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考察纪行(第三章•上篇)

昊天摄影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上游考察纪行<b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词 桂维民<br>图文 黄会强</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编者按】黄河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发源,九曲十八弯注入渤海,不仅滋养了土地,更孕育了无数文化瑰宝,从远古洪荒到现代繁盛,黄河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发展。近期,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和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组织的《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编撰委员会考察团,对黄河上游沿岸人文历史进行了考察。近6年来,巜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编撰委员会,分别对黄河中下游沿岸历史人文进行了5次考察,相继出版了《出入龙门》《徙彼河山》《河洛中原》等系列丛书。<br> 此次为第6次对黄河沿岸历史人文考察。本次考察团的成员有: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历史学院原院长、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教授孙家洲;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著名学者、教授、诗人,《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策划人桂维民;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策划人马来;宗教与神学研究专家,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高从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易华;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高彦平;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党社;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会强;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研究员,丝路影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摄影师石春兰;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研究员,丝路影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祁旭东等历史、文化、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本次考察历时16天,共考察了甘肃、宁夏、内蒙3个省(区)的11个地市50多个点。一路上,各位专家学者考察认真细致,讨论热烈。诗人桂维民一路考察一路吟诗作词,写了48首诗词。受各位专家学者和桂维民诗人的感染,我对这一路留下的影像进行了整理,并写了些影纪。现在,让我们跟随桂维民的诗词和影像,一起来领略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南歌子·再出发</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逐日犹追火,沿黄又出师。</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征帜入云飞。</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探奇寻古迹,续芳词。</b></font></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第三章(上篇)</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黄河岸边的铜城——白银市</b></span></div></h1> 白银市是坐落在黄河岸边的著名城市,同时是黄河、长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重要古代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黄河在甘肃主要经过甘南、临夏、兰州、白银四个州市,黄河在甘肃省内的最后一段就是流经白银市境内。在白银市景泰县有独特的黄河石林,气势雄浑,鬼斧神工,被誉为 “中华自然奇观”。白银市位于甘肃兰州市与宁夏之间,黄河出了兰州之后,就进入白银市境内,将白银市一分为二,在黑山峡附近进入宁夏。由于黄河在甘肃和宁夏拥有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地位,白银市夹在两省区之间,地位尤为特殊。因此,考察团把白银市作为本次考察的第三站。 白银市的历史悠久,下辖的景泰县地理位置重要,古代是丝绸之路北线重镇,索渡古桥附近就是丝绸之路北线在黄河的第一个渡口所在。但白银市是个新兴城市,1956年为了开发这里的矿产资源才设的白银市,最初为县级单位,后来升为省辖市。 白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代介于戎夏之间,为要扼咽喉,明初在白银市景泰县老虎山北麓修筑城堡戍守,为了防御北方游牧势力入侵,即著名的永泰古城。明朝在此筑长城,派兵驻守,并从山西大槐树和陕西大柳树大量移民至此。永泰古城外形似圆,又有4个瓮城,其状像龟,故又称永泰龟城。永泰古城南依老虎山,西临大砂河,东北接永泰川,曾为河西走廊东部门户,位置极其重要。 早在汉代这里的采矿业就非常兴盛,明代在今天白银境内的凤凰山和火焰山专设矿业机构“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白银市也是中国唯一以金属名称来命名的地级市,素以“铜城”闻名遐迩。白银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陕甘宁青四省区交汇处,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特色产业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br>考察团到白银市后,受到了白银市博物馆馆长张自娟和博物馆全体员工的热情接待。张自娟馆长亲自陪同考察团考察了白银市的鹯阴古城遗址、柳州城遗址、永泰古城、索桥堡、索桥古渡口遗址、明长城景泰段遗址、法泉寺和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考察点上,张自娟馆长如数家珍般的给我们介绍了点上的文物历史及历史典故。同时,张自娟馆长还带考察团一行参观了白银市博物馆,还在博物馆召开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考察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历史学院原院长、教授孙家周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易华,宗教与神学研究专家高丛宜,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史党建,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教授马来,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高彦平等专家和学者,先后发言,对白银市博物馆张自娟馆长和她的团队,在文物保护、考古及文物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愿意为白银市文物考古开发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各位专家共同建议,白银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给予白银的文物考古开发给工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以文促旅作用,带动白银市文旅事业大发展。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沧海桑田,铸就西北一抹柔情——黄河石林</b><br></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河满子·黄河石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峭壁凌空危柱,砂岩隙裂苍穹。</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目断嶙峋深谷,龙湾鲸背飞虹。</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九曲黄河远去,浪追千里征鸿。</font></b></div></h1>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冲出巴颜克拉山之后,一改咆哮千里之势,生出了一份温柔。缓缓而又富有力量的流淌,形成了九曲十八弯之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形大弯这就铸就了甘肃这一奇景——黄河石林。 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总面积约50平方千米。其中,石林约有十平方公里,黄河石林在2004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在2007年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审, 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黄河石林也被列为甘肃省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一河之隔,两岸风貌皆不同。沙漠戈壁与绿洲隔河相望,黄河与石林完美的交结在了一起。山环水绕,石林的坚毅被悠悠黄河静静的守护。石林是静的,水是活的,黄河赋予了石林生命的灵动,石林赋予了黄河生命的永恒。黄河石林生成于4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经过千百万年,他经历了地壳运动,让曾经沧海化为如今石林。 黄色砂砾岩的山体是大自然的画板,流水、风化、溶蚀、淋溶等等地质作用是大自然的画笔。这里不断地被雕琢塑造,终成千古奇观。石笋石柱相间林立,峰林百丈,仰而望之,均在80至100米之间,高者可达200米以上。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大师,将他心中所想都展现在了这里。有千帆竞发的壮阔,有月夏情侣的浪漫,有大象吸水的幻想,有屈原问天的孤寂,也有观音打坐等天外之景。大自然也是一位极具耐心的雕刻大师,沟壑之间,壁身之上,留下了水的波纹,风的印记,都是时间的风味,历史的痕迹。 如今黄河石林在历史的沉寂之后渐放光彩。旅游开发做得风生水起,有可以游览整条沟谷最佳线路的驴车、马匹。也有戈壁赛车,让你深有一骑绝尘之感。羊皮筏子是黄河独有的交通工具,不去尝试一番甚是可惜。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节<br></b><b>一座有着许多美丽传说的神秘古城:永泰龟城</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风光好·永泰古城</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古街深。</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井幽沉。</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神秘龟城八卦森。</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匠人心。</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孤圜池畔迷宫路。</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壕难渡。</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永泰遗存可细寻。</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朔风吟。</font></b></div></h1> 西北的土地上从来都不缺少诗意,古城,古道,军事要塞总是很自然和谐地镶嵌在这片粗犷的大地上。站在夕阳的余晖里,望着浩瀚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不禁感慨中国古代历史星河的浩渺和繁荣,它有着沉寂、有着精彩,也有着神秘和浪漫。永泰龟城,就是这样一座有着许多美妙传说的神秘古城。 永泰古城,现址甘肃景泰县寺滩乡,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扎在这个城堡内。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永泰城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开工建设;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备的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永泰古城由于鸟瞰形如金龟,故又称“永泰龟城”。古城城围周长1.7公里,高12米,炮台12座,城楼4座,外形是一大圆,城周有护城河。古城四面有4个瓮城,形似龟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周长1717米,墙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积318亩。整个城平面呈椭圆形,城门向南开,外筑甬门,外门叫“永宁门”,内门叫“永泰门”,门稍偏西,形似龟头。四面筑有瓮城,形似龟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渐次远去,形似龟尾。城周有护城河,宽约6米,深约1至2.5米。整个城池形状酷似乌龟,故名“龟城”。 城内有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城墙内边修有马道,围城墙一周,城墙上有射击垛口,在4个瓮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极圆池(汲海、涝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将军的公馆。城南一里处建有演武厅和教场,占地300亩。教场之南还留有一条长约6里的“龙沙”(山丘),“龙沙”之上架有炮台。城西北7里处设有军需草料储存处,城东南15里的骟马沟是当时的牧马场地。目前这些军事设施痕迹尚存,除了居民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墙,还完整地保存着大部分城墙、城门,城内还保留着两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国的小学。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红水县,后来才有景泰城。”景泰是历史上的边防重地,境内的古长城、古城池等遗迹很多。说是古城,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村。沿途依稀可见一些土墩台,据说这样的土墩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沿途共有七十二个,一直通向甘肃省城兰州。这是明清时期用于防范的信息台(当地人称为烽火台),如果发现有敌入侵,便从永泰城的第“在永泰城东南部有一块占地面积为500亩地的平地,这里就是当年的练兵场。操场中间建有高两米的平台(现已拆毁),台上建有三间坐北朝南的阅兵台,红漆明柱,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后来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离练兵场前约400米处,可以看到宽17米、高8米的射箭靶墙,墙上隐约可见箭簇留下的疤痕。一个烽火台点火,依次传递,很快就将信号传入兰州。 永泰古城在明清两朝时期,是一座显赫的军事要塞,这里因为战争而兴起,又因为自然环境的改变而衰落,是明政府为景泰境内的寿鹿山和昌岭山,在清朝康熙之前,分别称之为大松山和小松山。“左拥兰、靖,右护凉、古,前逼庄浪,两河则腹心,甘镇则咽喉”(《秦边纪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在此地屯兵设防,到了明朝,作为与蒙古人对峙的前线,明王朝曾经在此修建了一片很大规模的防御工程,史称“松山新边”。到如今,当年的新边已成了难寻踪迹的残垣,你争我夺的草场也化为戈壁。而那些曾经旌旗飞舞的古城堡,却还有人居住在其中。这些城堡中,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是位于景泰以西25公里处寿鹿山北麓的永泰城。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 永泰城作为一座军事要塞,它的诞生是由于一次战争。元灭亡后,蒙古分裂为东西两部,东蒙鞑靼和西蒙瓦剌。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鞑靼的阿赤兔部落不断侵袭景泰,并先后占据了大松山和小松山。据史料记载,鞑靼到达景泰以后,“(阿赤兔)虏恃地利,东寇延绥宁夏,南犯固靖兰州,西侵武威张掖,往往饮马黄河”(明朝荆州俊所写的《三眼井堡记》)。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将军李汶奉旨率军讨伐鞑靼部落宾兔和阿赤兔等首领,双方在龙沙展开了一场数十日的大战之后,李汶击败了鞑靼部落群首领,收复了大小松山,但这场大战也摧毁了这里原来的要塞。此后,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彼时,春色不绝于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开始具有了政治、军事、外交、商业发展的多重要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在城里的居民都已经陆续搬迁离去,解放初期的1000户人家,已衰减为寥寥无几户。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饭馆,四时飘香”的繁华不复存在……,永泰古城周围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不断恶化的环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连年干旱之后,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古城文保员李崇仁说。今年73岁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学校长,退休后,担当起了文保员和旅游宣传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历史留下的痕迹仿佛像风一样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我们后知后觉的感叹着,惋惜着,希望永泰古城不会消散。<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节<br></b><b>白银旱平川两座神秘古城堡——鹯阴古城、柳州古城</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乾荷叶·鹯阴城遗址</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残垣外,野苍苍。</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古渡黄河上。</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水汤汤。</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去无疆。</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鹯阴晓月照颓墙。</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野鸟风中唱。</b></font></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鹯阴城遗址</h3> 在平川区旱平川西部,国道109线1594公里以西20米处,有两座气势宏伟的古城遗址,前一座城除尚存的一个土堆外,其他一无所存,周围皆变为耕地,后一座城还可以看出大概的轮廓来,该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05米,南北宽274米,南城墙中央设一门,城墙下厚11米,上厚1.6米,斜高10米,城北墙的东部已残毁无存,东墙除中间一段较为完整外,西边都已残毁。城内全部变为耕地,地面上时有残遗暴露的绳纹板瓦,绳纹夹砂粗黑陶片和绳纹灰陶瓦。据鉴定是汉代的遗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城遗址</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杨柳枝·柳州城遗址</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唐砾泥砂夯土台。</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断垣斜日未消衰。</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向西远去驼铃脆,冷月烽台万里埃</b></font></div><b></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城遗址全景航拍图</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据张自娟馆长介绍,旱平川、陡城、黄沙湾在历史上曾是政治和军事要地。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汉武帝派大将军霍去病征伐匈奴,把盘踞在陇右、河西的匈奴赶走后,于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北地郡和陇西郡(这两郡为秦昭王35年,即公元前272年所置。当时,秦灭了义渠戎后,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当时的会宁和靖远都在北地郡)中分置了安定郡。同时,在会宁境内设了祖厉县,在靖远境内设了鹯阴县。都属安定郡所管辖。<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鹯阴城遗址</h3> 现在旱坪川上的两座古城,一座为鹯州城,即汉鹯阴县治;一为柳州城,即古西会州旧治。现已无法辨认的是柳州城。据当地老人们讲,刚解放时,这柳州城还有个土城门,城门内有一口20多平方米大的枯井,现在城门也塌了,那口井也填了。现尚存的一座正是西汉时设的鹯阴城古址。为什么把这里称鹯阴呢?鹯是水名,即附近的牙沟水。因城在牙沟水之北面,古有山南水北为阴之说,故名鹯阴。另外,据《中图历史地图集》上标明:今东湾及东湾以北的一段黄河名叫鹯阴河。在汉朝时,还没有黄河这个名字,统称为河水,截段为名,故此段为鹯阴河,据考也与鹯阴城有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城遗址全景航拍图</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鹯阴古城在历史上几经变迁,时而为州,时而为县,鹯阴之名也几经改换。东晋十六国时,鹯阴城曾改称麦田城,这是因为旱坪川北部东西的山叫麦田山,当时的牙沟水叫麦田水,所以东晋十六国时,曾改名为麦田城。<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鹯阴城遗址</h3> 据《靖远县建置沿革》中记载:“公元328年,石勒灭刘曜后,西秦国将都城由苑川(今榆中)迁至麦田无孤山”。即牙沟水的麦田城。所以说这座古鹯阴城不但是设过县城,而且还建过都城。至今牙沟水一带群众还传有这里有国王墓的说法。按地形来看,古城座落在平川南侧,紧靠丘陵,直通靖远,北有尖山,通水泉,东达共和干盐池,西渡过黄河出西域。西秦怕石勒从东面攻来,迁都于此,既可守,又可退,实为建都城之好地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城遗址</h3> 据考证,北宋灭亡之后,西会州为金人所占据,那座现已无存的柳州城(旧会州)因旧州城毁于战火,乃迁会州于会川(今会宁甘沟驿),史称新会州。所以,前一座古城的灭迹,距今800年之久了,难怪这两座古城,一座有大致样,一座荡然无存。 另外,在柳州城遗址西北角外100米处,有一个水头烽火台遗址。是明长城平川段单体建筑遗址。 <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06年5月25 日,水头烽火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