的眼神和泪珠;水中扩散开的颜料,以及绢布上留下的画痕……</p><p class="ql-block">随着画面轮转,仿佛我真的随着赏画人一同穿越千年来到了希孟的面前。</p><p class="ql-block">一幅画卷的两端,是我们时隔千年的遥遥相望。</p><p class="ql-block">这部电影绝不是舞剧的镜子、替代或者官摄。我认为它和舞剧是互相成全的存在,让“青绿”变得更完整了。</p> <p class="ql-block">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p><p class="ql-block">那山那水,那人那情,只此青绿,宛如世间最后的净土。</p><p class="ql-block">一舞青绿,于我只是生命中短暂的相逢,便已惊艳。</p><p class="ql-block">有那么多人为此奉献了一生,于画如此,于舞剧如此,电影亦如此。</p><p class="ql-block">值得一看!国庆正式上映时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