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丰县马街书会声名远播,离家乡只有区区40多公里,本应早日前往,但总是不能成行。前几年去了一次,但因误认正月十五日是正会,结果去了,空留一片踩踏零乱的麦田和随风扬起的尘土。随后的口罩三年,一切几乎陷入停滞,马街之行也就无从谈起。去年想去,但事到临头,发现宝丰那边发布了严厉的交通管制通告,很远的地方就开始禁止车辆通行,对于我们这些身负沉重摄影器材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就干脆“改日再去吧”。转眼今年的会期又到了,各个摄影群里的友情提醒不断,弄得我心旌摇曳!不说了,今年说啥也要去一次,而且还得去早一点,看看这名满四方的马街书会到底是个什么名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相互邀约,于2024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一(书会第一天)驱车奔赴马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寒风呼啸、雪霰飞舞,湿滑的路面让车辆通行缓慢,好在路程不远,很快到达了马街。</p> <h5><i>据百度百科介绍: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三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2006年5月20日,河南省宝丰县申报的马街书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X-58。</i></h5> <p class="ql-block">这些年,国家的发展,带动了各地的沧桑巨变。马街的变化同样十分显著,树起了牌坊、整修了道路,修起了刘兰芳艺术馆、建起了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牌坊两侧立柱镌刻着对联:“以地为台道尽古今中外千年事 把天作幕唱完天南地北大奇观。”</p>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碑。 一位老人紧跟时代步伐,在书会的牌坊前边跳舞边拍视频。 国家领导人题词碑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冷风劲吹,将高高的旗杆刮得东倒西歪,上面的灯笼被大风吹成了半球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牌坊,沿应河东岸一字排开,在桥的两端修建有名人苑和状元苑。名人苑里放置有对书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刘兰芳、罗扬、姜昆等曲艺名家的雕像;状元苑中是历届书会状元的雕像,最早的是1980年的书状元、郏县老一代说唱艺人王树德。</p> <p class="ql-block">“名人苑”碑文:改业开放,文艺复兴,马街书会,异彩纷呈,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曲艺作家张凌怡先生的文章《十三马街书会考》引起中国曲协主席陶钝的殷切关注。翌年,陶老㑺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劳光临书会,宝丰出现“万人空巷看兰芳”的壮观场面。自此,马街书会盛况空前,大家名流纷至沓来,他们对马街书会倾注深厚感情,为马街书会振兴殚精竭力,为表达宝丰人民对他们的感谢之情,特建此苑,以表敬意。</p> <p class="ql-block">“状元苑”碑文:书状元者,说书状元也。历史上马街书会之书状元多有传闻,少有记载,如:响八县苏平安、苗先儿苗克昌、老尹先儿尹怀勤。有记载者,始于1981年,首位书状元为郏县王结子王树德,至2012年计25位,内有并列者。书状元之产生由每年书会上写价最高者所得,近年亦有竞拍打擂书价最高者冠有。书状元在演技上多有独到之处,或绝技,或绝招,为之称道。他们对提升曲艺艺术,繁荣马街书会功莫大焉。特建此苑,以示鸣谢。</p> <p class="ql-block">苑内遍布绿植、建筑精美,各位先贤的雕像与碑文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牌坊正对面是主题雕塑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个十多米高的雕塑,雕塑顶端是一个击鼓的说唱俑。高高的雕塑基座上,镌刻着“中国曲艺之乡”六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细看之下,说唱俑的背面顶着一个小叉子,那是专门设置的避雷针。</p> <p class="ql-block">一位清洁工人站在雕塑广场前面,紧盯自己的分管地段,保持环境的清洁。</p> <p class="ql-block">艺人定点接待指南公示牌高悬道旁,让外来的艺人一目了然。</p> 电力保障人员冒着风雪布设电缆。 巨大的现场示意图显示了组织者的细致周到。 <p class="ql-block">因是第一天又逢恶劣天气,现场的人流明显低于预期,但舞台上的高音喇叭效果极佳,超强的声音打破了沉闷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人们迎风前行,无惧雪粒子扑面击打的疼痛,朝着声音的中心奔去。</p> <p class="ql-block">路上的泥泞渐被雪粒覆盖,走着有种沙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沉寂多年的墓塚,在巨大的声浪和遍野的彩旗中,失去了往日的可怖,化身普通的荒草土堆。</p> <p class="ql-block">偌大的麦田,本是说书艺人的表演场,但却只有一座用于比赛的舞台最为热闹,原来遍布田野的各色艺人一个也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台上的参赛演员唱腔高吭宏亮,嗓音优美悠扬,令人情不自禁、荡气回肠。</p> <p class="ql-block">身着鲜红马甲的志愿者温暖了整个会场。</p> 同样一身红装的主持人,在风雪中尽展风采。 演员声情并茂,动情之时,甚至泪眼朦胧。 <p class="ql-block">这位演员已不年轻,但略带烟嗓的唱腔,婉转动听、情深意切,非常有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台侧的琴师在寒风中功力丝毫不减,音色纯正、音调精准。</p> <p class="ql-block">台上的演员卖力演出,台下的观众站在寒风里,伴着雪打雨伞的沙沙声,看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双机摄录,同步直播。</p> <p class="ql-block">专注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热闹的场景、正统的国粹,吸引了大批摄影家的青睐,有人说,摄影的比观众还多,还真不是虚言。哈哈,这些摄影人里当然也包括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台前,一位蹲在电动自行车前的小孩引起了我的注意。</p> 不由近前察看。 <p class="ql-block">哈……原来是个手机迷,而他跟着谁来的?站出来!说,是不是个戏迷?</p> 小家伙巧妙地躺在电动自行车的防风披后面,小小的手指冻得通红,正玩得起劲。 <p class="ql-block">“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小家伙在前拍照、后面单反跟上,你拍景致、我在拍你。</p> <p class="ql-block">台下站满了手持“大炮”的摄影人。</p> <p class="ql-block">比赛全程记录,台子上负责摄像的工作人员也不暖和。</p> <p class="ql-block">评委老师们顶风冒雪,认真审评。</p> <p class="ql-block">计分的小姑娘用伞护住台面,防止雪化弄湿纸笔。</p> <p class="ql-block">评委老师们同样可敬。</p> 远处的旅客中心在风雪中巍然耸立。 <p class="ql-block">朝里走,另一边的田野里,还有两座正在对戏的戏台,只是音响被比赛的声音压制,台下观众寥寥,没有这里热闹。但凡能在这样的天气里来看戏,肯定是骨灰级的戏迷。</p> <p class="ql-block">台上的演员非常敬业,完全没有因观众极少影响演出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许是对台戏的缘故,台上的演出非常精彩,演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唱念做打、有板有眼。</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虽然声音混响交错,但情景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相向而立的两座坟茔,冷静地凝视前方的两座戏台,仿佛是另一场对戏,在奇异的四维时空里交错。</p> 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观看,风雪交加,仍然不断有人前来看戏。 <p class="ql-block">聪明的姑娘,这样打伞,防风挡雪还不影响视线。</p> <p class="ql-block">每个戏台前都有摄像的工作人员,他们同样坚守岗位,在寒风中记录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电力保障车冒着危险,在高空顶风架设线路,保障电力供应。</p> <p class="ql-block">各种小摊同样停止营业。</p> <p class="ql-block">生意清淡,冲汤羊肉铺的生意人忧愁地看着肆虐的风雪,在呼呼作响的棚下,有些焦急有些无奈。</p> <p class="ql-block">套圈生意空空荡荡。</p> <p class="ql-block">无人来套,一群大鹅在风雪中努力地振翅提神。</p> 临时公厕,解决人类三急。 清洁工人整装待命。 有些勤快的商家,冒雪清扫自己摊位前的路面。 <p class="ql-block">移动天线指向天际,保障通信畅通。</p> <p class="ql-block">发电车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冲锋。</p> <p class="ql-block">亮书区等待亮书</p> <p class="ql-block">商贸区流通经济</p> 年轻的孩子们,无心看戏,乘机玩起了雪。 <p class="ql-block">靠北侧分别建有“中华曲艺展览馆”、“游客中心”、“刘兰芳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门前雕塑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一堵山墙上,大幅摄影作品被做成瓷画,向人们展示早年书会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而摄影家张柳松的名字也籍此流芳后世。</p> <p class="ql-block">穿过游客中心,是刘兰芳艺术馆。刘兰芳艺术馆是一座仿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总体布局为典型的中国北方四合院落格式。 总占地面积197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229平方米,其中艺术馆建筑面积5530平方米,户外广场面积6699平方米。艺术馆的特色在于其收藏了刘兰芳先生的创作手稿、名人字画、艺术成果等相关藏品5000余件,这些藏品不仅展示了刘兰芳的艺术生涯,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曲艺文化的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艺术馆是马街书会景区内的重要场馆之一,旨在弘扬说唱文化,为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刘兰芳艺术馆的建成,不仅是对刘兰芳先生作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生涯的致敬,也是对曲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馆内暂未开放,但刘大师的雕像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水平极高,由此雕像,得以一窥先生仪容。</span></p> <p class="ql-block">初探马街书会,收获了风雪马街的罕见一面,拍到了风雪中那些坚守岗位的演员、琴师、评委、保电、保洁等人员的敬业奉献;拍到了观众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和追求。马街书会在曲艺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容置疑,而且相信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对说书艺术的喜爱,马街的魅力会愈来愈强,说他是说书艺人的圣地并不为过。但遗憾的是,因天气恶劣,那些最为原始的传统艺人一个也没拍到,那些台上参赛的演员虽然技术精湛,可少了一丝越来越难觅的乡土气息,明年再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