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9号一早,我们两对夫妇(我和夫人,小刘夫妇)又出发了!这是继2023年春季我们自驾游西藏(318进、317出)、秋季自驾游南疆,以及今年春季自驾赴内蒙的四子王旗、二连浩特、并举办了“百峰骆驼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结束十周年庆典仪式后,第四次结伴自驾远游了。</p><p class="ql-block">这次自驾远游的计划是:为了避开暑期京哈高速的拥堵,我们从北京出发后直奔四平,游览境泊湖后,从那里去到了珲春、延吉,并在珲春开始沿着“中国最美边防路”~331国道一直到漠河北极村,再折头往南到呼伦贝尔。此行的主要目地是沿着“最美边防路”331国道浏览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沿江风光。</p> <p class="ql-block">从珲春出发后一路向北,经绥芬河、兴凯湖、珍宝岛后进入到了紧邻乌苏里江的饶河县境内,只见到处都是广袤的黑土地和一望无际的稻田。</p> <p class="ql-block">看到如今大片的稻田和丰收在望的景象,不由得想起千千万万复员转业军人,还有像我一样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当年曾经在这里挥洒过汗水、流过眼泪、奉献了青春。</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突然想起,我的表哥小明曾说过,他于1969年上山下乡时,到了位于乌苏里江边的生产建设兵团。于是赶紧打电话问他,当年下乡的所在地离哪个城市近?是哪个农场?他说是在饶河,具体的是八五九农场。他刚说完农场的番号,我就看到路边几个被鲜花簇拥的大字:八五九欢迎您!简直太巧、太及时了!于是一脚刹车、立即停下来,拍了好几张照片,并随后发给了他。我想,我表哥看到他当年曾经奉献过青春的地方已经今非昔比了,肯定内心很激动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331国道东侧进入八五九农场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331国道西侧农场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开车进入到八五九农场的深处,以便好好看看我表哥当年曾经奉献了青春的地方,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作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对俄边境贸易的优势,其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和对俄贸易的优势,以及政府对绿色食品工业和轻工业的支持。</p><p class="ql-block">而最吸引我的是,在佳木斯市内,沿松花江畔有一座“知青广场”。这就是“知青广场”上毛主席题写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碑。据说,在全国不少城市都建有“知青博物馆”或“知青纪念馆”,但建有“知青广场”的却只有佳木斯这一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这是环绕广场、体现广大上山下乡知青工作、劳动、生活情景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在这里上山下乡知青张抗抗的留迹。</p> <p class="ql-block">濮存昕的留迹。</p> <p class="ql-block">梁晓声的留迹。</p> <p class="ql-block">姜昆的留迹。</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在中国的“东极”城市~抚远的游览后,我们来到了黑龙江边上的一座城市~瑷珲。先是参观了看后使人感到极其压抑和愤懑的瑷珲历史陈列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后又来到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资料最多、影响最广的“知青博物馆”,它也是“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能上升到国家层面给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建馆,可见国家对广大知青、以及对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重视。我们没有被忘记!</p> <p class="ql-block">全国最大的知青博物馆~黑河知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黑河知青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历史文化旅游区内,是中国一座以全面展示中国知青历史的大型公益性文化场馆。它是在外三道沟村村史馆的基础上提档升级的知青博物馆,前身为黑河知青博物馆,是全中国第一家知青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知青博物馆,也是中国传承知青历史文化的大型博物馆,全国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知青历史文物收藏中心,知青精神宣传教育展示中心。黑河知青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广泛,展示了全国1700万知青的青春岁月,通过图画、场景、雕塑和文物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知青下乡的历史背景和知青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场景。馆内展品丰富,包括知青们使用过的农具、生活用品,以及他们创作的诗歌、日记和信件,这些质朴而珍贵的文物诉说着他们的青春与热情、理想与追求。黑河知青博物馆通过这些展品,让观众亲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知青们的青春记忆和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从图中可以看到从1962至1979年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分布情况。</p> <p class="ql-block">在“知青博物馆”中陈列着“知青号”火车头。</p> <p class="ql-block">中国知青,与共和国同命运。</p> <p class="ql-block">当年曾经上山下乡、现任总书记、国家主席的习近平。</p> <p class="ql-block">李克强。</p> <p class="ql-block">王岐山。</p> <p class="ql-block">栗战书、王晨、郭声琨。</p> <p class="ql-block">张德江。</p> <p class="ql-block">刘奇葆、李建国、李源潮。</p> <p class="ql-block">王毅。</p> <p class="ql-block">谢振华。</p> <p class="ql-block">崔天凯。</p> <p class="ql-block">傅莹。</p> <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千千万万在祖国各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默默无闻工作的知青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反映知青下地劳动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的知青除了“老三届”之外,还有很多16、17岁的初中毕业生,甚至还有跟着哥哥、姐姐一块下乡的更小的学生。他们在懵懂的年岁就远离了父母,远离了家乡,在完全陌生的广阔天地努力工作、奋勇拼搏着。</p> <p class="ql-block">在逊克县中心的江边广场上,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纪念碑,以缅怀逊克籍和在逊克牺牲的人民英雄。</p> <p class="ql-block">环绕着纪念碑,排列着好几个杰出英雄的简介,其中有知识青年的杰出代表~金训华。他是上海知青,在一次特大山洪到来时,为了抢救集体财产,不幸被洪水吞没。他是广大知青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作为同是上山下乡插队的我们20名北京知青,我们的经历虽然没能收入到这座知青博物馆,但是我们自己却不会忘记这段曾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在遥远的大兴安岭以东、齐齐哈尔以北的乌裕尔河畔,在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政府对面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看上去并不显眼的石碑。它孤傲地矗立在那里,好像在向今天和将来的人们诉说着什么。碑的正面书写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春岁月锤炼成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永志不忘富路乡亲</b></p> <p class="ql-block">碑的背面刻着来自北京日坛中学、雅宝路中学、呼家楼中学和朝阳中学的20名知青的姓名,他们是:</p><p class="ql-block">曹小宝、陈力、种征、董志林、高波、何守贞、黄萍、胡为民、刘洪生、庞宇、曲道臣、王金安、汪晓元、扬荃荃、易爱和、张桂芳、张华、张来生、张有解、周建军。</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9年10月份我们初中毕业,并准备远赴黑龙江插队落户时,在天安门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到了富路公社富路大队后,同当地“革委会”的领导和贫下中农代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知识青年点屋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喜迎丰收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她是我们20个北京知青中最杰出的模范代表,她叫黄平。</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劳动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劳动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社员一块迎着朝阳下地劳动。</p> <p class="ql-block">流年似水。伴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涌来,当年上山下乡知青中的绝大部分人都离开了农村,我们也以各种方式、通过不同渠道陆陆续续返回了城市。但是,在我们的心底深处,却永远忘不了自己曾经的历史和青春的岁月。今天,当我们已进入古稀之年的时候,越发感到青春的痕迹,其实就一直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这段“运动”现在饱受非议,众说纷纭,甚至今天的人们也已懒得再去关注发生在“文革”期间的这个“副产品”。但是,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而对我们来说,这段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真实经历其实早就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中划上了句号,尽管它很苦很苦,很难很难,当然,也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些亲身参与过的人仍会情不自禁地唏嘘和叹息,甚至不愿再投入到回忆那时的漩涡中。好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至今还在,还可以见证那段历史,还可以并不骄傲地向我们的孩子说:我,曾经当过知青。今天,我们可以庆幸的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们没有被忘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