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欲写李济,却忐忑。先前一个年轻同事是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现在省直机关担负重要职责。他是专业,我这门外汉连皮毛也算不上。因为敬重只好班门弄斧,下笔显得格外沉。</p> <p class="ql-block">读李济前,印象就挥之不去:无书读时看到一资料,说国民党把北京故宫的宝贝运往台湾时,督运官即是李济,因而认定他是个反动派;后来读到一本书的序,作者引用李济的一段话,大意是:国民党的一个将官,在国防部工作循规蹈矩,而这个官阶到县里,就容易肆无忌惮。那时正面临工作变动,选择留在了机关。</p> <p class="ql-block">说中国考古学和人类学,绕不开李济。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符号。权威的评价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随着他的过世,一个巨人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李济逝世后,同事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台湾名人李敖,称他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p> <p class="ql-block">1918年,清华学堂选送李济赴美留学,5年,他拿到3个学位: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社会学和心理学;后改读人口学,两年后获得社会学硕士;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结果罕见的获得心理学学士、社会学硕士以及人类学专业的哲学博士三个学位。</p> <p class="ql-block">李济说:“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坐者左一为李济。</span></p> <p class="ql-block">谈到考古学研究之目的时,他说:“ 现代中国考古学家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找寻证据以重现中国过去的光辉,其更重要的责任,毋宁说是回答那些以前历史家所含混解释的,却在近代科学影响下酝酿出的一些问题。这样产生的问题属于两类,两者却息息相关。其一是有关中华民族的原始及其形成,其二为有关中国文明的性质及其成长。 ”</p> <p class="ql-block">李济,生于1896年7月12日,湖北钟祥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1922年哈佛大学毕业。“像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返回祖国,先后受聘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之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5年,任中央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并于隔年创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55年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至1972年止。1979年 8月1日病逝于台北温州街寓所。</p> <p class="ql-block">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赴河南新郑对春秋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调查清理。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四大导师的梁启超、 王国维、 陈寅恪、 赵元任同执教鞭,时称“五星聚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撑伞者为李济。</span></p> <p class="ql-block">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无所知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p> <p class="ql-block">1928年至1937年,主持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前排左起: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span></p> <p class="ql-block">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奉命押运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的一百多箱国宝级文物,乘船沿长江赴重庆密藏。此后他与这批文物朝夕相处,开始长达9年的流亡生活。1940年冬,因滇越线战事吃紧,史语所和中博院又迁离昆明,到达四川宜宾的李庄镇,一待就是6年。</p><p class="ql-block">期间他痛失爱女。两个女儿于1939年、1942年先后在昆明、李庄病逝,二女儿去世时才17岁。1942年3月,日寇侵占长沙,史语所存在那里的文物悉告损失,更让他痛惜不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左起: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1931年考古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李济为顾问。此行主要是调查日本侵华期间劫掠走的中国书画、古器物及一切与文化有关的物品。还有一个秘不示人的使命是寻找“北京人”。</p> <p class="ql-block">专家们认为,现代人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p> <p class="ql-block">李济的学生、美籍华裔考古学家、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哈佛大学教授兼人类学系系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文理科学院院士张光直教授认为,李济是世界级声誉的学者,一生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 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建立了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亦初创了中国考古学嗣后70年间研究古代陶器、青铜器、石玉器方法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左起:李济、杨杏佛、鲁迅。</span></p> <p class="ql-block">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猛烈的“围剿”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消逝在人们视野中。</p> <p class="ql-block">李济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p><p class="ql-block">“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济的儿子、留在大陆的翻译学家李光谟感叹道。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李济与他的学生张光直。</span></p> <p class="ql-block">在《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他说:“ 中国历史是人类全部历史最光荣的一面,只有把它放在全体人类历史的背景上看,它的光辉才更显得鲜明。把它关在一间老屋子内,孤芳自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他写道:“中国的史学家把中国古史看作长城以南的事,长城不只是疆域的界限而且成为精神的界限;要找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的原始,在北方的一面,都被长城封锁了。”</p><p class="ql-block">“总之,我们若把中国历史看作全部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比传统的历史远得多。”</p> <p class="ql-block">他还阐述了新史学家应该达到的四个境界:</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境界是地质学家丁文江说的:‘中国境内作现代学术工作,真是遍地黄金,只要有人拣。’”这是讲要尊重本国的学术资源。“第二境界可以说是‘百闻不如一见’,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这是讲作为新史学家应该重视从实践中去获取知识。“第三个境界是‘宁犯天下之大不韪而不为吾心之所不安’,原始资料遇了这种有勇气的人,庶几乎可以相得相辅了。”“第四个境界,姑称之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p><p class="ql-block">这最后一个似含有为历史学等学术之境遇辩护之意。</p> <p class="ql-block">他表示:“假如我们要规规矩矩地提倡科学精神,我们应该学禅门的和尚;因为禅门是不打诳语的。科学思想的起点也在此;科学思想里没有世故的说法,也没有官样文章。”</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格物致知之说,始终没有离开书本子很远,可以说由于笃信文以载道的说法所致。”而科学思想之本质,特别显著的一点,就是不迷信文字,因为文字的地位“始终只是工具”。</p> <p class="ql-block">李济认为,中国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不是中国是否有过科学,而是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然教育制度之弊端,导致了“我们所要的是科学的成绩,不是科学的本身”。</p> <p class="ql-block">他多次强调,人生短暂,无法兼顾太多,与其求广博,不如求精到。因此,资料的汇集与长期定心致力某一范围的研究是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就在他亲手创建的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成立30周年这一天,因心脏病猝发突然长逝,享年83岁。李济一生发掘、保管文物无数,遗物里面却没有一件古董,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送的三两件仿造艺术品。他一直谨守自己当年立下的规矩:考古工作者不藏古物。</p> <p class="ql-block">在烽火连天的危难年代,李济用自己的身躯与智慧,发掘并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赓续民族的遥远记忆,维系着文明的鲜活气息。近60年的岁月里,他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其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p> <p class="ql-block">李济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殷墟,此后,他与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李济前后发表考古学著作约150种。1977年,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 足见殷墟在其心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李光谟教授的积极推动下,“发现中国文化基金”设立了李济考古学奖学金,以学习李济一生一心只为一件事情贡献的那种坚持,纪念他对中国考古学的开创之功。先生曾说:一个人的工作成绩就是他最好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湖北钟祥是历史文化名城。宋玉、莫愁女、嘉靖等留下许多故事和传说。李济跻身钟祥名人应当之无愧。然,当地居民并不知有李济其人。其故宅现为郢中镇马头街新堤村,旧宅地了无痕迹,新的建筑为“郢中镇新堤小学”,课余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嬉戏,历史正在书写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恭请方家雅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