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两首唐诗《登鹳雀楼》

公木(松)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说鹳雀楼存址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史料称是因当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名,即是说其初建时未必即是此名。</p><p class="ql-block"> 于是史上传出了不同版本的鹳雀楼。对始建时期大体一致,即均称建于北周时期,大约于557一571年,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出于军事需要,在其任上于山西河中府(永济市)蒲州西南而建。</p><p class="ql-block"> 在何处建?传说有几种。其一是建在此地黄河中间的一小岛上,楼高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名云栖楼。此即说此楼北望中条山,是有仰视之感,下瞰大河是有向南俯瞰黄河之势的。再说其二,说此楼建在此地黄河岸边一高地上,那就是北看中条山(不一定是瞻),南瞰黄河当还存在的。其三说建在黄河边的山上。那就都不必仰视了。</p><p class="ql-block"> 毁于何时?史传说毁于元初(1222年左右)。一说毁于战火,一说毁于黄泛冲去,由此说存有700年左右。但有史传中唐贞元(大约772年)年间,有一位叫畅当的进士因时局战乱,不愿为官,隐游永济时也写了《登鹳雀楼》一首五绝,很被后人推崇(见下截文),称可比肩王之涣之五绝(见上截文)。但他未见此楼,传此楼早已不存,毁于黄泛。如果此人写诗是真的,且此楼不存,即为并未登楼,是诗人臆想之作。即传此时楼(与王只隔200年不到)之不存,是毁于黄泛,那就说明此楼是建于河中一岛上为确。那后人所议毁于元初(1222年)当是什么时候又重建,不是原楼。还有传说王之涣之后,有些诗人写登此楼诗,都是以蒲州城西门楼为是凭吊的,这就证明此楼毁于黄泛不存。现在网上看资料,真是莫衷一是。这是趣话。</p><p class="ql-block"> 现在重建的鹳雀楼,是1999年筹建,据说在旧址(?)重建,2002年开放。这重建的新楼肯定不在河中岛上,也当比当年规模大得多。作为四大名楼之一,扩模重建,以资纪念,当无可厚非。</p> <p class="ql-block">  本文不是主诉这楼之所以,是想析两首被司马光,沈括们称之为比肩之作的两首同名诗《登鹳雀楼》。所以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就说说读后感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说本人读解二诗之悟</span></p> <p class="ql-block">  先说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这可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古诗之一。王之涣(688一742)是盛唐高宗至玄宗朝人,早年做过衡水主薄之类小官,因遭人诬辞职归乡,与高适,王昌龄等有诗和。于35岁时游此楼赋此诗,说明此人心胸并不狭窄,当是志存高远之人。由于是太平盛世,当无战乱生忧之虞,但家国情怀还是很重的(有《凉州词》等佐证)。</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王之涣很有心计,写此诗时不言是否登楼,前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以是河边任一处高地均可。夕阳在西边中条山脉下落了,东边的黄河正向远方流奔大海。视野开阔,雄浑!可他接下一联让人拍案,你还想有更广阔视野么?那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吧!这才是又向上登楼。那他写前联意味着在底楼或顶楼之下,思路一转,才又上了更高一层楼。其实这是诗人用心计,让诗意与寓意都更上一个层次而预设的,极富哲理。这可能就是千古名绝之妙!</p><p class="ql-block"> 不过,按史传,若此楼在河中岛上,应是北为中条山,南为黄河下。他这里把中条置于西边,有仰视之感,黄河置于东边下,有俯视之感。是此处黄河走向有变?还是本就如此?这不当我之辨。</p> <p class="ql-block">  下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有位官宦子弟畅当进士及第后,因时局不定(中晚唐较动乱不宁)而滞淹仕途,矢志不聘,四处隐游。由于其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冲决樊篱之激情。所以他若登临赋诗,肯定也抒怀励志,瞻目高远,豪情博发。若想仿前人,那选何人?即有传奇之感了。于是就在前人咏登楼处,他仿前人(特别是王之涣)写下了拟《登鹳雀楼》一诗(见图)。按此诗之格局,他在楼上的眼界也是高瞻远瞩,超脱俗尘的。人在楼上,飞鸟俱居其下,尘世尽收眼底。天括四野,河穿中条而去。这是写楼之高以衬心胸之,气志之高。二是写四野之低阔而证目光之远,豪气之壮。可见此诗淋沥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志存高远之情怀,是一首励志之诗。之所以不如王诗之名,是人家俱名在先,你仿之而作,能超先入为主么?后人多有上登此楼诗均蒙其之下了,畅当诗当也不例外。所以《荣斋随笔》之洪迈夫子说名诗不可和是有道理的。李白就不随崔灏写黄鹤楼了。你这畅当再仿王之涣不就犯了忌么(仿也不可)?!玩笑!</p><p class="ql-block"> 即宁如此,我还是想说这畅当的丰富想象,因为按史传他当时根本无楼可登,因传楼巳被黄泛冲去,是完全仿王之涣之诗而臆作的。而且写得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实属了得。其实若不计较名次,这畅当之绝也是绝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关于此诗,也有异议。一说作者之名为畅诸,不是畅当。还说此诗是司马光沈括们截了畅诸五律中间两联,为的是与王诗相匹配,即都是两组对仗,并编入《梦溪笔谈》,示名畅当。且后人编《全唐诗》亦录此绝,亦名畅当。是否如此,不属我之辨。我只是就此二绝说此二绝之绝罢了。</p><p class="ql-block"> 20240907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