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杭州

wmr1949

<p class="ql-block">雷峰塔,初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俗称“黄妃塔”[17],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国九大名塔之一,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1-6]</p><p class="ql-block">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总高71.679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雷峰夕照</p><p class="ql-block">“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北宋诗人林逋的《中峰(雷峰)》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后来南宋宫廷画院马远等画了十幅各有款名的西湖山水风景画,其中陈清波画了雷峰塔山水画,题款“雷峰夕照”,又传“雷峰落照”。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这一景观与题款名实相符,就成了留传千年名闻遐尔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p><p class="ql-block">雷峰夕照</p><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墨客对“雷峰夕照”多有吟颂,如明代王瀛诗:“暝色霏微入远林,乱山围绕半湖阴。浮图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八年,清圣祖南巡至杭,御书“雷峰西照”,筑亭摹石,恭迎于雷峰之西。清雍正年间,李卫主编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轶闻传说</p><p class="ql-block">金砖</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叫夕凤村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以养蚕为生,可是蚕丝的质量不高,一直都不能买上好价钱,村里的人们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村民张阿水家也不例外,直到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个摔倒在地上的疯和尚,邋里邋塌的,他上前去将他扶起,疯和尚掏出一块破砖,说是要答谢张阿水,阿水看了看,想想也是和尚的心意,就勉强收下了。"它是雷峰塔经砖,它可是宝啊"和尚一边一个劲地念叨,一边弹弹身上的灰尘,转身就扬长而去了。张阿水见和尚这般,就将砖置于家中的堂前。说来也怪,从此以后张家的蚕养得特别好,年年丰收,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村里人向他打听,他说他得仙人所赐一块经砖,就这样村里人传开了,误以为他得了一"金砖"。于是都纷纷去雷峰塔"淘金","金砖"虽没有淘到,但从此这个村养的蚕吐出的丝都变为上上品,质量特别好。村民们的日子也因塔砖而变好了,变富了。</p><p class="ql-block">白蛇传</p><p class="ql-block">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p> <p class="ql-block">从西湖滨向南,柳浪闻茑景区向北,这一段就是杭州老城的涌金门区域。原来杭州城里人要到西湖游览,就必须穿过这个城门。现在城墙已拆,当然没有了涌金门。为了留住杭州人的记忆,这里就打造了具有涌金门特色的景区。</p><p class="ql-block">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吴越王钱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凿涌金池,筑此城门。传说汉代时西湖底有一条金牛,每当大旱湖水干枯时,便从湖底现身,吐水注满西湖,造福当地百姓。后官府欲擒金牛献于朝廷,便下令抽干湖水,逼金牛现身。水干时金牛果然出现,却突然喷出巨大水浪,把该官员淹死。从此西湖水不再干涸,但金牛也不复出现。因此取名为涌金门。</p><p class="ql-block">涌金门还与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张顺有关。在《水浒传》中,他在随宋江征讨方腊时,立功心切,想潜泅西湖,经涌金水门暗入城去,但被守军发现,被城上强弩硬弓射死。由于有这两个故事,故杭州市政府在此建了涌金广场,树金牛出水铜像与张顺雕像于池中,共同形成西湖涌金池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涌金门附近还有一个集贤亭,这是唯一一座造在西湖中间的亭子。亭深入湖中,进入亭中可观赏到岸边见不到的美景。原由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因此处水流弯曲,又名“亭子湾”。2003年相关部门据历史记载重建此亭。在2012年此亭曾被大风吹倒,一时成为重大新闻。现亭已重建恢复,再现当时景象。</p> <p class="ql-block">保俶(chù)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缘宝石山巅,又名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一般认为,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吴越忠懿王钱俶年间(948年-960年)。</p><p class="ql-block">保俶塔,为吴越王时,吴延爽所建,凡九级,元延佑年间(1314-1320)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塔屡毁屡建。天晴时浮屠撑云,金碧排空,七宝玲珑,足可观赏。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为西湖之标志。</p><p class="ql-block">有文曾经如此写到:宝石山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钱武肃王封寿星宝石山,罗隐为之记。其绝顶为宝峰,有保塔,一名宝所塔,盖保俶塔也。</p><p class="ql-block">有讹传此塔系寡嫂祈叔平安而建,因此称为"保叔塔",也有误称之为"宝所塔"。</p><p class="ql-block">该塔古时历经宋、元、明、清三代六次重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在塔下发现吴延爽造塔记残碑,当时塔有七层木檐。现塔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照古塔原样重建的。</p><p class="ql-block">保俶塔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相关人物</p><p class="ql-block">吴越忠懿王钱俶(929年-988年)公元948年-978年在位。</p><p class="ql-block">钱俶,初名弘俶,字文德,钱缪孙,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后晋开元中,为台州刺史,胡进忠立他为吴越国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 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p><p class="ql-block">吴延爽,钱弘俶的娘舅,后周大臣。后周年间他在杭州宝石山建塔,称为"宝石塔"。</p><p class="ql-block">保叔,北宋知名僧人永保师叔的简称,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了宝塔,改称"保叔塔"。</p><p class="ql-block">赵志游,浙江宁波人,著名建筑师。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曾任杭州市市长。赵志游照原样修葺"保俶塔"。</p><p class="ql-block">宝塔来历</p><p class="ql-block">保俶塔位于宝石山顶,始建时代,一般认为系吴越国王钱镠时所建。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元延佑年间(1314-1320)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塔屡毁屡建。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为七层楼阁式,可登高远眺。民国十三年(1924年)塔倾斜,重修为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塔刹铁构件为明代旧物。1997年,更换朽坏塔刹。</p><p class="ql-block">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吴延爽信奉佛教,当时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建了九层高塔。塔建后不久,北宋建立之年(即960年),吴延爽因犯"谋叛罪",被吴越国王钱俶削职除名并流放(据《宋史》、《吴越备史》等记载)。故吴延爽未给塔正式取名,民间就叫之为"宝塔",后由于人们因山而叫成"宝石塔"。</p><p class="ql-block">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被尊称为"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此塔,宝塔焕然一新,人们感其精神并以作纪念便改叫"宝石塔"为"保叔塔"(据《咸淳临安志》记载)。之后的宋、元、明朝一直都称之"保叔塔"。</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的保俶塔</p><p class="ql-block">"保叔塔"一名沿用时间一长,人们便产生望文生义,故编造了"宋嫂为保佑小叔造宝塔"的传说。明朝末期,有文人大儒对此感到有伤风化,道学精神使他们发起"正名运动",编撰了"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造宝塔"的新故事。正因为文人的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吴延爽建造'保俶塔'"的故事,就广泛流传起来,这样"保俶塔"的塔名随之叫开了。</p> <p class="ql-block">杭州竹素园是一座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87-2号的园林景点,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旧称‌湖山春社。‌ 该景点由清朝浙江总督‌李卫建造,并在清雍正年间由乾隆皇帝御书命名。竹素园以其丰富的竹类景观和精美的园林建筑著称,包括‌流觞、‌临花舫、‌聚景楼等。园内还有盆景园、‌十二花神廊亭以及‌江南奇石苑,其中著名的‌绉云峰是一大亮点。竹素园以其清新恬淡的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的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p><p class="ql-block">竹素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园林,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清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在此建湖山神庙,并在庙旁开辟了这片园林,引栖霞岭的桃溪水环绕园内,构筑亭轩,栽植四时花木。乾隆皇帝南巡时,也曾到此游览,并题写了“竹素园”的匾额。园内的流觞亭、水月亭等建筑,体现了古代园林的雅致和趣味。竹素园先后几次被毁,几次重修,1996年重修后对外开放,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景观,展现了宋代园林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绉云峰”高2点6米,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起初位于杭州花圃,后因故被转移,现绉云峰位于曲院风荷的竹素园内。 在江南三大园林名石中,上海的玉玲珑和苏州的冠云峰都是太湖石,只有绉云峰是出自广东英德的英石峰。</p> <p class="ql-block">40年的风雨沧桑,常想起杭州那片竹林,清雅高洁曲径通幽。40年后旧地重游,令人向往的竹林仍在!虽竹筒老黄,但竹竿照旧挺拔、空心向阳,人也一样!</p><p class="ql-block">而眼前一亮的片片翠竹林正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1]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3]</p><p class="ql-block">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p> <p class="ql-block">从竹林到灵隐寺由于堵车,到了已经下午5点.和40年前不能相比,这里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园林。来来往往的人熙熙攘攘,香烟缭绕!我虽然不信佛,但看到那么多人,手捧香鲜花等,在神灵塑像前,虔诚的祈祷,也深深感动了我!随之也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愿神灵保佑孩子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合十][合十][合十]</p> <p class="ql-block">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一处山峰。山高168米,[1]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埋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p> <p class="ql-block">在飞来峰景区内,有一处名为“舍得”的园林景观小品,它位于主通道入口处,与《高僧取经浮雕》相对。这个小品通过地形变化与多种植物材料的配置,展现了飞来峰幽静的禅意景致和浮雕故事的文化内涵。浮雕上雕刻的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他舍弃安逸的生活,舍弃名利的诱惑,潜心佛法,历尽艰险,求得真经的故事。因此,“舍得”两字确实位于飞来峰的周边,并且是该景区内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12。</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是中国古代楼阁式塔与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的杰出代表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六和塔所在地原为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国王钱弘俶为镇住钱塘江潮水的危害,决定建塔镇潮。塔名取佛教语中“六和敬”之义,即“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命名为六和塔。时塔身九级,高五十余丈。塔由延寿、赞宁主持督建,故同时建成的塔院取名为寿宁院,俗称大和寺,不久寺以塔名,改为六和寺。</p><p class="ql-block">吴越国立国之初,曾三面受敌,只能依靠水路沟通中原与海外,钱塘江成了最重要的通道,“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而六和塔撑空突起,跨路俯川,塔顶设灯光以作钱塘江夜航标志,故时人有“灯通海客船”之句。</p><p class="ql-block">六和塔是典型的中国八棱形楼阁式宝塔,这种正八边形建筑平面在宋朝时最为兴盛,形如八卦图,结构稳固、匀称,有利于减弱风力、抵御地震。</p> <p class="ql-block">钱塘江大桥(Qiantang River Bridge),又名钱江一桥,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全部结构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1]</p><p class="ql-block">钱塘江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08月08日;[2]分别于民国26年(1937年)0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3]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民国37年(1948年)05月成功修复。[4]于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p><p class="ql-block">钱塘江大桥北起西湖区六和塔虎跑路,南至滨江区江南大道联庄村上沙埠;[6]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桥面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部分,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单线轨道铁路部分,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4]</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Ⅴ-77。</p> <p class="ql-block">桥梁之父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12]也写作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5],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2],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p><p class="ql-block">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2019年9月25日,茅以升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