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四十五小二十四节气课堂 白露

高新教育•45小

<p class="ql-block">  今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露从今夜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之后,天气由闷热转向凉爽,部分草木也由青翠慢慢变成赭红。</p> <p class="ql-block">  每年9月7~9日,太阳位于黄经165°时是白露节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白露,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如果说立秋时天气仍是热浪汹涌,白露则是缓缓迈入仲秋,夜晚有些凉意,草木上开始有白白的露水,因而得“白露”美名。《诗经》中也有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为霜”的霜,非霜降之霜,而是气温骤降,清露凝结。</p> 白露“三候” <p class="ql-block">一候鸿雁来</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节气里,鸿雁开始列队,准备集体南迁。鸿是一种大型鸟类,而雁则相对较小,它们通常在二月北飞,八月南飞。民间有谚语:“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描述了这一自然现象。</p> <p class="ql-block">二候玄鸟归</p><p class="ql-block">玄鸟即‌燕子,白露时节开始集体朝南迁徙,寻找过冬的乐土。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冬天昆虫减少,因此它们需要南迁以获取食物。</p> <p class="ql-block">三候群鸟养羞‌</p><p class="ql-block">“羞”同“馐”,指美食。在这个节气里,许多鸟类开始感知到冬天的临近,纷纷储藏食物以备过冬。这包括‌喜鹊、‌麻雀、‌啄木鸟、‌山斑鸠等留在北方的鸟类,它们知道提前做好过冬的准备。</p> 白露习俗 <p class="ql-block">收取清露</p><p class="ql-block">古人常用露做饮品,并认为以秋季的露为佳。《本草纲目》上说,露水,“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秋露多时,可以用盘收取,煎煮使之稠如饴,食用可使人延年益寿。清代的《沪城岁事衢歌》上说,白露这天,人们把从花枝上收集到的露水,倒在砚台里,用古墨研匀,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墨,在孩童们的太阳穴上画一个圈,可以免除百病。</p> <p class="ql-block">喝白露茶</p><p class="ql-block">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采的茶既不像春茶那样嫩而弱、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而最讲究的茶客,是用露水煮茶。</p> <p class="ql-block">打枣</p><p class="ql-block">白露前后农家开始收枣,用竹竿打枣用力要轻,以减轻对枣树的伤害,否则影响来年枣树产量,这种情况老人家称之为“打聋”。</p> 白露养生 <p class="ql-block">“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这时冷空气活动频繁,飒飒秋风,不期而至,一夜凉过一夜。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白露时节要多注意保暖,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p> 古诗里的白露 <p class="ql-block"> 《白露》</p><ul><li class="ql-indent-1">唐·杜甫</li></ul><p class="ql-block">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p><p class="ql-block">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p><p class="ql-block">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p><p class="ql-block">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p> <p class="ql-block"> 《月夜忆舍弟》</p><p class="ql-block"> 唐·杜甫</p><p class="ql-block">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p><p class="ql-block">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p class="ql-block">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p><p class="ql-block">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