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的世界 (二十六)远去的阿尔巴尼亚

青衣江畔

<p class="ql-block">  踏上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慨涌上心头,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国家此时就在自己的面前;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久远的年代里阿尔巴尼亚电影留下来的各种镜头画面———那句经典的台词 “打倒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还有那首当年,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很多中国年轻人都会吟唱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的插曲 “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里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我们祖国就要获得自由解放……一部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名字在脑海里浮现:《海岸风雷》、《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脚印》、《第八个是铜像》……今年将迎来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建交75周年,75年前的1949年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与新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阿尔巴尼亚也成为最早一批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毫无疑问,除了中苏、中美的大国外交关系外,中阿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年来在对外关系中最具特色和争议的一段外交历史。从国家利益的意义上讲,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中阿关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阿尔巴尼亚是一个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山地国家,东部与黑山、塞尔维亚接壤,南部与希腊为邻,西临亚德里亚海,人口约280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这个巴尔干半岛的古老山地小国历史上屡遭大国侵略;罗马帝国、希腊、奥斯曼帝国、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和德国都曾占领过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就是阿尔巴尼亚反侵略的民族英雄。阿尔巴尼亚1946年独立,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南斯拉夫给了阿尔巴尼亚大量的经济援助,曾一度想让阿尔巴尼亚成为他的第七个联盟国,随后关系破裂,阿尔巴尼亚又投入苏联怀抱。在冷战开启后的东西方阵营中,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处于领导地位的超级大国。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恶化直到后来的完全破裂,让中国与同期与苏联关系恶化的阿尔巴尼亚走到了一起。在西方的经济封锁特别是军事威胁的险峻形势下,中阿友好关系成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立足点;阿尔巴尼亚国小嗓门大,当年在国际共运内部为中国仗义执言,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牵头提案,多方奔走,不遗余力,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积极支持中方的原则立场,这是应该肯定的———在当时中国与美国和苏联关系都处于敌对状态的形势下,整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阿尔巴尼亚那样立场坚定的站在中国一边。在整个60年代,中阿关系进入蜜月期,毛主席曾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中阿友好关系。中国取而代之苏联成为对阿的援助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歼击机到拖拉机、自行车、钢材水泥、中国人民节衣缩食给了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援助。我现在还有十多本阿尔巴尼亚画报,在画报图片中可以看到阿尔巴尼亚人骑的永久牌自行车和田间上的洛阳生产的拖拉机。中阿友好关系出现裂痕始于中美关系缓和的1972年。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改革内需资金压力和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各种攻击等因素,中国外经外贸部和外交部在中央的指示下,最终照会阿尔巴尼亚,停止了所有的援助……</p><p class="ql-block"> 欧洲,1989年11月9日那个电闪雷鸣的晚上,欧洲多国的电视台播放了柏林墙倒塌的新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拉开了帷幕 一一一 随着苏联和南联盟的解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东欧巨变也将阿尔巴尼亚拖入混乱:学生罢课、工人罢工、走私传销、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等让阿尔巴尼亚完全变成了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家。在当年苏联、中国援助的时候,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至今阿尔巴尼亚仍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阿尔巴尼亚基本上是一个农耕国家,工业化几乎没有可能,虽然加入了北约,但是想加入欧盟🇪🇺并在欧盟的帮扶下实现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可能。相逢何必曾相识,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 已经75周年了,两国的关系也渐行渐远,过往的历史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尘封在岁月的烟尘中,慢慢消失在世人的视线里——— 在中国的电视新闻和报刋上,包括互联网上,几乎见不到任何有关阿尔巴尼亚的报道和文字上的只言片语,今年唯一一次在央视出现阿尔巴尼亚的画面是6月19日欧洲杯B组阿尔巴尼亚与克罗地亚的比赛实况转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的阿尔巴尼亚画报:</p> <p class="ql-block"> 画报中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图片:</p> <p class="ql-block">我的邮册中还有一套阿尔巴尼亚老纪特票</p>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博物馆:克鲁亚是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小山城,位于克鲁伊山的山脚下,一直延伸到亚德里亚海沿岸,古城历史悠久,中世纪留下的古城堡遗址和断垣残壁零乱的散落在山谷中,站在高处可以眺望远处蔚蓝色的亚德里亚海,风景秀丽,是阿尔巴尼亚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抗击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民族英雄,在公元1450至1467年间,斯坎德培率领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克鲁亚进行过三次规模宏大的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争。博物馆存列着各种文物、兵器、还有一些描述当年战争场面的油画及雕塑作品。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民族精神的像征,博物馆有点类似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阿尔巴尼亚旅行中的一个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放学了</p> <p class="ql-block"> 斯坎德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正值金秋时节,亚德里亚海边吹来的海风轻拂在绿色的山谷间,山上空气清新,异常安静……</p> <p class="ql-block">  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的首都,也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城市,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斯坎德培广场就是首都的像征。没有必要用中国的城市去比较地拉那,因为阿尔巴尼亚毕竟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欧洲小国。街道上德系奔驰车很多,因为阿尔巴尼亚人酷爱奔驰,很多都是从邻国进口或走私来的二手车。广场上有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雕塑像,国家博物馆、国家歌剧院、中央银行、酒店及政府的管理部门……这是在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周边随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地拉那的女性穿着很时尚,看上去比巴黎的大部分女性更注重形象</p> <p class="ql-block"> 市区随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地拉那的烂尾金字塔楼:这是地拉那的一个网红打卡地,据说是阿尔巴尼亚领袖霍查的女儿所设计,烂尾很多年了,年轻人在那里涂鸦和进行登山锻炼。照片是疫情前去阿尔巴尼亚时拍的,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最近从网上一些旅行博主的视频中看到这个烂尾楼已经竣工了,现在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中心;有咖啡馆、动漫创作及其他艺术工作室,乘电梯上顶楼可以一览市区容貌,仍然是地拉那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在书房找一本书,在书柜的下面一层翻到了一摞画报,这是《新阿尔巴尼亚》画报。看到这些存放在书柜里的画报,就想起了自己十多年前那次“断舍离”卖书的情景,清理出来的那么多书和杂志都统统卖了;当收书的人正在往编织袋装这些画报时,我说等一下,留几本画报吧,然后留下了十多本《新阿尔巴尼亚》画报。估计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见过这些画报,这是中阿两国在那段二十多年特殊历史时期保持友好关系的见证之物——— 行走的路上曾去过阿尔巴尼亚,有感于此做了这个美篇。再见,远去的阿尔巴尼亚🇦🇱……</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