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中国晋东南寻古之旅(一)

漂泊狼

<p class="ql-block">说到山西,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暴富的煤老板,还是美食中必不可少的陈醋,但这些远远不够形容山西。</p><p class="ql-block">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p><p class="ql-block">山西之所以担得起五千年,是因为它见证了中国五千年的发展,而沉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山西留下了许多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山西,一个美了五千年的省份,远比想象中更为秀丽。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山西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就有28027处,其古建筑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曾经走过或经过山西已经四五次了,出差或探亲只是在太原和周边走走,如太原的晋祠、太山及平遥古镇、乔家大院等。</p><p class="ql-block">旅行到山西,2017年9月底,晋陕之旅走过两个和陕西接壤的地方,李家山村和壶口瀑布;而真正专门到山西旅游是2021年9月,走进山西,豫见晋山晋美,山西厚重的三晋文化,多彩的民俗民风,遗存的古道古城令人难忘,并深深的吸引我想要再去山西看看。</p><p class="ql-block">今年8月,冒着酷暑,我们再次走进山西晋东南,既是对山西古迹的拾遗补缺,更是对山西文化的热爱,五千年很远,山西却很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山西的历史遗存、文物宝藏,去听听山西那些古老的传说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行程线路:</p><p class="ql-block">南京→徐州→林州→长治→长子→介休→隰县→洪洞→万荣→芮城→伊川→驻马店→南京</p> <p class="ql-block"><b>D1、南京→徐州→林州。</b></p><p class="ql-block"><b>全天赶路</b></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徐州美美的搓一顿伏羊节美食,傍晚到达林州,又美美的搓一顿,幸福感爆棚。😄</p> <p class="ql-block"><b>D2、林州</b></p><p class="ql-block"><b>打卡:太行天路</b></p> <p class="ql-block"><b>太行天路</b></p><p class="ql-block">太行天路,‌如一条丝带般缠绕在山腰之间,‌连接着天际与人间,‌让人心生向往与敬畏。‌<span class="ql-cursor"></span></p> <p class="ql-block">八百里太行,‌雄伟壮丽,‌宛如长龙蜿蜒。‌每一步行走,‌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眼眺望,‌都是对自然的敬畏。‌来这里,‌感受大山的韵味,‌体验人间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驱车行驶在太行天路上,‌窗外万丈深渊,‌车内平稳如常,‌展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让人不禁感叹工程的伟大与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太行最高山村-大垴村,大垴天路!</p><p class="ql-block">这是林州太行山海拔最高的山村,通往村子的山路是村民经历三年多的开山凿路一步一步凿出来的。山路一共21个盘头,惊险刺激,当地人称“上天路”,是众多太行天路中海拔最高,弯道最多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顶的大垴村海拔接近1700米,向西经石片头是通往山西平顺的乡道,经羊老岩可以抵达张家凹、天脊山风景区,这条线路也是晋豫两地众多自驾越野穿越的超级大环线之一,人称:“太行丙察察”。</p> <p class="ql-block">大垴村:村子已经存在400多年,因常年交通不便,村民们几乎全部已经搬离了村里,只剩下几户人家在山顶辛勤劳作。</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天路,‌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于群山之间,‌将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巧妙地串联起来。‌它穿越了无数的山峦和峡谷,‌见证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恢宏。‌</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太行天路上,‌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中,‌蜿蜒曲折的太行天路,如同一条巨龙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尽显其险峻与壮美。‌👍</p> <p class="ql-block"><b>D3、林州→长治</b></p><p class="ql-block"><b>打卡:红旗渠源、龙门寺,淳化寺、佛头寺、原起寺</b></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西了,先到红旗渠源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b>红旗渠源头-山西段</b></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干果70多公里,其中山西段全长19.7公里,多为炬形砌石断面,渠墙高4.3米,梁庭宽8米。</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原名‌引漳入林工程,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工程始建于1960年,历时十年,于1970年完工,是20世纪60年代林州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山西段由原林县15个公社3.7万民工投工448万工日,动用土石方488.51万立方米(其中:土石方200.08万立方米、石方245.57万立方米,石方42.86万立方),从石城镇崔家庄村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过境崔家庄、石城、青草洼、克昌、豆口、东庄、水、王家庄、白杨坡、马塔、牛岭等11村入林县墙。这十几公里,也是红旗渠建设史上牺牲最多、付出最大、工程最艰辛、最关键的地段,仅仅此段工程,就斩断了45座山崖,搬掉了13座山头,填平了85道山沟。</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不仅是河南人民的,也是属于山西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梁精神与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太行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代表和典范,是服务人民,挺起人民脊梁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在修筑红旗渠的过程中,平顺人民为林州人民敞开了最宽广、最无私的胸怀,沿线总共不到万余口人的乡镇,共为3万多名林州民工腾挪出房屋320多间,可以说是村村有民工,家家有客人。仅开山修渠倾倒下的石渣,就向渠外盖延伸80米以上,大量农田被掩埋、房屋被震坏,但平顺人民陶尽门前土、不顾屋上瓦,他们用大善大爱接纳和支援了红旗渠建设。</p> <p class="ql-block"><b>龙门寺</b></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北约1.5千米的山坳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距今已经有1450年。</p><p class="ql-block">龙门寺初名法华寺,‌又名惠日院,‌是河谷内历史最悠久、‌现存文物建筑最多、‌跨度时间最长、‌石刻史料最丰富的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各朝代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寺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宋代石碑、‌元明壁画、‌五代石经、‌后唐石佛、‌明清碑刻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金代建筑,历代维修大木构件更换甚少,柱额、架枋、斗拱等仍为金代遗构,前檐当心间补间斗拱45度、60度、斜拱共用,金代特征显著,殿内壁画与永乐宫壁画风格相近,内奉“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历代维修大木构件更换甚少,基本保存了原建时风格。从建筑开间比例到木构件细部做法,与《营造法式》规定非常相近。殿内壁画及彩画为明、清时风格。2006年修葺。内奉佛祖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为我国唐,五代时期现存惟一一座悬山式建筑实例,殿前尊胜陀罗尼经幢雕造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刻记了西配殿的建造年代,2001年修葺。内奉“西方三圣”及地方神祗。</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观音殿),明代建筑,前后檐设廊,较元代以前建筑,斗拱比例显著缩小,柱子变细加长,屋坡变的更加陡峻,装饰性构件显著增多。</p><p class="ql-block">内奉“华严三圣”和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燃灯佛殿,元代建筑,梁架构件用自然弯稍加砍凿即用,断面极不规则,结构形制不受宋、金之矩,元代建筑特征明显,殿内壁画残损严重,时代风格不明显,2004年修葺。</p><p class="ql-block">内奉燃灯古佛</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里的其它文物,钟楼,明清碑刻。</p> <p class="ql-block"><b>金代淳化寺</b></p><p class="ql-block">位于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中的金代淳化寺,坐北朝南,据《平顺县志》(民国版)载:建于唐开元年间,原有两进院落,现仅存佛殿1座,为金代遗构。该寺虽布局不全,但现存建筑时代早,结构完整,为研究早期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近千年的淳化寺单体建筑,2001年入选国家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b>佛头寺</b></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车当村的佛头寺,是一座具有较高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古建筑。该寺因背靠的山峰形似一尊佛头而得名,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主要为宋代遗构,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简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现仅存过殿。2006年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佛头寺地处偏僻,历代修缮改动不大,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宋代建筑特征和地方建筑手法,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一座大殿,虽历经变迁,但保存状况良好,殿内还存有壁画,内容为佛教的护法天神,即“二十四诸天像”,这些壁画运用了沥粉堆金、工笔重彩的手法绘制,总面积约36平方米,为元末明初时期的作品,是佛头寺的一大看点。</p> <p class="ql-block"><b>原起寺</b></p><p class="ql-block">滔滔漳河水沿长治市由西向东流经潞城、黎城、平顺三县交汇处的辛安村东,这里有一座神奇的凤凰山,山巅有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千年古寺,名叫原起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成为唐宋混合结构。寺院坐北朝南,周围砖砌花栏围墙,院中主殿大雄宝殿及佛殿三间,琉璃九青屋盖,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殿内横柱、荆案尤为珍贵。殿前有四根方形石柱撑起一座正方形香亭,每根亭往上刻有诗文一句,共成七言绝句一首:“要迷塔影烟选寺,暮听钟声夜听潮,飞阁流丹临极地,层杰叠翠出重背”。前后两句分别又构成了两副工整的对联。亭前竖有八角青石经幢一座,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寺的铭记。幢座八面雕刻侍女乐人,风姿动人。吾亭东有关公殿,西有阁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西侧耸立着北宋元佑二年(1087)建造的大圣宝塔(俗称青龙主塔)。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层层飞檐斗拱,节节精雕细刻,景聚盈盘,巍峨凌云,塔顶安装有八个铁人,个个威风凛凛,闪闪发光。每个挑角各挂有一只铁铃,总共56只,风吹铃响,丁零不止,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原起寺坐北朝南,横向开间,南北长22.3米,东西宽32.7米,中轴线上依次为享亭、大雄宝殿,东侧有配殿,西侧有大圣宝塔;现存大雄宝殿、青龙宝塔均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原起寺占地仅有1200平方米,规模虽小,但安排得参差有效,主次分明,既有古代建筑的雄伟气魄,又有天下名寺的幽雅意境。</p> <p class="ql-block">原起寺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明朝弘治《潞州志》载:凤凰山一名“天家岗”,传神农时常有凤凰栖息于此。传远古时,天宫一仙女触犯天规,玉帝怒将仙女降下凡界。那时这里荒山遍野,人烟稀少,仙女来到人間,找不到栖身之地,饥渴难忍走到清澈漳水畔,欲饮解渴,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仙女化凤展翅卧于此。此凤有头,眼、脖项、翅、尾、身躯,逼真奇特、后人便名此地为凤凰山。并说此山水凤脉主贵,日后必出皇贵。</p><p class="ql-block">星移斗转,历至大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西前。收妃子武媚,宠爱有加。殿前有两臣,袁天罡、李淳风。两人学识渊博,通古达今。一日,太宗上朝无事,便问通晓天文地理的袁,李二位爱卿测大唐江山日后会归何人之手,卿沉思良久曰,我主圣驾、大唐江山必失武姓之手。太宗听急,欲把天下武姓亲尽。二人忙劝说唐江山恐失武媚之手。唐王疑惑难主,后于无奈,勉把武媚逐出宫为尼。而太子李治早与武媚乱了宫。太宗驾崩李治登基把武媚接入宫,由妃转后,李殁后,传太子李显。因武后干扰朝政,又传李旦。被武后篡权,改国号周。历二十余载、武殁后,李显复唐。至李治曾孙李隆基即位,虑怕唐江山落武姓之手、便名文人隐士赴各地查访名山贵地、修寺镇脉、以防后患。查到武氏生地山西漳河畔凤凰山,山势奇特如凤展翅、地脉主贵、确认日后必出贵人,不是皇后、便是皇妃。访者回奏,唐王传旨修寺镇脉,于天宝六年毕。</p> <p class="ql-block">站在横跨漳河的辛安双乳石桥上仰观寺院,只见青石黄土起崖,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内举塔,塔高参天,松柏掩映,塔寺沉送于烟福之中。夏日登寺远眺,群山环抱,苍翠欲滴,山光水色,风景迷人,北接漳河滚滚来,原起寺犹如凸起河面上的巨大礁石,任凭风打浪推,千年岿然不动;东望漳水东流去:“秋波”频频情依依,卷桥飞虹,波光粼粼,塔寺倒影,寺水相融;西连辛安点点村舍,炊烟缕缕,形似凤凰展翅欲飞,而原起寺恰是这凤头之冠;南看群山连绵,岭起沟伏犹若舞,静听似有乐声来,真可谓:“山中美景醉死人”。</p> <p class="ql-block"><b>D4、长治市→长子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上党门、潞安府城隍庙、玉皇观五凤楼、法兴寺、骷髅庙</b></p> <p class="ql-block"><b>上党门</b></p><p class="ql-block">上党门,上者,至也,极也!党者,所也,地也,上党者,极高之地也,秦一统天下之始的36郡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党门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衙署内大兴土木,增建飞龙宫、德风亭。最盛时亭堂楼宫有280余间。金元之际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上党门门庭,后又增建钟鼓楼。弘治三年(1490)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p><p class="ql-block">注:秦代上党郡广大,其后范围逐渐缩小,隋代上党郡单指今长治。</p> <p class="ql-block">上党门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约公元581年至600年),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隋代上党郡单指今长治。“上党”一词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 曰上党”。上党门的门楼海拔1500米,十分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登上门楼远眺,上党古城景色历历在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唐朝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阉、望云轩等。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现存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的。</p><p class="ql-block">上党门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 钟鼓楼一曰“风驰”,一曰“云动”。意思是说建筑在上党的上党门高耸天外。两楼台基高峙、平行排列,遥相映衬。楼高门低,高低错落,主从分别,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严,极富民族风格。上党门作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得到了多次维修和彩画。</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上党门和两侧的钟鼓楼则为明代知州马暾所修。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马暾在其为任六年之后,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原来的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改建,“朴素浑坚,雄伟固壮”,这就是钟鼓楼,这就是上党门。</p> <p class="ql-block"><b>潞安府城隍庙</b></p><p class="ql-block">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级城隍庙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始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城隍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城隍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朝初期,距今有近800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曾多次扩建重修,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完整的古代建筑群。</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潞安府城隍庙作为元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前院宽大,为花园。中院有古槐二株,枝叶繁茂,形状如龙;化石树一株,高达30余米;东西两厢,现为博物展厅,一年四季不断有书画展出;献亭两只大铜香炉,花纹斑斓,铸造精美。</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嘉靖、万历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均有扩建和重修。</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为清代建筑。寝宫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开间明三暗五,是城隍神与夫人休息之所。现存为明代原构,后殿正脊上黑釉行龙亦为明代原物,潜伏爪牙,蜿蜒欲动。</p> <p class="ql-block">中院大殿,高大宽敞,四壁绘图清秀生动;殿中新塑的炎帝坐像,形象逼真,为元代原构,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内柱四根,梁架简略,用材硕大,前檐斗拱六铺作重拱心造。檐柱内金柱为石制抹棱小八角方柱。整座建筑元代风格十分浓厚。殿内有城隍神彩塑。</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的后院,是城隍爷的宫殿。正殿塑有彩色城隍像,还有城隍奶奶以及城隍爷的附属塑像。</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为传统庙会日,主要祭祀城隍神,城隍神是古代传说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建成后,受苦受难的百姓为了求得城隍神的保佑,便在农历四月十五这一天虔诚地带上供品、香火去求城隍神的保佑,与此同时,人们还要搭台唱戏,好让城隍老爷高兴。人多了,商人自然就被吸引来了。于是众多客商届时也到城隍庙设摊叫卖,这样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古庙会。</p> <p class="ql-block"><b>玉皇观五凤楼</b></p><p class="ql-block">在长治市南宋村,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玉皇观,五凤楼是该观的山门古楼。作为玉皇观的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殿宇高耸、布局灵活、古朴雄浑。特别是楼身比例和谐,结构壮丽精巧,斗拱粗硕,出檐深邃,四角翼飞,寓意“五凤展翅”。相传,五凤楼是为了纪念玉皇大帝的五个女儿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玉皇观,道观面积不算大,作为山门的五凤楼却殿宇高昂,结构华丽精美,有着阁楼的华檐翠壁和斗拱飞檐,即使单独拎出来也不输那些天下名楼。</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乃玉皇观之山门。四根巨型石柱撑起,五重飞檐,歇山琉璃顶,面阔三间,进深三楹,通高20余米,楼内各层之间设廊柱及内柱各一周,四面勾栏围护,顶层平台之上,玉帝五位女儿的彩色塑像,吹箫弹琴,歌舞吟唱,栩栩如生。登斯楼也,山川美景,一览无余。如此规模、如此精美的同类建筑,全世界仅有三座。</p> <p class="ql-block">玉皇观五凤楼建于元朝,明朝万历、清朝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四次修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玉皇观五凤楼记录了建筑群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各时代建筑功能的变化发展,充分发挥着文化载体的作用,也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客观上起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玉皇观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五凤楼则修建于元代。从正面看,古楼有五层飞檐,进入山门后从侧面山墙处再看古楼,却会发现只有四层飞檐,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的“明五暗四”。</p> <p class="ql-block"><b>玉皇观内有五大奇观,“荆木大梁”、“桑木独梯”、“一根断梁”、“八卦藻井”、“七拱十三踩”,至今仍有未解之谜。</b></p><p class="ql-block"><b>民间曾有艺人赞曰:“荆木梁桑树梯世间瑰宝奇奇奇,八卦顶金钟罩巧夺天工妙妙妙”。</b></p> <p class="ql-block"><b>一奇,荆木大梁</b></p><p class="ql-block">荆,山野落叶灌木,当地百姓称其为荆秧、荆条,极杈杂乱,枝条丛生,很难长成主干。但五凤楼内二层的南北横梁,却是两根长7.39米的荆木所做,一根直径54厘米,一根直径50厘米,树龄均在400年以上。如此奇罕的荆木做梁,真可谓搜遍天下也难再得其三也。</p> <p class="ql-block"><b>二奇,桑木独梯</b></p><p class="ql-block">桑,本乃落叶乔灌,植株较矮,木质粗糙,多分杈,易开裂,很难成材。五凤楼内有一独木桑梯,系由一棵桑树主干雕凿而成。高7.13米,小头直径42厘米,大头直径76厘米,共当有15步台阶。按年轮推算,树龄约500年有余。如此巨大的桑树,实属罕见。长于何处,伐于何年,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内部右手边设有楼梯,通至二层,可登楼俯瞰整个玉皇观布局——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五凤楼后分别为献亭、月台、玉皇殿。五凤楼两侧则有钟鼓楼,玉皇殿左右则有配殿、厢房。</p> <p class="ql-block">献殿其实是一个四面没有墙壁的亭子,是酬神祭神摆放供品之处。古人将贡品放在这里,因四面通风,食品可以保存很久。走入亭子仰望,斗拱层层叠加,未使用一个铁钉,古人的精巧心思和超凡智慧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此四角方亭由四根粗大的雕龙石柱撑起,斗拱密布,飞檐高翘,八卦攒尖悬顶,上覆灰色筒瓦。尤其是东边横梁被特意截开,成为相互重叠吻合的断梁。</p> <p class="ql-block"><b>三奇,一根断梁</b></p><p class="ql-block">如此宏伟而浩大的建筑,偏偏用了一根断染,此究竟是从木石结构热胀冷缩考虑解决收缩缝问题的独特造作,还是另有原因,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藻井,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p><p class="ql-block">天花是遮蔽建筑内顶部的构件,而建筑内呈穹窿状天花的每一方格为一井,又饰以花纹、雕刻、彩画,故名藻井。“藻井”一词,最早见于汉赋。清代时的藻井较多以龙为顶心装饰,所以藻井又称为“龙井”。此外,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还记载有藻井的一些别名:“……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之覆海。”</p> <p class="ql-block"><b>四奇,八卦藻井</b></p><p class="ql-block">献亭内的八卦攒尖悬顶结构相当复杂,外观又看上去极尽精美。对于古人来说,藻井不仅是一种装饰物,“井”和水相关,而古代建筑大多为木料,藻井便同时有了避火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为玉皇观的核心建筑,整体建筑不大,却给人以气势磅礴、雄伟健壮的感觉,功臣就是檐下层层叠叠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b>五奇,七拱十三踩</b></p><p class="ql-block">玉皇殿为“十三踩斗拱”,是中国斗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等级规制最高的斗拱,是古建筑中极少见的最高规制,据考证超过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九踩,所以人们称其为“天下第一玉皇观”。</p> <p class="ql-block">灵宵宝殿,每年腊月二十五日,玉皇便借公务下凡查询人间善恶的出巡之机,不忘到凤凰村探视他的女儿们,一叙儿女情长,为迎接玉帝大驾之用,便修筑了这玉帝的第一人间行宫-玉皇殿。</p><p class="ql-block">玉皇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殿内布置极其简单,梁柱斗拱尽显古朴。</p> <p class="ql-block">寝宫。此处乃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休息之所。在正统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并非夫妻关系,王母亦称金母、西王母,乃先天阴气凝聚而成,原是掌管刑罚和灾疫的怪神,是所有女仙之首:而玉皇为群仙之首,众神之主。后来民间相传他们是夫妻,久而久之,便成定论,一殿供奉。</p> <p class="ql-block">斗姆宫,斗姆元君,道教崇拜的女神,是北斗众星的母亲。传说她三只眼,四个头,八只手,手中分别拿着太阳、月亮、宝铃、金印、弯弓、矛、戟等作战兵器或法器。其大儿子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总御万神:其二儿子紫薇大帝,管理天上诸星:其余七子生落地来,排为北勺之状,柄指一方。后回归星位,成为北斗七星。合称九曜星。</p> <p class="ql-block">玉皇观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b>法兴寺</b></p><p class="ql-block">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该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仍保留唐代特征,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为关公殿、伽蓝殿和碑廊。‌</p><p class="ql-block">法兴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而闻名。寺内现存的主要文物包括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木雕等六大类。其中,<b>被誉为“法兴寺三绝”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和宋塑十二圆觉像更是久负盛名。‌</b></p><p class="ql-block">此外,法兴寺还经历了搬迁复建工程。由于原址所在地因煤矿采空导致地基下陷,寺院于1984年开始搬迁至翠云山上,至1996年竣工。‌</p><p class="ql-block">如今,法兴寺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两厢为关公殿、伽蓝殿</p> <p class="ql-block"><b>法兴寺一绝</b></p><p class="ql-block">舍利塔始建於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通体砂石构建,造型别致,结构奇异。外形似是而非,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亦名面字塔、无梁殿、藏经楼、石殿,全国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堪称法兴寺第一绝。</p><p class="ql-block">唐石舍利塔外观独特,用砂石板构造,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b>法兴寺二绝</b></p><p class="ql-block">燃灯塔小巧玲珑,形制秀古,亦名长明灯。这种形制的燃灯塔在我国仅存三处,造型优美,雕工细腻。</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建。民国五年(1916年)信众在重修时,删改了外檐部分。1984年至1988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依据殿内遗制与《营造法式》并结合当地同期同类构建推想复原,重制了外檐部分。</p><p class="ql-block">圆觉殿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明间通檐用三柱,金柱略高,其上斗棋六铺作偷心造,上置四椽袱对接乳楸,南北贯通。殿内梁架都用彻上明造。外檐柱头斗棋七铺作,外挑双抄双下昂,第一、第三挑偷心,批竹昂,内挑四抄偷心造。整座建筑结构疏朗,用材规整,出檐舒展,造型简约大气,为本地区同类形制木构遗存中体量最大的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b>法兴寺三绝</b></p><p class="ql-block">圓覺殿宋代彩塑。整组作品由“塑匠人:冯宗本;画匠人:陈道荣,吕荣”制作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造像布局为:中央佛台正面主像释迦牟尼佛,两侧由内向外依次分列二弟子(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二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善神(俗称“哼哈二将”)像。背面为观自在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像。周围环列十二圆觉菩萨像。整组造像上承唐塑余绪,丰润饱满雍容典雅。下传宋塑神韵,内敛含蓄,气韵生动。尤其是菩萨群像,妙相庄严的仪容下不仅闪耀着佛性的光辉,更洋溢着慈悲亲切的母性情怀。</p><p class="ql-block">宋塑十二圆觉像始塑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虽为宋塑,却保持了大唐风韵,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p> <p class="ql-block">倒坐观自在菩萨及其胁侍菩萨像</p><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像,又名水月观音像,是唐代画家周访受玄奘法师《心经》中观音名称新译“观自在菩萨”的启悟,并结合佛家的“水”“月”之境,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与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形象。但能幸存于世的北宋寺观倒坐观自在菩萨像却屈指可数。主像两侧是同为女相的胁侍菩萨像,这与元明以后,左善才、右龙女异性搭配的胁侍组合迥然不同,具有鲜明的宋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菩萨殿,又称毗卢殿</p><p class="ql-block">毗卢殿为明式悬山顶木构建筑殿背琉璃构件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遗制,胎质细腻,釉色鲜丽。浮雕龙纹造型饱满,动感强烈,极富张力;各色人物,形象生动,洗炼传神,为现存明代琉璃制品的上佳之作。前檐额枋、雀替木雕,为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遗存,工整细致,颇具装饰性。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中尊法身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卢舍那佛、右尊应身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天王、供养菩萨等胁侍像分例左右两侧。</p> <p class="ql-block"><b>骷髅庙</b></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该庙始建于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髅庙碑记。</p> <p class="ql-block">中国唯一的骷髅庙,公元前260年,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惨烈的长平之战发生地,秦赵双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总共100余万人的伤亡。40万被坑杀的赵国冤魂,在今天长治骷髅庙一带四处飘零,直到在此挂职锻炼的唐朝皇家接班人玄宗李隆基时,才下令收集将士遗骸,建庙祭奠,并把他们的领导赵括及其夫人的塑像立于庙中,以期稍稍安抚40万冤魂,直到今天,谷口村中超过90%的人都姓沈(音同神),寓意神能压鬼!</p> <p class="ql-block">相传长平大战时,白起于此坑杀40万赵将卒,故名为杀谷。又因40万赵将卒皆被冤死,每天夜半常闻鬼哭悲泣之声,所以此地又称哭头。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一年(723)巡幸泽、潞两郡,路过高平时,看到白骨遍野,触目伤心,于是命令当地官员修盖庙宇以祭祀战争的亡灵,并把杀谷更名为省冤谷,把村南之山改名为头颅山。庙建成后,“择其枯骨中巨者”立像封为骷髅王,庙亦名“骷髅王庙”。此庙为我国唯一的一座祭祀战争的庙。宋、元、明、清各代对骷髅王庙屡有修葺。明代时将塑像改塑为赵括夫妇,故又称赵王庙。</p> <p class="ql-block">骷髅庙距今已有1200多年存在。该庙坐北面南,进深一院,现存建筑有正殿三间、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山门等。</p> <p class="ql-block">在东西耳房、厢房,布置有长平之战的相关介绍和图片。</p> <p class="ql-block">短短四天,所遇所见让我们惊喜连连,那些久远的古寺古庙藏着那么多历朝历代的文物宝藏,玉皇观的“五奇”,法兴寺的“三绝”惊艳无比,旅途仍在继续,明天我们将去往长子县,去看看紫云山中的三嵕庙、崇庆寺……,看看那里又藏着什么宝贝。</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