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写作漫谈(七)<br><br>文学创作要多尝试一些文体,什么体裁都应该有所涉猎,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当然长篇小说除外。如果我们经常写一些短的东西,短篇小说也好,散文也好,诗歌也好,最好要在这些体裁的创作之间不断地转换,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特别是文学语言上有很多的益处和启发,对我们的创作还是有帮助的。<br><br>我写小说,也写散文,也写诗,随笔之类的文章也写,我可以把自己的小说再改写成诗,把自己的散文也改写成诗,或者把自己写的散文诗改写成诗,或者把自己写的诗改写成散文诗,在这种创作的转换中我受益匪浅,更能够调动自己的灵感,自然写的东西也比较多。在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时候,不妨试试这样的写作方式。<br><br>我把不少文友的散文改写成诗,这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尝试了,改写的结果就是比原来的散文更好了。有的散文写得比较凌乱,我写成是就要进行梳理,抓住散文中最主要的东西,关键还是情感的表达,我不可能把散文原封不动拿来,毕竟诗的语言比散文更精炼。改写的核心就是抓住文章的魂,写出诗的意境来,这样的写作是很有意思的。<br><br>长篇小说倒不是很难写,关键还是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尤其是人到六十以后,身体和精力都不行了,搞长篇小说的创作确实感到力不从心。即便是多么有名的作家,到了这个岁数就很少再写长篇小说了,不是不能写,若再想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是很困难的,这有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原因,一个人创作的高峰时期早已过去了,很难再达到以前的创作高度了。所以到了岁数最好还是写一些短的东西,多写写散文和随笔。<br><br>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还是写诗,写好了不容易,写成了经典更是难上加难,都能够写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对于我们写作者来说,还是要自己严把质量关,写的不行的东西就自己枪毙,不要往外拿,拿就拿出写得像样的东西,写得不行的东西最好还是不要往外拿。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br><br>没有谁天生就会写作,小说写得好,散文写得好,诗写得好,都是长期的创作实践磨砺出来的,谁也不是刚刚开始写作就写出来好作品,那是经历过数不清的投稿磨砺出来的。我们写东西,即便是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也要以向刊物投稿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要认为网络平台没有什么门槛就降低标准,要拿出质量过得硬的作品。<br><br>我不敢说自己的东西写得有多么好,但大部分作品起码能够达到纸刊用稿的标准,起码地县级刊物是没跑的。我们写东西就是要用纸刊用稿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还靠谁严格要求自己呢?自己才是自己的老师,自己才是自己的裁判。<br><br>搞文学创作的人往往都经历过无数次的退稿,文学创作的水平的提高都是得益于经历了无数次退稿,这是很正常的。再有名的作家也是退稿堆起来的,莫言是如此,余华也是如此,他们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创作成就。如果说我们的东西写得不行,我看还是没有经历过什么退稿,甚至没有在文学刊物投过几次稿。经历退稿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作家就是这样炼出来的。<br> 2024-9-3<br></h1> 作者简介:<br><br> 赵春华,北京人,作家、诗人、诗评家、词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近五十年,歌曲创作三十多年,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歌词、诗论和儿童文学作品。出版诗集《生活之爱》、散文集《故乡在北京》等,散文集获得北京市散文创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