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屯,为军队驻防,屯兵,也叫军屯。</p><p class="ql-block">屯垦,就是屯兵边境,就地垦荒种植。因为有军队的参与就叫军屯。</p><p class="ql-block">屯田,利用军队在驻扎的地区开荒种地(军屯),另一种是招募农民种地(民屯),这些措施叫做屯田。</p><p class="ql-block">屯田是由军屯和民屯组成。</p><p class="ql-block">《汉书》载,募民徒朔方十万口,乃徒贫民于关从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地中,七十余万口。</p><p class="ql-block">为便于移民在这里安居乐业,采取“先为屋宇,具田器”的措施,即先建房屋再置农具,而后再行搬迁。</p><p class="ql-block">明朝的屯田不同于历朝历代,虽然是军屯则是世袭。长期修筑长城和多年的战争,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在地广人稀的地区,急需大量的守防官吏和士兵以及各类技能人员,驻军的给养要靠内郡供应,交通运输困难。为发展生产获取军队给养,必须实行移民填边实塞,就地进行军垦开发荒废土地。</p><p class="ql-block">明朝几次由南方到边塞的大移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方移民到了边塞屯田,不是叫民屯,而是把他们编入军籍入伍,这个制度叫卫所。</p><p class="ql-block">卫,5600人为一卫,设指挥使。1120人为千户所设千户长,112人为百户长设百户长。</p><p class="ql-block">明朝政府为安定军心民心,移民入塞不是以人头计算而是以户计算。户主男人成为军人,其家属子女成为随军眷属,称军籍户。军籍户里的男子到了16岁就得加入军队,这个制度也是世袭,一代传一代。所以卫的本质不是5600人而是5600户。这个概念就不一样了,按每户4人算,一卫就达到12400人。</p><p class="ql-block">以户移民,只是换了地方,全家依然可团圆,移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居,乐于产业。军籍户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特殊优待,这里面包括安家、牲畜、农具、籽种等等。</p><p class="ql-block">户主的任务有三,①,平时集体开荒种地,种地不纳粮,收获的粮食除自吃有余后,全部作为军队的给养,由仓官管理。②,定期轮流上长城,守堠,烽燧执勤,防守,战时出去。战争结束,军士回归各卫所。③,军户家属子女参加屯田生产,达到自给自足,还要饲养家畜,一半留用,一半供养军队。参加后勤缝制军衣,鞋袜,被褥,参加战地救户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