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鞋底,是传统手工制作布鞋的一个重要环节,即通过纯手工方法将厚厚的很多层布密密麻麻地用针线缝在一起,从而可以做成非常结实的鞋底,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想必现在年轻人很少有听说过“纳鞋底”,而在几十年前甚至更久之前,每家每户都要自己做鞋,平时能穿的也就自家做的布鞋,因此纳鞋底是必需的生存技能,家庭主妇一有空就会不分昼夜地纳鞋底,确保家里的每个人都能穿上鞋子。<div><div> <br></div></div> 我小时候经常能看到外婆纳鞋底。记得她有个视如珍宝的针线篮,竹编的,针线篮里放着缝针、线板和未完工的鞋底。那时家里一般不会有多余的新布料,全部是用家里的旧衣服。外婆将旧衣服整齐地裁成一张一张长方形布片,比鞋底大些,用现在比较专业的说法,是考虑预留尺寸。她将浆糊一层一层地铺在布片上,把这些布片叠粘在一起进行晾干,然后将它们根据需要的鞋底尺寸剪好。接下来外婆用粗针和预搓好的粗线,一针一针地全靠用手将针线从底面穿到顶面,要用很大的劲才能行,而且需确保整个鞋底都布满密密麻麻的针脚才能使得鞋底结实,这样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才能纳好一只鞋底。 外婆当时已到了古稀之年,头发早已花白,但她依旧一有时间就会纳鞋底,戴着老花镜,白天抽时间干一点,到了晚上点着煤油灯继续干,她一边缝针一边检查已完成的针脚是否平整。纳鞋底确实太花精力了,好在外婆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早已熟能生巧,也用不了多久就能纳好一只鞋底,每一只纳好的鞋底都是平整结实,她端详着纳好的鞋底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外婆在纳鞋底时会有些开心,大概是因为平时她终日操劳,少有歇息,而这时她总算可以坐下来歇个脚,我们小辈们就会瞅准机会坐在外婆身边、缠着她给我们讲故事,她这时也许感受到了天伦之乐。外婆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给我们讲她过去的趣事趣闻,比如她小的时候住在陈山,老虎会挨家挨户敲门,又有各种各样的野猪出没......那时没有电视和手机,我们听外婆讲故事成了一种莫大的享受,听到高兴之处会笑得前俯后仰。 现在想想,其实当时已到了80年代,物质生活条件相对有所改善,市面上可以买到成品鞋底,不过外婆还是一如既往地纳着鞋底,这令我感到有些不解,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辛苦。最近我特意问了父母,才恍然大悟,背后原因让人泪目。原来是因为外公几十年下来一直穿惯了外婆缝制的布鞋底,踩在地上感觉舒适防滑有韧性,怎么也穿不惯外面买的鞋底,于是外婆尽管年事已高依旧为外公纳着鞋底,我想她从心底里也是愿意这么做的,大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早已让他们习惯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br><br> 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许多许多温馨的画面,勤劳慈祥的外婆,满心欢喜地为我们的外公纳着鞋底,周围坐着她的小辈们,听她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一幕幕,让人怀念让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