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庙之 “见龙在田”——观山西出土 龙文物展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甲辰之年,仲秋时节。探访太原文庙,邂逅龙文物展。走进考古发现的龙的世界,聆听出土文物里龙的故事,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可谓经历了一场龙文化艺术洗礼。</p> <p class="ql-block">  龙是什么?龙是文明初开先民敬奉的图腾,是纹饰金玉沟通天地的神灵,是守定星空东方七宿的标志,是护佑百姓风调雨顺的瑞兽,也是巍巍皇家以显高贵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龙是什么?龙是昂然进取从无畏惧的英勇,是飞天潜渊无所不能的力量,是守中蓄力磨砺精进的智慧,是兼收并采集合万象的包容,更是绵延千年从未中断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我们一起走进考古发现的龙的世界,聆听文物里龙的感受,龙的子孙的血脉渊源。</p> <p class="ql-block">  “见龙在田——山西出土龙文物展”,分为<b>“龙变有方”“执龙为礼”“星肖神兽”</b>三个单元,通过130余件山西出土龙文物,以大量考古发现为基,明晰历史上龙的形象变迁脉络。</p> <p class="ql-block"> 原龙索迹。 在史前时期,存在一些与后世龙纹某特征相似的动物造型,它们是龙纹的前身。红山文化的龙出现较早,分为块形和C形两种造型,其形象可能是猪、熊、鹿、马首与蛇身的组合。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彩绘龙盘,内壁绘一条盘龙,蛇軀鳞身,头似鳄鱼,口含嘉禾。这是中原地区迄今所见最早的蟠龙图像,体现了陶寺先民对龙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见龙在田——山西出土龙文物展”,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发掘和研究基础上,通过生肖这样的小视角,梳理山西出土新石器以来的龙文物,涵盖铜器、玉器、金器、陶瓷、石刻、壁画等,来透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主题,能够使观众直观感受到考古学在展现中华文明风采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b>“龙变有方”单元</b>,展示史前时期龙形态图案,商周时龙纹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过程,形态和纹样逐渐趋于统一,并大量应用于青铜、玉器装饰中,秦汉时龙形基本定型,成为后世龙纹图案变化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 <b>“执龙为礼”单元</b>,展示以礼为代表的龙文化,两周时期出现大量以龙纹装饰的玉礼器和青铜礼器,这些精美的纹饰既以其艺术性发挥了装饰作用,也凭借龙的神性特征,凸显出器物“礼”的神圣属性。</p> <p class="ql-block"> <b>“星肖神兽”单元</b>,展示汉代以来降龙的丰富内涵,一方面龙成为神仙体系的一员,另一方面龙开始被渐渐寄予社会化人格,逐渐成为皇帝象征和皇家标识,同时,借助神兽形象,龙纹也走进世俗,成为民众祈福纳吉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四象为神。 《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四神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种带有种性的动物组合。最早四种被用来当作四方星宿的代表,古代天文学将星空划为二十八星宿,又将星宿分为四个区域,并用四神统辖。汉代以后,借用四种通天地、续生命的文化内涵,其形象大量单独或成组出现,用于墓葬壁画、石刻、铜镜、瓦当等装饰中,借以表达追求升天成仙、镇宅守墓、驱鬼辟邪、祥瑞祈福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青龙、白虎墓门。北齐(550-577)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墓出土门额正中刻辟邪,额前双角隆起,浓眉圆眼,赤耳硕鼻,头上绘摩尼宝珠及仰莲座。辟邪两侧对称绘曲颈振翅的金翅鸟,喙衔莲枝。门楣有五朵莲花,以缠枝卷草相联系,衬以六出绿叶。竖柱上刻有六组缠枝莲,卷草衬托中心的摩尼宝珠。门砧刻绘面目狰狞的怪兽。墓门绘青龙、白虎、相向飞腾于彩云中。</p> <p class="ql-block">  漫步展馆,观赏品读,感悟领悟,从展览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塑造龙的过程,是不断注入自己对世界新的认识,又时常从中获取新的精神力量的过程。龙的形象,就在融汇传统之形和时代之魂中逐渐丰富起来。通过考古成果回顾龙的历史,能够感受龙对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5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