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走进大师的书房

屋檐下的小窗

<p class="ql-block">伴着京城初秋的阳光,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C座展厅,这里陈列着多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各自的书房样板间,这些精心复制的书房,书香飘溢,各具特色,记录着主人当年辛勤笔耕的岁月,他们让静谧与灵感在自己的书房里相遇,创作出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她所经历的人生风雨和时代风云。1951年春,丁玲分到王府井大街多福巷的一个小四合院,北屋西边为丁玲的书房。丁玲在书房接待过苏联作家爱伦堡、智利诗人聂鲁达。晚年的丁玲住在北京木樨地,在这里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多万字作品。</p> <p class="ql-block">柏杨(1920-2008),原名郭衣洞。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等。因在台湾入狱近十年,故书房常挂着“297”囚号作为书斋名称。历史学家唐德刚评论说:“柏杨的生平,在他呱呱落地之日始,便构成中国传统社会里一宗标准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个小孤儿。”作为一个激烈的批判者,柏杨恰恰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惟有爱,才是超越世代的东西。”柏杨先生热爱祖国,心系故土。他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大量文献书籍。</p> <p class="ql-block">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写出了处女作《雷雨》,上演后获得空前的成功,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5年创作的剧本《日出》以其艺术上的成功荣获1936年度《大公报》文艺奖。其后的《原野》《蜕变》《北京人》,内容更为深刻,艺术上更成熟。1946年赴美讲学,后任上海文华影片公司编导。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主席、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副书记。解放后,曹禺先生还创作了优秀剧本《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在这张书桌上,他还写下了不少散文、随笔、杂文等。</p> <p class="ql-block">叶君健(1914-1999),著名作家,翻译家,湖北红安人。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38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主编英文刋物《中国作家》,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师。 1944年赴英国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剑桥大学英王学院欧洲文学研究员,1949年归国,历任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寂静的群山三部曲》,散文集《两京散记》,短篇小说集《叶君健小说选》以及《叶君健童话故事集等。在这个书房里,叶君健先生开始翻译安徒生童话。他的翻译忠实原作,保持了原著的诗情画意和幽默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喜爱,并被丹麦女王授予“丹麦国旗勋章。”</p> <p class="ql-block">李健吾(1906.8-1982.11),笔名刘西渭,山西运城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及文艺评论家。他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中学时与蹇先艾等创办曦社及文学刋物《爝火》,开始发表作品,其小说《终条山的传说》曾被鲁迅高度肯定。1930年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次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莫里哀等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回国后,先后在暨南大学、上海剧社等任职。抗战期间他积极从事进步戏剧运动、参与筹建上海戏剧学校,对我国的戏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咀华集》《咀华二集》《福楼拜评传》,译有《包法利夫人》《莫里哀喜剧集》等。书房里的这张书桌,是李健吾和夫人尤淑芳成婚时,岳父送给女婿的结婚礼物,因为知道女婿是以写作为生。这张书桌一直培伴着李健吾,从上海到北京,从年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p> <p class="ql-block">臧克家(1905-2004),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闻一多先生的学生,著名诗人、编辑家。著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等诗集,其中《有的人》脍炙人口,被广泛传颂。书房中存放的写字台是清代花梨木写字台,书桌正面精细刻着云龙五现的纹饰,寓为君子自强不息,臧克家把藏书看成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说:“读今人的书像用眼睛和朋友晤谈;读古人的诗,像穿越千百年的时光,使已逝的回生。”临终之时,臧克家再三盯嘱家人将书房中珍藏的全部捐献给国家,以使它们能够完整保留下来去。</p> <p class="ql-block">萧军(1907-1988),著名作家,著有表现东北人民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1951年,萧军从东北迁到北京,住在什刹海畔鸭儿胡同6号院。“文革”中,部分房产被强占,只好将储藏室改成书房。无窗,内设一张三屉桌,书上立一小书柜,一盏台灯,没有回旋余地。萧军木刻“蜗蜗居”三字,作为书房的名字,并作诗记之:“蜗居虽小亦何嫌,芥子须弥两大千,苍狗白云瞰去往,镜花水月幻中看。虫沙劫历身尤健,烽火频经胆未寒。一笑回眸六六载,闲将琴剑娱余年。”1987年底,萧军分到新房,但他还是依恋着“蜗蜗居”不愿离去,直到去逝,</p> <p class="ql-block">王辛笛(1912-2004),笔名辛笛、心笛。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手掌集》《辛笛诗稿》等。诗作朦朦胧而不晦涩,凝练隽永,自成一格,是“九叶诗派”的重要代表,在海内外诗坛享有盛誉。王辛笛先生不会多花心思打理书房,美其名曰“凌乱美”。此处陈列的清代粉彩婴戏人物罐,当中存放着杨梅泡过的酒,原是王辛笛先生常年为客人预备的。王辛笛先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收藏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p> <p class="ql-block">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享有国际声誉。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诗论》等。艾青先去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以及对光明的热烈向往,风格朴素雄浑。1979年,艾青先生从新疆回到北京,住在东城区史家胡同一个普通小院的北房,所谓书房其实只是狭小的客厅。因新疆朋友多次来过这里,所以艾青先生的书房被称为新疆“驻京办”。书房墙上挂着艾青、高瑛合影和他的手书:“上帝与魔鬼都是人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冰心先生擅于发掘生活中蕴藏的哲理,作品清新隽永,寓意深远,充满爱心。她的散文《小桔灯》《致小读者》,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幼年时,冰心曾在祖父的书房“紫藤书屋”度过快快乐时光。出于对“绿林好汉”的羨慕,青年时期的冰心曾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为“梦草斋”。冰心先生喜欢玫瑰,书房内总有一束玫瑰花。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𣲙心先去的书房,处处充满柔情,处处春意盎然,玻璃柜中陈列的是全国各地小读者写给冰心先生的信,它们都得到了冰心先生的妥善保存。书房悬挂的书法作品由赵朴初先生所书。</p> <p class="ql-block">本篇图文内容均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p><p class="ql-block">2024.09.06金盾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