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乾坤

鳟鱼

上海圆应塔遗珍展 <p class="ql-block">2024年,是松江圆应塔完成建筑修缮和考古发现30周年。圆应塔作为上海市现存最高的古塔,也是上海清理发现文物最多的古塔,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圆应塔塔刹顶部宝瓶和天宫、地宫内发现千余件文物,年代跨度从南朝至清代中晚期,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在全国均属罕见。 </p><p class="ql-block">上海考古历时近90年的发展,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果不仅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也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松江圆应塔的修缮和发现,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林望云间,宝塔藏乾坤。今日,圆应塔珍藏文物重现于世,从工艺技术、心理观念、人文风貌等方面展现了江南文化的历史方位和独特魅力,是古代上海市镇发展、文化繁荣、生活雅致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上海古塔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圆应塔,又名西林塔、崇恩塔,位于松江区中山中路西林寺内。宋咸淳年间(1265-1274)圆应睿师建接待院,元代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僧淳厚重建,寺易名西林,塔名圆应。明正统九年(1444)僧法㻞将圆应塔迁建于大雄宝殿后。正统十年(1445)六月开启地宫,将装藏在洪武年间原塔天宫、地宫中的金银佛像、舍利等封藏于新塔地宫内。</p> <p class="ql-block">青田石佛坐像 元</p> <p class="ql-block">银贴金方塔 明洪武至正统</p><p class="ql-block">此塔由银片锤揲而成,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呈方形须弥式,下有四如意云头状支脚,底部阴刻盛开的花卉纹。塔身四面开壸(kun)门,四角做出凸起的圆形倚柱,每层檐面做出瓦垅,第一层塔身未开门一面刻写铭文“山東濟南府德州任城關外祖居信官高任松江府同知妻蘇氏喜捨寶塔一座”。塔刹由仰覆莲花座、三重相轮、葫芦宝珠等部分组成。银塔造型高耸挺拔,细节玲珑精巧。</p> <p class="ql-block">银片铭文版 清道光十九年(1839) </p><p class="ql-block">圆应塔塔刹宝珠内发现</p> <p class="ql-block">铜“禄”字盒银鎏金白衣观音像组</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九年至光绪十八年(1839-1892)圆应塔塔刹宝珠内发现</p> <p class="ql-block">铜“福”字盒银鎏金魁星像</p><p class="ql-block">清道光至清光绪</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祖师坐像 元</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中,祖师是一些在佛教史上对于修行或弘法有杰出成就的大师,藏语称作“喇嘛”,即上师。因藏传佛教特有的师、佛、法、僧“四皈依”思想,祖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功用,其造像也特别受到重视。 </p><p class="ql-block">祖师内着无袖孔背心,左边披一条又宽又长的披肩作为袈裟,没有穿腋下褶,披肩也只留在左肩及身后而没有搭上右肩。这尊祖师造像非常特殊的穿着表明其应为14世纪藏传佛教造像风格的萨迦祖师像,为元代藏传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提供了实证。</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舍利塔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韦陀像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铜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五代</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地藏菩萨坐像 明洪武至正统</p><p class="ql-block"><b>左侧</b>菩萨像发现时供置于地宫东供台第二层中部。 菩萨结跏趺坐于高束腰仰覆莲座上,双手执一长枝莲花,花朵盛开,内托一长方形物,形似经书,其上文字已模糊不清。背光中部一条题记: “奉佛弟子俞坚。” </p><p class="ql-block"><b>右侧</b>菩萨像发现时供置于地宫北部供台第一层中部,其左面为一座塔。双手执一长柄如意,柄横断面呈方形,如意上托一物,似为经卷。背光中部一条题记: “奉佛弟子俞庄。”</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佛坐像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佛坐像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力士像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佛立像 元</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宋</p> <p class="ql-block">铜释迦太子诞生像 元</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佛坐像饰 明</p> <p class="ql-block">铜观音菩萨坐像 </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正中驻化佛,大圆耳珰。面相丰满。佩戴华丽项链、手镯、璎珞等饰件, 背部帛带略翘,颇富动感。双手交叠,抱膝于侧,半跏趺坐。前方左右两侧各一弟子,左侧弟子双手捧奉法器,右侧弟子双手合十于胸前。 </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崇拜传入中国大约是在魏晋时期,这与净土宗的盛行是分不开的。净土宗的信仰是称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之门很快被大众所接受。在随后的佛教传播中,观音菩萨被大幅度地本土化,成为家喻户晓的第一大菩萨。</p> <p class="ql-block">铜一佛二胁侍像 南朝至隋</p><p class="ql-block">发现时供置在地宫西供台第三层西北角。 此像为一光三尊式,即主尊和二胁侍共用一个莲瓣形背光。主尊阿弥陀佛赤足立于高覆莲瓣圆台座上,两旁各侍立一尊菩萨。背光背部阴刻发愿文: “华亭<i>县奉佛信女沈素真自无男女今发心铸造金佛一座所祈愿亡故父母祖宗往生莲界正统十年六月十八日捨施</i>”。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与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佛像整体造型属于南朝样式,背部铭文为后人补刻。</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 元</p><p class="ql-block">发现于地宫北供台第三层中部稍偏西。 菩萨游戏坐于椭圆形深束腰仰覆莲座上,右手抚膝, 左手支撑于身侧,身躯舒展,姿态优美。头戴五叶宝冠, 发髻高耸,正中驻化佛,耳饰花朵形大耳珰。面庞丰腴, 神态寂静。上身袒露,下着薄裙,裙上刻精美花纹,身佩华丽项饰、臂钏、璎珞。</p> <p class="ql-block">铜一佛二菩萨像 明</p> <p class="ql-block">牌面浮雕一佛二菩萨,皆有背光,祥云围绕,上部饰缠枝花卉纹。中间佛像螺髻平缓,面相慈祥,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托宝珠置于胸前, 前有两名婴儿双手合十跪莲花之上。左右两侧菩萨头戴花冠,身着通领袈裟。右侧菩萨于胸前捧供盘,左侧菩萨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执宝瓶。 </p><p class="ql-block">背面刻发愿文:“华亭县北门内奉佛弟子赵彦名同妻沈素真女妙端阖家眷等今于正统十年六月十八日为重造西禅寺宝塔发心捨施三世佛入于地宫保佑家居清吉人口平安先世祖宗早升仙界。”</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一佛二弟子像 明</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塔牌 明正统十三年</p> <p class="ql-block">压胜钱 吉祥语钱 明</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菱形牌饰 明</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三世佛像牌 明</p> <p class="ql-block">珊瑚</p> <p class="ql-block">青玉“大泉五十”佩</p> <p class="ql-block">玛瑙饰件 元至明</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金刚铃 明洪武至正统</p><p class="ql-block">发现时置于地宫北供台第一层中部,为上海地区塔宫中首次发现。 金刚铃是藏传佛教持验类法器,常与金刚杵并用, 称为金刚铃杵,铃声清徹入耳,用于修法时惊觉诸尊、 警悟有情。与金刚杵一起使用时,以金刚杵代表阳性, 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之意。金刚铃一般都有铃舌,但也有少数供于佛塔中,舍去铃舌,只作形象者。此金刚铃内部有残留痕迹,可能原有铃舌。</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地藏菩萨坐像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佛坐像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佛坐像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弥勒佛像 元</p> <p class="ql-block">嵌福禄寿喜盒铜宝珠内胆 </p><p class="ql-block">清道光至清光绪</p><p class="ql-block">圆应塔塔刹宝珠内发现</p> <p class="ql-block">石僧伽三尊像 南宋</p> <p class="ql-block">青玉罗汉立像 宋</p> <p class="ql-block">青玉兽面蕉叶纹双耳瓶 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琉璃瓶 明</p> <p class="ql-block">左:琉璃菱花口盘</p><p class="ql-block">右:玉葵花口盘</p><p class="ql-block">明洪武至正统</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鱼形饰件 明</p> <p class="ql-block">白玉鱼形佩</p><p class="ql-block">鱼自古被视为吉祥动物。鱼、余谐音,表示富余,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代表高升、飞黄腾达等;双鱼则是佛教八宝之一,象征智慧和丰足富裕。宋元时期,随着玉器的世俗化,鱼饰件明显增多,成为玉器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晶兔</p> <p class="ql-block">青玉坐龙(独角兽) 金代</p> <p class="ql-block">青玉三螭纹壁</p><p class="ql-block">螭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祥瑞和辟邪之物。 《说文解字》描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 “无角曰螭”。古人描绘螭的形象,一般在龙的整体形态上,融合虎、猫等兽类的特征,尤其是头脸部位,有的还会在额头正中刻“王”字。圆应塔发现的玉饰件中, 常见螭衔灵芝的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灰白玉云龙纹带饰 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饰件 元至明</p> <p class="ql-block">玛瑙饰件 元至明</p> <p class="ql-block">玉饰件 元至明</p> <p class="ql-block">左:玉螭纹带跨 元</p><p class="ql-block">右:青玉双螭纹方体圆角环 元</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孔雀形饰 明洪武至正统</p><p class="ql-block">孔雀回首,高冠,尖嘴,翘尾展翅,整体作开屏状,造型舒展优雅。 佛教重视孔雀是受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其原型为印度蓝孔雀。孔雀明王、阿弥陀佛的坐骑均为孔雀,孔雀明王与穰麇梨(rang tu li)童女第二手亦均执三五茎孔雀尾。在佛教世界中,孔雀还是著名的音乐鸟,能发出美妙音声,使诸天人欣喜欢悦,使民众回心向善。</p> <p class="ql-block">青玉“秋山”炉顶 元</p><p class="ql-block">炉顶作圆柱体,以柞(zuo)树为景,树丛中圆雕一对雌雄鹿。鹿回首站立,三角眼,削竹形耳,体表以纵横不一的阴刻线作体毛装饰。柞树下有灵芝,灵芝菌盖宽大,盖边作对称卷云纹。该器底部为片状底座,表面镂雕时残留的不平痕迹不作锈蚀。底座有透孔,作缚结之用。 </p><p class="ql-block">“秋山”玉是指与北方游牧民族秋天狩猎题材相关的带有虎、鹿、熊、山、花草树木等图案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青玉双螭纹玉炉顶 元</p> <p class="ql-block">白玉龙凤纹佩饰 元</p> <p class="ql-block">银花卉纹盒 宋至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