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随笔【2】9月6日 星期五 天气:晴

虞慎勇

“艺高人胆大”,这是我听完历史课的第一反应。 根据跟岗学校安排,今天上午是听一节历史公开课,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执教的李晶晶老师是省教坛新星。录播室的控制系统出了一点问题,观摩室里听不到声音,我便悄悄进了教室,在后排找了个座位。——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直到这节课下课,观摩室的声音故障都没有处理好。<div><br></div> 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可惜我不是历史老师,所以只整理了最令我所触动的几个点:<br> 首先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强大的教材处理能力。从教学设计来看,她完全重构了教学内容。她将本节课内容分成三个部分:“人”的湮灭、“人”的发现和“人”的力量,以寻找失落的“人”为主线,生动再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始末及其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我看了下教材,这个设计明显超越了其中的文本内容。我想,既然老师敢如此处理,一定缘于她对教材及史实的深度理解。<br><br> 其次,展示了老师深厚的学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上所述的大胆处理教材,这肯定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学科知识基础之上的;二是课堂上大量引用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三是对各种资料的深度解读,这一点尤为突出。如果说,引用资料是可以借鉴的话,解读资料考验的则是真功夫。毕竟这些资料不仅有文学类,还有艺术类。最令我佩服的是对雕塑《大卫》的解读。李老师把这《大卫》图片分割成四个部分,分别从人物面部表情中解读出意志,从手背暴出的青筋解读出力量,从手持物件解读出智慧,从健硕的肌肉解读出美感,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文艺作品所表现出的深层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跟着一起安静地阅读、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把史论结合的方法贯彻始终。此等驾驭材料的能力,非广泛而持久的阅读所不能达到的,再次提示我们广大同行,阅读是教师终极的修炼。<br><br> 再次,展示了二中历史备课的优良传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这堂课的标题《寻找失落的人——文艺复兴》,凭印象,历史教材上的标题应该不是这个,上课时,我有意瞟了一下学生的课本,果然不是。评课时,通过二中历史组两位同仁的介绍明白了。提炼主题,是他们历史组的一个传统,这说明什么?备课很深入!提炼是典型的把教材读薄。唯有反复研读教材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寻找失落的人”,一下子就扣住了这节课的核心——人文主义思想。一个教研组,能把一项工作做成传统,绝对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历史组两位老师的评课从侧面验证了这一点,他们的评课都展示出了很高的理论水平。<br> 作为对这节课仰慕的实际行动,我向李老师要了课件,并第一时间分享给本校同仁。见贤思齐,希望我们的老师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br> 屈指一数,跟岗才四天,突然感觉很漫长。学校的各个工作群每天都是大量的信息,开学工作检查、庆祝教师节很快接踵而来,同事们都忙得不可开交。虽说来前请了假,也安排好了各项工作,但觉得还是要回去分担一点。午餐时候便买好了票,晚上可到家。

教材

解读

这节

老师

历史组

李老师

资料

展示

失落

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