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来娃

松月胡杨

<p class="ql-block">  什么叫"福"?我的理解,祈求幸福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一种美好愿望。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你福大、命大、造化大。"大人给孩子起乳名,有叫"富贵娃"、"福生娃"、"福来娃"等,说来说去离不开一个"福"字。福的概念不单纯在取名,还体现在人们的整个生活范畴。</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的人们如果一日三餐顿顿大鱼大肉,人们会说这家人很有福气。顿顿有一锅汤面吃,也算有福,因为比起街上的乞丐,福气大多了,福气的范畴很广,是个广义词。</p><p class="ql-block"> 上了小学后,我的知识面逐渐增加,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包括在福的范筹。因在电影、书刊、杂志的描写中,有钱人过的日子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的食物是牛奶面包,鸡鸭鱼肉,各种水果,就连喝的水也很讲究,各种果汁、饮料等,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有些人还有自己的汽车,像是生活在天堂之中,很有福气。</p><p class="ql-block"> 对普通人只能是望洋兴叹,那种生活对多数芸芸众生,只是一种幻想。曾几何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我有生之年,也过上了这种日子,也是有福气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每天的幸福日子是怎样来的?可能有人以为生活本来就是如此。高楼大厦为我所用,开小车住洋房,顿顿美食伺候,水龙头一开,冷热水随意,这些都是理所应该的,就该拥有这种生活。不知道美好生活要靠努力学习,勤奋劳动而得来,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黄河与兰州城墙</b> </p><p class="ql-block"> 每当打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哗哗而下,水影里一个人的面庞总会显现,他微笑着似要向我说点什么……他就是我要说的"福来娃"。</p><p class="ql-block"> 他本姓田,少年的他长着一张胖胖的圆脸,留着小平头,父母呵护,伯父关心,人见人爱,家人给他起了这个充满期待的乳名——"福来娃"。我的乳名叫“福生娃”,和他的乳名寓意相近,我称他“田哥”,两个玩伴整天在一起,自然成了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自我记事起,他们家三口人就住在我家前院,靠北面放干草的三间房中。那时,常有人来我家买草料。"福来娃"的伯母亡故,无有儿女,父亲婚后生了他,在他四岁时,母亲也因病去世,只留下老少爷儿仨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 我的曾祖父靠做草料和鸡蛋生意赚了点钱,在安定门外盖了前后相连的两院房子。"福来娃"一家与我家因何姻缘住在一起,我不知其详。只记得,因我家人口少,他伯父和父亲帮我家做鸡蛋生意,出了不少力。两家人住前后院,相处融洽到也相安无碍。</p><p class="ql-block"> 存放草料的北房很大,房屋简陋,一边住着"福来娃"父子,另一边放工具及草料。他大伯自己住在西房的大间,旁边一小间做厨房。因我祖父的鸡蛋生意还不错,大家的日子过得很幸福。</p><p class="ql-block"> "福来娃"到了读书的年纪没去上学,每天在家中玩耍,他父亲认为只要天天看着儿子在自己眼皮底下开心的生活,就觉得日子很美满,从不考虑孩子今后的幸福和命运。</p><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时有美术课,因受父亲喜欢绘画影响,我画的汽车、房屋、小人物等,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谁知,"福来娃"在家中画画,虽无人指点,可他画的小汽车、小孩子等作品,令我称赞不已,故我俩时常因画交流,有时躺在草堆里谈天说地,讲故事,说听到的鬼怪离奇的事,成为要好的朋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p><p class="ql-block"> 我把他的画拿去学校给老师看,得到老师大加赞赏说:"画得好,这孩子很有天赋,他为啥不来上学?"我讲了他的身世,老师感慨不已。就这样,一个有天资有造诣的人,被命运埋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父亲、三舅和我(右)于花园</b></p><p class="ql-block"> "福来娃"的名字却没有给他带来好运。1939年初,正值抗战最艰苦日子,日本飞机大肆轰炸抗日大后方兰州,妄图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持续数日的轰炸中,我家前院房子被炸毁,"福来娃"一家无家可归,晚上只得睡在残墙断壁中,用我家周济的棉被、食物勉强维持。</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我祖父年纪大,父亲在省政府做事,三叔当中学老师,无力继续操持家中生意。"福来娃"一家也断了来源,生活陷于困境。幸好祖父的侄儿,也是我的堂伯父、伯母,也在做售卖"甜胚子"的生意。他们年富力强,生有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叫钟香莲,一个儿子叫钟海泉,都在学校读书。</p><p class="ql-block"> 祖父侄儿家继承了"钟鸡蛋"名号,做起了鸡蛋生意,正需要帮工。他家的狭长小院和我家院子仅一墙之隔,院中也有空房。就这样,"福来娃"一家就搬进了隔壁伯父的小院,住在紧靠南边的三间房中,其中一间当厨房,这样老少三人又有了安身立命之处。</p><p class="ql-block"> "福来娃"的伯父和父亲也兼做"甜胚子"生意,他家售卖时的吆喝声,我至今记忆犹新,"卖甜胚子来——二大一碗。"(一大即一毛钱)遗憾的是,从此我俩很少见面。</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不知何故,"福来娃"又从隔壁伯父家搬回来,把前院残垣断壁的破草房收拾一下,孤身一人入住。他的主要劳动,就是每天挑着咸鸡蛋、变鸭蛋,给市内的酒家、饭庄送货,无形中成为了隔壁伯父家的长工。</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间“福来娃”在房中画画,那画风逐渐有了变化,常是一些鬼怪人物,涂上颜色贴在墙上,让人看了望而生畏。慢慢的他话也少了,走路常低着头,不和人打招呼。“福来娃”比我年长五岁,因劳动锻炼,个头也长高了不少,见了我只是点点头,便急急离去,我茫然不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 天下黄河穿兰州城而过,按道理说这里不缺水,但因社会落后,眼睁睁的看着黄河水吟唱着遗憾的悲歌,日夜奔流不息的从身边流过,多数人无法便利享用。只有少部分靠近河边的幸运者,得天独厚可以方便的去河里挑水吃,令远居的人们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北园雷坛河边的外婆家靠近黄河,舅舅们每日晚饭前都会去河里挑水,把厨房的两个大水缸装满。舅母们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去河边洗衣服,洗完把衣服摊晾在河岸边,用石块压住,很快被太阳晒干。住在安定门外的我家靠近南山,就没有这个福气。但我家花园内有口水井,平时打水食用,但井水发咸,灌溉花木、果树倒也算方便。缺水,会使一个城市失去活力,生活清贫落后,孩子们身上生虱子在所难免。当时,有几句民间谚语,形容兰州的落后面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兰州城,九里三,</b></p><p class="ql-block"><b> 羊皮筏子当军舰,</b></p><p class="ql-block"><b> 锅里煮的洋芋弹,</b></p><p class="ql-block"><b> 炕上铺的是破毡片,</b></p><p class="ql-block"><b> 上面坐着个尕老汉,</b></p><p class="ql-block"><b> 嘴里抽的是烂旱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几句话,真实的描写了兰州人当时生活的落后状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送水人黄河取水旧景象</b></p><p class="ql-block"> 我家上沟花园的水井,解决了水源问题。但用水还得有人去井边挑回来,"福来娃"自然充当了这个角色。一条扁担,两个铝制大桶是不可少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福来娃”每日挑水到家里,这段路距离不近,但见他面带笑容,肩挑满满两大桶水,那轻松的扁担忽闪忽闪,从远处而来,踏进大门,走到厨房,倒进水缸。</p><p class="ql-block"> 要把几个水缸全部装满,需要来回挑五、六趟。年富力强的他,挑完水后坐在院内歇息,同大人们交谈着,祖母总会拿些小食出来,并倒一碗砌好的伏茶给他,他香甜的大口吃着,全把自己当成院内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福来娃”对我家感情很深,也是自幼形成,认为我家和他家才是最亲近的关系。此时的我,对他从亲近到尊敬,从心底里感谢他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兰州市居民吃黄河水大多靠人挑、毛驴驮。那时的兰州城,城墙四周有四座城楼。东面的叫"东稍门"(现在的广场西口),南面叫"南稍门"(现在解放军第一医院),西面叫"西稍门"(现在的解放门),北面因临近黄河叫"水北门"(现黄河中山桥附近)。</p><p class="ql-block"> 每日清晨,来河边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形成一股挑水人流大军,有条件的人用牲口驮,沿街叫卖。也有不少挑水的人,他们有自己固定的用水户,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他们挥汗如雨,每日送水上门,自然十分辛苦。</p><p class="ql-block"> 数九寒天更是苦楚难言,河边打水路上形成了很滑的冰道,常有人不小心被滑倒,摔得四脚朝天,桶里的水撒一地,很快又结成冰,十分狼狈,只得重新到河边再挑。为了家人的生计,他们成年累月过着这种日子,很多人被担子压得弯腰驼背。</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局和市场动荡,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福来娃"伯父的生意也日渐萧条。没多久,他伯父和父亲相继离世,他披麻戴孝送走了两位老人,奇怪的是他竟无一滴眼泪,孤身一人住在草房内,很少和人接触。</p><p class="ql-block"> 为了维持生计,“福来娃”也加入了黄河边的挑水大军。他的固定送水客户其中也有我家,从此我家也吃上了没有咸味儿的黄河水,这都得感谢"福来娃"的恩惠。</p><p class="ql-block"> 随着他年龄的增加,大家不约而同改口称他为"田哥",他也和善地点点头,依然去河边挑水。我经常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内心感到十分心酸。他为啥不再与我接近?自小,他叫"福来娃",我叫"福生娃",我们俩很玩的来,彼此十分亲近。 </p><p class="ql-block"> 如今,是什么无形的力量将我们分隔?他不理我,是否因为我是无忧无虑读书的学生,他是个出卖力气的受苦人?看着他疲踏踏的脚步远去,我热泪盈眶,内心不断在问:"田哥,你太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变,还是以前的我,你为啥这样狠心待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兰州南关十字门楼,上书“万里金汤” </b></p><p class="ql-block"> 我总想走进他孤寂的心田,探究他的内心世界,但他的心扉大门却总是紧闭,我欲开不能。这种痛苦伴随了我很长时间,每次他见到我都会匆匆离去,以至很久见不到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一次,他突然出现在别人家中,给病人捉鬼,自称是天上的神仙,玉帝派他下凡,驱赶恶鬼,治病救人。他能把烧红的铁铲放在自己的舌面舔吸,但见他口中滋滋冒着白烟,舌面却丝毫无恙,手拿铁铲在空中不断舞动,直到把恶鬼赶跑,这样他逐渐在安定门一带有了名气。</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再见到他,心中又多了几分敬畏。据说,他半夜路经月牙桥王道士门口那一带,恶鬼都会给他让路,他的身上又多了几分神秘色彩。这时,胆小的我再遇到他时又感到十分惧怕,不敢和他接近。</p><p class="ql-block"> 一日,家中来了几位身穿紫色长袍的藏族喇嘛,据说他们在找转世在这一带的活佛,发现"福来娃"可能是他们要找的转世活佛继承人,还带来十多样日用小物件让"福来娃"辨认,看看自己前世用过哪些物品。</p><p class="ql-block"> 可惜他命运不济没有认准,几位喇嘛只得摇头幸幸离去。转而又盯上附近一个鼓着大肚皮的肥胖乞丐,那乞丐常年披着一条长布巾,围住身躯,寒冬之夜,常守在王爷铁匠铺门外未熄灭的炉火旁取暖。</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乞丐,可能碰巧认准了多数物品为身前之物,被当作转世活佛的继承人给抬走,从此过上了万众敬仰顶礼膜拜的圣人生活。而"福来娃"仍然住在我家前院的断墙草屋里,随着年龄增长,他经不住寒冬凄冷的日子,经常生病,不得不搬回伯母以往的住房内居住。</p><p class="ql-block"> 1949年我参军,随一野第一兵团卫校去了新疆,再也没听到"福来娃"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1957年,我第一次出疆路过兰州时,在安定门外街上和他巧遇。只见田哥上身穿黑布马褂,下穿黑布裤,脚蹬麻鞋。</p><p class="ql-block"> 我亲昵地叫了他一声“田哥”,他朝我点个头,便匆匆离去。打听得知,他仍住在隔壁大伯母家,生病时大伯母常关心他,给他送点吃食。后来,我再回兰州时,听说"福来娃"因病已亡故了。</p><p class="ql-block"> 站在我家大门外(被日本飞机炸毁的前院已被扩建为人行道),望着隔壁伯父家的大门,幻想着"福来娃"高兴地从中走出,同我亲切握手,彼此愉快地再叙儿时友谊,那段令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可那大门始终关闭着,总是没有"福来娃"的身影。一种莫名的思念与悲凉涌上心头,从此只能把他作为一个儿时的玩伴、童年的朋友,永远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据说,“福来娃”还做了件好事。他年轻时卖水积攒的零钱,有五分、二分、还有一分的,还有一毛的纸币,他都用泥都抹到墙里存了起来。他去世后被发现,几个街道女干部取出来满满两大盆,花了不少功夫才清点完,全部转交给了残疾人协会,也算他留得美名在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1、2、4、5来自网络)</span></p> 谢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