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馆陶古县城侧记/刘书林

刘书林(晴阳轩人)

<h3>                北馆陶古县城侧记<br> ——考古札记之八<br>                       文/刘书林<br>        笔者经实地考察,访问本地老人,又查询有关资料得知,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位于县城西北部的40华里处。它东接清水镇(清渊县故城);南邻万善乡(冉雍讲学及埋骨之地)和东古城镇(南馆陶故城);西依卫运河(此河隋唐称永济渠;大宋称御河;元明清称卫河,近代称卫运河、漳卫河等);北靠临清市烟店镇(原北馆陶县地域)。镇境面积52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5万亩耕地。4.1万人。此镇是一座具有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县城。当地人亲切地简称北陶。现今仍保留着东街、西街、北街、东关、西关、南关之名称。总之,这里有许多讲不完的故事。<br>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毛州(今冠县东古城镇)由于水灾暂时撤销,且北迁40里设县治,取名北馆陶县。此县治(民国时期叫作公署)一设,就昭昭烨烨地存在了1300多年,真可谓煌赫历史悠久,辉灿文脉绵延。自公元606年至1955年,它一直为县治所驻地。且农历一、六逢大集;四月初一、四月初十、十月初一设古会。地方特色和民间艺术也是交相辉映,如郎庄面塑、四股弦、剪纸、舞狮、花车子、花船、竹马、高跷、秧歌、庙会等。地方特产更是枚不胜举,如小麦、豆类、花生、瓜蔬、苹果等。323省道(旧乐馆官道)与冠北路(旧冠陶官道)在此交汇,堠码(堠堌至码头)路穿辖区而过。<br>        北馆陶古县城能够千余年兴旺存在,笔者认为,与永济渠不无关联。从以下记载就能看出端倪: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北征袁绍时在此“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淇水指河南省淇江之水,白沟是永济渠)。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以曹魏旧渠为基础,将渠道拓展成大渠,即永济渠。它的利用与治理均旨在发展漕运,唐、宋、明、清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永济渠岸畔的埠城北馆陶县。兹渠南接洛阳引沁水,北达涿郡哺北方(今北京西南郊外),浩浩荡荡的长流近2000里,这可是最早的京杭“大运河”啊。在唐朝大历七年(772年),北馆陶县因其西临永济渠而一度改称永济县。当年蜿蜒弯曲的永济渠,流经北馆陶县40华里,穿过此域“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漕运畅通,桅樯林立,两岸经济繁荣,粮仓众多,商贾云集,码头特别繁华,就连周围的农民也有很多经商的。他们历代发家致富的意识,影响深远,直至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北馆陶虽由县改镇,但卫运河也一直在通航。缺憾二十世纪70年代末,卫运河变成了季节性、断续性的水道,漕运被迫停止。从此,卫运河和沿岸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北馆陶也一时失去了因漕运而带来的繁荣。但北馆陶古县城在历史上的璀璨时段,是永远消失不了的,因此,在2013年10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北馆陶古县,曾靠永济渠的灵水和本地的优质黏土,数百年不停地烧制过青砖黛瓦,再从水路北运到京师,而在明朝就开始盛产陶器等。这又是它的一项辉煌。<br>        而今古县城域内外,有文庙故址、城隍庙故址、关帝庙、菩萨堂、火神庙、马王庙等故址;在城北戴庄村西北,有段干木祠遗址;在城东南五里,有萧城遗址;在萧城城垣外东北方向200米处,地形高亢,有唐代古墓群;在城南郎庄村,有800多岁的国槐;还有千年琉璃井遗存;更有较多历尽沧桑的青砖土墙老屋等。<br>       北馆陶“龟背”城的由来:据传,隋文帝杨坚的女儿,千金公主招了一驸马,两人在京都大兴(今西安市)整天吃喝玩乐,欺压良民。杨坚隐忍多时,终于呵斥叱责驸马,一怒之下将驸马二人赶出京城,贬至永济渠畔的陶山脚下,任南馆陶县令,随行的公主就被封为陶山公主,杨坚并生气地放言永不许回京。怎奈二人来到此地不久,因水灾、战乱、疾病传播等,小县城竟然化为一片瓦砾。他们只好派人再求皇父许可,于606年,县址北迁40里重建新城,名曰北馆陶县。但建城前,父皇严令城内铺设“十字”街道,东西街必须错开,即呈“丁字”型的几近十字路。此被称为“断回路”,意思是断其他们回归大兴之路,以示警告。按皇令建设的县城,便有了南北城门街道直通,东西城门街道错开通的主街。兴建城池时,也许陶山公主心有思家之念,好登高望远,才选择了一片极高之地;也许要求夫君把县城构筑为中央高,周围低的“龟背”型城池,这样公主可居高西望,以解念亲之情,亦可预防水患。到二十世纪80年代末,旧城内仍然保留着千年原貌,被视为“龟背”的城中心丁字路口,依然比周围要高三四米。后来,几次重修的大街虽然降低了许多,但至今龟背形状的路口仍是最高处。<br>        时至今日,北馆陶还保留着老县衙遗址,特别是坐落于遗址的审判大厅而今旧貌犹存,属清代单体建筑。镇政府办公大楼,就坐落于老县衙旧址上,政府大院还有旧治所的讲究气派,如有镇石,有水系,有花木,有廊桥,这一切都沿用着古县衙的富足和威仪。<br>       下次请读友随着不才的笔迹,再去了解北馆陶旧县的一两处遗址遗存吧。(待续)<br>                                                 2024.9.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