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

大漠风杨

<p class="ql-block">贵阳的甲秀楼被誉为“高原蓬莱仙阁”,是“全国十大名楼”之一,也是游贵阳必到的打卡之地。为方便游览,特选择距甲秀楼较近的宾馆下榻,8月22日中午一到宾馆,放在行李,便前往甲秀楼景区。</p> <p class="ql-block">从宾馆出发,步行不到200米进入翠微巷,再往前180米便是由翠微园、浮玉桥、甲秀楼组成的甲秀楼景区。巷口墙壁上录入的王阳明一诗让人眼光一亮,“斜日江波动客衣,水南深竹见岩扉。渔人收网舟初集,野老忘机坐未归。”据说这首《南庵次韵二首》,是王阳明当年被贬到龙场之后,在南奄即现今的翠微园内所作。</p> 翠微园 <p class="ql-block">从正门进入翠微园,只见大门的对联“半岭通佳气,双桥落彩虹”颇为吸睛,也为翠微园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据说翠微园(旧名南庵),当年建造在南明河南岸的山冈半腰,故有“半岭通佳气”之说。</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是一座佛家修行之地,最初名为南庵,后又更名为圣寿寺、武侯祠、观音寺等,当年南明永历时期,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义子、永历政权的重臣、颇有争议的孙可望,将武侯祠迁至别处,改建观音寺等。至1990年,当地政府修复园中阁楼,并更名为“翠微园”,正式对外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主要由雄奇挺拔的拱南阁、端庄沉静的龙门书院、灵秀俊逸的澹花空翠园、曲径通幽的鹤梧栏等组成,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风格,楼阁造型生动,长廊花墙四围,集幽、雄、朴于一体,园内绿树成荫,修竹婆娑,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依山而建,龙门书院与翠微阁分列于南拱阁的东西两侧,独自都有围墙相隔。翠微阁为南明小八景之一,是一个吊脚楼,三面临空,下临涵碧潭,阁前原古木甚多。因翠微阁所在的院落地势较高,视野相对开阔,登高而望美景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龙门书院‌建于明代,原为祭祀诸葛亮之地,后更名为“刘公祠”,以祀奉勤政爱民的贵州巡抚刘荫枢。</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内用书卷形式将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南庵次韵二首》、《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录入在水泥板上,感觉颇为合适。拜读王诗,可知作者当初也是触景生情,感慨岁月的变迁,特别是“但逢佳境须行乐”,反映出王阳明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更反映出他被贬龙场后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依山傍水而建,站在对岸眺望,古建筑群飞檐翘角,舒展飘逸,绿树长廊,优雅安静,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历史沉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颇有江南园林之韵味。入夜后的翠微园灯火辉煌,夜景尤为迷人。</p> 浮玉桥 <p class="ql-block">浮玉桥古代称江公堤,又称南堤,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原桥为九孔石桥,解放后拓宽西湖路时占去两孔,桥长92米,宽7米,是贵阳市最长的古桥。浮玉桥工艺精湛、造型独突,建桥至今400多年来,浮玉桥历经了大小洪水的冲击,屹立于江流之中,贵阳民谚称赞其为:“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富贵无三代,清官不到头。”</p> <p class="ql-block">贵阳还有“鳌矶浮玉”之说,即指这里的鳌矶石和浮玉桥,贵阳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便建于该桥下的一块鳌矶石上。每当夜幕降临,甲秀楼和浮玉桥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因此夜游甲秀楼,也成了当地热门的旅游项目。</p> <p class="ql-block">从浮玉桥上眺望贵州民族博物馆,其夜景也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位于浮玉桥西湖路一侧的涵碧亭,‌‌原本是古人纳凉休息之地,因桥下有深潭“涵碧潭”而得名,该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建筑风格独特,前后柱子上分别刻有对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和“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据说系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璈所撰写。</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景区无论是白天,还是傍晚,游人如织,热闹异常。位于甲秀楼景区前广场的石牌坊,为三门四柱七楼式结构石质建筑,上书繁体“城南胜碛”四个大字,由贵阳省著名古建筑专家黄浩之设计和监造,华灯装点,流光四溢,展现了甲秀楼在贵阳的地位,无愧于它为贵阳八大景之一。</p> 甲秀楼 <p class="ql-block">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捐俸银修建的,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1982年贵阳市又进行了重修。</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三层高20.7米,台基高2.2米,总高22.9米。楼体采用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楼的四个角上均刻有珍禽异兽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配褐色古式花棂木门窗,额枋饰以清式璇子彩画,绿色琉璃筒瓦顶,镶金黄琉璃瓦脊和宝顶,古色古香,在朝阳照射下,金碧辉煌,十分壮丽。</p> <p class="ql-block">楼匾“甲秀楼”三个大字,据说为清代宣统年间书法家谢石琴所书,字体苍劲有力,用金箔覆盖,金光闪闪,壮观大气。登楼远眺,鳌矶湾两岸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历来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处,留下碑记、丹青、诗联甚多,有清代田雯《重修甲秀楼碑记》、画家邹一桂《山水观我图册﹣涵碧潭》等,尤以清同治辛未贵阳安顺进士刘韫良的206字长联最为有名,号称天下第二长联。现甲秀楼仅底楼开放,室内有介绍其历史等陈设展示。</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不仅是贵阳文化的象征,也是贵阳乃至贵州的文化地标。楼名“甲秀”取自“科甲挺秀,人才辈出”,寓意着贵阳的文化繁荣和人才辈出。江东之在修建甲秀楼时,寓意“独占鳌头”,以培文运,振文教,鼓励黔贵学子勤奋学习,建功立业。自甲秀楼修建之后,贵州科考人才辈出,甚至出现赵以炯、夏同龢等状元及探花和多达七千举子、六百进士,打破了自古江南多才俊的一统天下。</p> <p class="ql-block">贵州古称“苗疆”,最早的居民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到了十三世纪以后,特别是明清之后,随着汉族人口大规模迁入,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才改变了自隋朝兴科举以来,从未出过状元,就连进士都寥寥可数等窘境,特别是贵州设立乡试之后,可谓人才辈出,恰好在甲秀楼的落成之后,应该说纯属巧合,不过甲秀楼的建立,确实为贵阳乃至贵州带来了文化上的影响,成为贵阳文化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游客身着民族服装,在美丽的甲秀楼夜景中,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甲秀楼,被五彩斑斓的灯光所环绕,勾勒出其精致的轮廓,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漫步甲秀楼前,不禁让人遐想联翩,想象着数百年前,这里或许正在上演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吟诗作对的热闹场景。甲秀楼不仅是观赏风景的佳处,更是一处文化的宝库,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资料源于网络,照片为现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