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是广东清代四大古典私家园林之一。今天是一年节气中的“白露”时节想起唐代诗人写的诗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p><p class="ql-block">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p><p class="ql-block">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 ——杜莆</p> <p class="ql-block">该园是清代道光年间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于清同治六年始建(1867年),历时五年建成。余荫山房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其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p> <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布局精巧,以其“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被誉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园内有四座主体建筑,包括卧瓢庐、临池别馆、深柳堂和玲珑水榭。以“浣红跨绿”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景区。其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被称为余荫山房三大奇景。</p> <p class="ql-block">番禺南村邬氏家族历来有家学,对内培养子弟,对外也不吝支助,教育乡民。例如余荫山房园主邬彬热心教育事业,与乡人设立册金局,购田数顷,筹款兴办学塾,教育村内年少子弟,为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印卷,促进乡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邬氏家族家风清廉,流传下来《邬氏家训》《治家要义》等家训经典,传承八百余年,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六年(1867年),邬彬参考画师绘制的园林景观图纸和在京任职时获贝勒王爷赠送的一幅水粉画,又借鉴了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因地制宜建造余荫山房。</p> <p class="ql-block">历时五年,耗资白银三万两,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该园以“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的娇姿,被世人誉为岭南园林小型宅园的代表作。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邬彬辞世后,余荫山房产业由其次子邬宝莹继承。1922年邬彬第四代孙邬仲瑜在南侧建造了瑜园。</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余荫山房被予以没收,用作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公社还于1959年出资对山房进行一次大范围小规模的维修保养。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余荫山房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p> <p class="ql-block">余萌山房不仅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的风格,而且直接遗传了岭南先民的装饰风格。余荫山房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装饰有简有繁。木雕、砖雕、石雕和灰塑,广泛用于园林建筑的门头、窗楣、屋脊、墙壁、山墙的装饰中。大量装饰品应用,弥补了空间变化的不足,丰富了视觉感受。</p> <p class="ql-block">祠堂建筑装饰亦别具一格,山墙顶部设计较高,而且垂脊上有弯曲翘角,正脊上设有精彩灰塑,建筑的主要装饰都放在顶部,下部只露砖体本色。</p> <p class="ql-block">在隔离材料的应用和门窗装饰方面,余荫山房使用木制隔扇、隔断、屏风、花罩和板壁作隔离材料分隔空间,既分隔了空间,而本园的门窗式样也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是满洲窗和支摘窗。</p> <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的造园有四巧:一是嘉树浓荫,藏而不露。满园绿树遮蔽,荫凉幽静,显现“余荫”意境。二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p> <p class="ql-block">它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的风格,园地面积仅为三亩,但内部设计巧妙地当,亭、堂、楼、榭与山、石、池、桥搭配自如,建筑布局紧凑,有条不紊。而且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园林建筑分设周边,游人环水而行,深浅曲折,峰回路转,常有未尽之感。四是书香文雅,满园诗联,文采缤纷。</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休闲学习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