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点点假期游学记四部曲的尾声成都篇(前三篇是西安篇、北京篇、上海篇)今天算是圆满完成。这个四部曲记录了今年暑期点点游学的点点滴滴,等她长大懂事后,看到这个美篇,一定会忆起游学途中发生的某些趣事。</p><p class="ql-block">9月7日,是点点12岁生日,游学四部曲就是送给她的生日礼物,祝她生日快乐!愿她的世界充满欢笑,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12岁是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关键年龄,也是从小学升入中学的重要节点,期待点点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去探索新的世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在新的岁月里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成都,对点点来说,是留下她童年美好记忆的地方。幼稚园、小学一年级她都是在成都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那时,点点年级尚幼,我们对她并没有游学的要求,现如今,点点小学毕业了,游学成都的时机也相对成熟了。</p><p class="ql-block">成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和行走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加深对课本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成都作为一座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让人们足不出城就能欣赏壮丽的雪山风光,感受独特的公园城市魅力,体验烟火里的幸福生活。这一情景不仅为成都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张新名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p><p class="ql-block">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成都周边的雪山是大自然赐予这座城市的一份珍贵礼物。西岭雪山、四姑娘山、贡嘎山等著名的雪山景点,吸引了无数登山爱好者和摄影师前来挑战和捕捉美景。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雪峰巍峨、云雾缭绕的壮美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p><p class="ql-block">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成都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示范区”。公园城市不同于城市公园,城市公园是一个个绿色孤岛,而公园城市则是覆盖全市的大工程。公园城市至少应该具备两个特征:普惠,提高全民生活品质;系统,将生态引入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把城市变成大公园”。成都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的生态格局,努力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公园城市。在这里,雪山与城市、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共同绘制出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成都的烟火气相较其他城市更加浓郁,这是成都的一大特色。成都人热爱美食,火锅、串串香、麻辣烫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此外,成都的夜生活也非常丰富,宽窄巷子、兰桂坊、九眼桥、太古里等地的酒吧、夜市,锦江夜游码头等,让你在繁华的都市中感受到烟火里的幸福。</p><p class="ql-block">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成都,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有着太多让人眷恋的东西,美景、美女、美酒、美食、历史、文化、茶艺、夜场,总有一样适合你。2003年,张艺谋为成都拍摄了一部城市宣传片,片名即为《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再离开的城市》,成都的魅力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成都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赞美和描绘。李白、杜甫、陆游、李商隐等古代诗人都曾留下大量描写成都的诗歌,展现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这句诗出自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成都的繁华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的热爱和赞美。</p><p class="ql-block">“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这是李白在《登锦城散花楼》中描绘的情景,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登楼时的愉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成都美景的欣赏。</p><p class="ql-block">“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的这句诗点出了两位古蜀王。在唐代大诗人中,要说对成都历史的了解,李白当仁不让。</p> <p class="ql-block">诗圣杜甫流寓成都4年,留下了200多首描绘成都的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春夜喜雨》、《蜀相》及《绝句》。</p><p class="ql-block">“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p><p class="ql-block">“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p><p class="ql-block">“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 <p class="ql-block">成都作为唐代四大都市之一,在成都居留过的大唐诗人不在少数,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他们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来表达对成都的热爱,以及对成都历史的了解。李商隐就是其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这句诗点出了古蜀国一段隐藏的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李商隐的这句诗借用了“文君当垆”这个典故。</p> <p class="ql-block">在《全唐诗》中,成都共出现了325次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竟然是由从未到过成都的诗人贡献的,而元稹就贡献了10首。</p><p class="ql-block">元稹的成都情节因薛涛而起。元稹描绘成都的诗大多与薛涛有关,他在寄赠薛涛的诗中写到“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在《贻蜀五首》中,元稹更是想象“十里花溪锦城丽”,在元稹眼里,成都是一种文风浓郁、美女如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有“诗豪”之誉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因热爱成都风光,一生中虽未到过成都,但却写了六首描绘成都的诗。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成都人文环境的向往。“碧云佳句久传芳,曾向成都住草堂。”“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p> <p class="ql-block">唐代大诗人王维虽也未到过成都,但却写了二首有关成都的诗,在他心中,成都是风物美好的神仙之所。“大罗天上神仙客,濯锦江头花柳春。”“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钱起,他在送友人入蜀时,就感觉到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他在诗中写到:“锦城花月下,才子定忘归”。这个预言,比张艺谋早了1300年。</p> <p class="ql-block">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曾寓居蜀地,对成都有着不解之缘,在黄庭坚描绘成都的诗作中,不仅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还能领略到宋代成都的风貌和气息。《送昌上座归成都》是黄庭坚描绘成都的代表作之一。“昭觉堂中有道人,龙吟虎啸随风云。雨花经席冷如铁,一縢日转十二轮…”。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成都的自然景观,还表现了那里的宗教氛围和文化深度。黄庭坚通过细致的描写,将成都的静谧与寺庙中的梵音呈现给读者。</p> <p class="ql-block">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陆游一首《成都行》,写出了最美的成都。“倚锦瑟,击玉壶,吴中狂士游成都。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展现了成都的美丽和繁华,以及对成都海棠的赞美。</p><p class="ql-block">而在《成都书事》中,陆游则通过“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烟柳不遮楼角断,风花时傍马头飞。”等诗句,描绘了成都的自然美景和生活情景,表达了对成都自然风光和悠闲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并作为全世界影响最</p><p class="ql-block">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而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作为成都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不仅是学习三国历史的宝库,也是体验古代中国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之美的地方。游学成都,岂有不打卡武侯祠之理。</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230亩),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p><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主体建筑由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以及三义庙组成,坐南朝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大门、二门、刘备殿及其东西两侧附属建筑构成武侯祠内的第一个院落,即昭烈庙;过厅、诸葛亮殿及东西两侧附属建筑构成武侯祠内的第二个院落,即狭义的武侯祠。形成昭烈庙在前,武侯祠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惠陵位于武侯祠西侧,以红墙夹道与诸葛亮殿相连。</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武侯祠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武侯祠不再是在“锦官城”外,而是位于成都市五大主城区之一的武侯区,唯一不变的就是“柏树森森、竹影婆娑、红墙夹道”。千百年来,一如既往。</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起初是为祭祀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专祠,所以被称为武侯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武侯祠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整合。最初,武侯祠、惠陵、昭烈庙是各自独立的。直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将诸葛亮像移入昭烈庙内,形成了目前这种君臣合祀的格局。朱椿的初心是借此解决刘备庙香火不旺的问题,但后人把他的立意拔高了。祠庙现存主体建筑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明清两代的修缮有明碑、清碑佐证。</p><p class="ql-block">图为汉昭烈庙大门,也就是广义的武侯祠大门。大门上方高悬“汉昭烈庙”匾额,由民国时期的四川省主席兼川军总司令刘成勋题写,刘自称是刘备的四十代孙。</p> <p class="ql-block">进入汉昭烈庙的大门后,便是高悬“眀良千古”匾额的二门,这个匾额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寓意“明君良臣,千古垂范”。其蕴含的故事和意义丰富而深刻。也是对君臣同祀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在二门东西两侧的长廊墙壁上,是岳飞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碑刻,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据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途径南阳武侯祠时,受到诸葛亮事迹的感染,满怀激情地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这份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爱国情怀被世人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岳飞题字的真伪,史实上一直存在争议,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后世书法爱好者对它的追捧和喜爱,将其尊为古今书法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二门之后是刘备殿,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仪容丰满庄重,耳大垂肩。殿门上方高悬“业绍高光”匾额,是后人对刘备的高度评价。“业”指刘备创下的基业,即蜀汉政权;“绍”有继承、发扬光大的意思;“高”指汉高祖刘邦;“光”指光武帝刘秀。“业绍高光”四个字合在一起,褒奖之意立现。</p> <p class="ql-block">刘备殿的两侧各有连廊,供西蜀文臣武将。</p><p class="ql-block">图为东侧文臣廊,以庞统为首,共14名文臣。文臣廊中央上方高悬“文华辅国”匾额。</p> <p class="ql-block">图为西侧武将廊,以赵云领衔,共14名武将。作为武将之首的赵云,是一文臣服饰的老人形象,与“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相去甚远。这是因为赵云不啻是“一身是胆”,更是“文武双全”的儒将。武将廊中央上方高悬“武雄知兵”匾额。</p><p class="ql-block">文臣武将廊共28尊塑像,每个塑像如真人大小,个个气宇轩昂,形神兼备,反映了我国清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泥塑技艺。</p> <p class="ql-block">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率27位僚属来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来激励后世。文章写好后,由柳公绰手书,由鲁健镌刻。裴、柳、鲁三人皆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因此此碑亦被称为“三绝碑”。</p><p class="ql-block">此碑位于武侯祠大门与二门东侧碑亭中,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7厘米。碑文的内容,主要是赞颂诸葛亮的“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缅怀蜀汉遗德,感慨当世之政。</p> <p class="ql-block">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狭义的武侯祠就指这里。因此,过厅相当于武侯祠的山门。</p><p class="ql-block">过厅的匾额为郭沫若所书。</p><p class="ql-block">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为董必武所书。</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殿是武侯祠的正殿。正殿中供奉的是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诸葛亮头带纶巾、手执羽扇端坐在一神龛内,上方是《静思堂》匾额,出处源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正确的匾额应该是《静远堂》,表达了对诸葛亮“深思熟虑、静谧致远”精神境界的崇敬。何以出错,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此殿匾额、楹联和碑刻甚多,清末云南人赵藩所撰写的“攻心联”是颇负盛名的一幅楹联,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特别要注意“攻心”和“审势”。</p><p class="ql-block">殿门上方高悬“名垂宇宙”匾额,十分引人注目,为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就是著名的“攻心联”,悬挂在武侯祠内诸葛亮殿堂前正中的醒目位置。</p><p class="ql-block">“攻心联”被认为是对诸葛亮盖棺定论之作。既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用兵治国的经验,又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诸葛亮的功过得失,被誉为治世治国名联。</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平定南中,攻心为上,七擒孟获,赢得了人心,换来了南中的稳定。</p><p class="ql-block">诸葛亮误判大势,六出祁山,大耗国力,虽鞠躬尽瘁,但却埋下了蜀国衰亡的祸根。</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位于成都武侯祠内,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始建于康熙年间,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建筑构件、匾额等均采用原物。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大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泥塑像。</p> <p class="ql-block">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同年,刘备统率大军东下进攻孙权,意在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夷陵遭遇惨败。223年4月,羞愤致疾的刘备驾崩于永安,也就是白帝城,终年63岁。刘备死后移灵成都,葬在惠陵。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p><p class="ql-block">惠陵位于武侯祠西侧,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保护。陵园内部,古冢拔地而起,红砖垣墙环绕,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异常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只有短暂的六十年,却影响深远,遗存深厚。“民为邦本的治国观、为政以德的理政观、匡扶正统的大局观、讲信修睦的信誉观、事之所宜的义利观”,以及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诸葛亮的“智”、赵云的“忠”构成了三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三国文化在中国及世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影响。三国文化遗产涉及到四川、湖北等24个省份和港澳台地区,但最为集中的还是四川,成都武侯祠就是名满天下的“三国圣地”。</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一处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历史文化圣地,纪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草堂不仅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761年春,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p> <p class="ql-block">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韦庄此举是文化传承的最佳体现。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祀宇。此后,草堂屡兴缕废,其中明清两代的两次重修,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民国时期,草堂遭受破坏,成为军队的马厩和医疗所。1952年经过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成立后扩建工作并为停止,1997年,重建了杜甫的茅屋,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1999年,建成了“杜诗书法木刻廊”;2002年,将原草堂寺的大雄宝殿改建为“大雅堂”并对外开放;2005年,重建了“万佛楼”。</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的主要建筑包括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这五重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两侧配有对称的回廊与附属建筑,形成一组庄严肃穆且古朴典雅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所书。</p><p class="ql-block">正门联: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引自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诗句,意即草堂在万里桥以西,百花潭以北。</p><p class="ql-block">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相传诸葛亮送费祎使吴,在此桥乘舟时说:“万里之行自此始”,桥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百花潭在草堂之南,与浣花溪相接,早已煙塞。</p> <p class="ql-block">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第二重建筑。古代,“廨”是官暑的意思,指古代官员的办公室,宽敞的“大廨”当然不是杜甫的大办公室,这座建筑在清代嘉庆年间修缮时被命名为“大廨”,距杜甫离世已达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杜甫一生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未得重用,漂泊一生。大廨中这尊杜甫铜像以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居于扁舟”为蓝本,塑造了杜甫跪坐船头、扶卷沉思的形象,刻画出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窘境。铜像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钱绍武先生。</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是杜甫草堂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景点,体现了杜甫的文化和精神。堂中陈列有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刻画的杜甫雕像,以及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成为了游客了解杜甫生平和草堂历史的重要场所。此外,诗史堂还是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古代艺术的一个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柴门,是草堂中轴线上第四重建筑,也是体量最小的建筑,占地仅二十平方米,檐柱高不过三四米。柴门原本是杜甫营造草堂时建造的院门,由于其低矮简陋的特征,诗人便给它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柴门”。匾额上的柴门二字,由当代著名画家潘天寿亲笔题写。在杜甫的草堂诗作中,经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诗句:“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这些诗句不仅描绘出柴门的简朴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清贫生活的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五重建筑。杜甫在成都期间,曾作过捡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工部祠内有三座塑像,正中央是杜甫,两边分别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侧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其意思是,在成都荒郊茅屋居住的杜甫是千古不朽的,将宋代陆游和黄庭坚配祀在祠堂内,是因他二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精神都深受杜甫影响,且和杜甫一样都有寓居蜀地的经历,所以,大家把他们三人供奉在一起,故工部祠又称三贤堂。工部祠位于草堂中轴线最末端,由现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题写匾额。</p> <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位于工部祠东侧,以茅草作顶,内树一大石碑,上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清康熙年间果亲王允礼所书。</p><p class="ql-block">杜甫曾居于长安城东南的杜陵,杜陵为汉宣帝的陵墓,而汉许皇后葬在杜陵东南十余里处,陵墓比杜陵小,亦称少陵。故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p><p class="ql-block">今之碑亭亦用茅草作顶,故人们将其作为草堂茅屋的象征,常在那儿顶礼膜拜,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改建为展示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陈列厅后对外开放。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p><p class="ql-block">最早的大雅堂、成语“难登大雅之堂”所指的大雅堂乃四川省丹棱县的“大雅堂”,系宋代丹棱名士杨素为实现黄庭坚弘扬杜甫两川夔峡诗的心愿而建,黄庭坚亲自为其命名,实乃全国唯一的名符其实的“大雅之堂”。当时堂内珍藏黄庭坚手书杜甫两川夔峡诗诗碑300余方,有“雅集黄书墨宝,荟萃杜诗碑林”之美誉。明末大雅堂尽毁,藏碑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墨漆壁画和12位中国历史上杰出诗人雕塑,他们分别是:屈原、陶渊明、陈子昂、李白、王维、李商隐、白居易、黄庭坚、苏东坡、陆游、辛弃疾和李清照。这些雕塑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穿越时空,齐聚“大雅堂”,实现了历代顶尖诗人的首次峰会。</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的“杜诗书法木刻廊”,是一个集诗书、篆刻、园林、古建艺术为一体的传统文化的体验场所,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享有“四绝”美誉:</p><p class="ql-block">“杜诗绝唱”、“书法绝品”、“楠木绝材”、“刻工绝活”。不仅展示了杜甫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的精湛技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空间。</p><p class="ql-block">杜诗书法木刻廊位于草堂盆景园内。</p> <p class="ql-block">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损毁又几经修复。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览亭,是一座民国时期四层砖塔,通高23.1米,因杜甫《望月》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一览亭位于草堂西北角的梅园,梅园原是一处私家花园,占地数十亩,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作为杜甫草堂中的标志性建筑,最初并非在杜甫居住时期就有,它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损毁。2005年,为了恢复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的历史风貌,杜甫草堂进行了万佛楼的重建工作。重建后的万佛楼尽显中国古代建筑的雄浑与精巧,矗立于草堂东面的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风貌。登万佛楼远望,美景尽收眼底,仿佛天地边际扑面而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博物馆,占地面积近300亩,被誉为“巴适感”十足的园林式博物馆。草堂内园林独具特色,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展现出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的风貌。不仅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成都的一处必游之地,更因其杜甫诗歌文化的传承而享誉海内外。无论是欣赏园林美景,还是感受诗意氛围,杜甫草堂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专门用于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的遗址类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占地面积456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分布范围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象牙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66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众多出土文物中,太阳神鸟和大金面具因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镇馆之宝,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核心图案。</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在其基础上建设的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4月16日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三大展览区:遗址馆、陈列馆和园林区。</p> <p class="ql-block">遗迹馆位于博物馆东部,是一座呈斜坡状的半圆形全钢架建筑,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由15根钢柱支撑而成的巨大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90%还未考古挖掘的文物。遗迹馆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现场,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祭祀遗迹和遗物最丰富的祭祀遗存。遗迹馆内厚重的历史气息让人震撼,也催人思考,金沙遗址的发掘虽然揭示了古蜀文明的辉煌,但为何这段文明会神秘消失?究竟是自然灾害、社会动荡还是其他未知因素导致了古蜀文明的突然消亡?这个未解之谜让古蜀文明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是一座呈斜坡状的方形全钢架结构建筑,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主题陈列《走进金沙》由“远古家园”、“王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等五个展厅组成,全面展示了古蜀金沙文化的辉煌。陈列馆带来的震撼不亚于遗迹馆,如此丰富的出土文物,竟然没有片甲文字?金沙文明相比同时代的商周文明毫不逊色,为什么就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呢?两种文明怎么可能鸡犬不相往来呢?金沙文明来无影去无踪说明了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