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着迷

梅一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学的第一周,收获范文一篇。谢谢语文老师耐心指导。许老师说娃很有灵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黑的颜色,细腻的纹理,尤其是那浓郁的墨香。徽墨蕴含的那一份悠远醇厚的气质让我着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机缘巧合,我来到了一家墨厂。出于对徽墨的好奇,我打算领略一番文人墨客的挚爱。步入墨厂,墨香把我淹没,初闻苦涩,再嗅馨香。与工业制墨的腥臭不同,徽墨香是从丁香和松脂中脱胎的。把墨在清水中磨研,墨色刚晕开,这时的墨香是苦涩的。但很快,墨汁浓稠,这时的墨香浓郁起来了。墨香从苦涩转为韵味悠长,像酒,像云,在室内氤氲。若在墨香中待久了,真能感受到墨香沁脾,心醉神迷。这让我联想到“妙语空传醉墨香”的诗句,并被深深地吸引了。 我着迷于徽墨,原来是着迷于这怡人的墨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一旁的墨匠正熬制着软墨,少顷,再放在木桩上,又拿起一柄小木槌反复地捶打这糊状的软墨。工作人员解释,极品的好墨要经历“十万杵”才行呢。十万杵!小小的一块墨,居然要经历万般锤炼,真是“人磨墨,墨磨人”啊。我一时看呆了,专注地看着每一个动作:和胶、捶打、晾墨……我感慨于墨匠们的执着。有一个词专门形容这种执着——工匠精神,徽墨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产物。我着迷于墨香,还是着迷于这坚守的工匠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我接着走到徽墨的历史展厅。徽墨始于唐代,盛于明,也是当地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回头看墨匠手下,胶和墨在火中翻腾,我仿佛看到唐宋八大家挥毫,滁州西涧落笔,看到送别宴上宣纸墨痕未干。这徽墨,李白醉后用过,东坡闲居用过,滕王阁上用过,牡丹亭里用过……徽墨的墨香自千年前就飘荡在这个地方的上空,直到如今依旧如此,无数次的微风没有吹散它,悠长的历史没有侵蚀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还在文字介绍中看到了“一两黄金一两墨”的古话,原来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一代代的工匠把自己的热爱制成墨,是氤氲了五分之一的历史:不但古代的书画家钟爱它,连皇族世家都视之为稀世珍宝。在千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制墨业的瑰宝,在海外的世博会中也受到美誉。我着迷于墨匠的精神,也是着迷于徽墨历史的悠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就在出口处,许多来访者或被工匠精神感染,或被悠长历史震撼,深深着迷于徽墨,他们相继迈入木门。屋内的人专注于手下的动作,哪怕他们平时必须忙碌地工作,生活——或许用“活着”一词更为准确——但起码在墨香沁脾的那一瞬,他们在“生活”。就在这一瞬,他们在创造,不以之为业,不借此牟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这些人的生活将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超越了物质化和世俗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和文化就是为了这种生活形态存在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徽墨香是工匠精神,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我着迷于墨香,更着迷于它蕴含着的那些精神遗产,于是我挥动木槌,珍贵的清香从此在我心中永不消散。(1110,含标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黑的颜色,细腻的纹理,尤其是那浓郁的墨香。徽墨蕴含的那一份悠远醇厚的气质让我着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机缘巧合,我来到了一家墨厂。出于对徽墨的好奇,我打算领略一番文人墨客的挚爱。步入墨厂,墨香把我淹没,初闻苦涩,再嗅馨香。与工业制墨的腥臭不同,徽墨香是从丁香和松脂中脱胎的。把墨在清水中磨研,墨色刚晕开,这时的墨香是苦涩的。但很快,墨汁浓稠,这时的墨香浓郁起来了。墨香从苦涩转为韵味悠长,像酒,像云,在室内氤氲。若在墨香中待久了,真能感受到墨香沁脾,心醉神迷。这让我联想到“妙语空传醉墨香”的诗句,并被深深地吸引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我着迷于徽墨,原来是着迷于这怡人的墨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一旁的墨匠正熬制着软墨,少顷,再放在木桩上,又拿起一柄小木槌反复地捶打这糊状的软墨。工作人员解释,极品的好墨要经历“十万杵”才行呢。十万杵!小小的一块墨,居然要经历万般锤炼,真是“人磨墨,墨磨人”啊。我一时看呆了,专注地看着每一个动作:和胶、捶打、晾墨……我感慨于墨匠们的执着。有一个词专门形容这种执着——工匠精神,徽墨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产物。我着迷于墨香,还是着迷于这坚守的工匠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我接着走到徽墨的历史展厅。徽墨始于唐代,盛于明,也是当地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回头看墨匠手下,胶和墨在火中翻腾,我仿佛看到唐宋八大家挥毫,滁州西涧落笔,看到送别宴上宣纸墨痕未干。这徽墨,李白醉后用过,东坡闲居用过,滕王阁上用过,牡丹亭里用过……徽墨的墨香自千年前就飘荡在这个地方的上空,直到如今依旧如此,无数次的微风没有吹散它,悠长的历史没有侵蚀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还在文字介绍中看到了“一两黄金一两墨”的古话,原来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一代代的工匠把自己的热爱制成墨,是氤氲了五分之一的历史:不但古代的书画家钟爱它,连皇族世家都视之为稀世珍宝。在千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制墨业的瑰宝,在海外的世博会中也受到美誉。我着迷于墨匠的精神,也是着迷于徽墨历史的悠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就在出口处,许多来访者或被工匠精神感染,或被悠长历史震撼,深深着迷于徽墨,他们相继迈入木门。屋内的人专注于手下的动作,哪怕他们平时必须忙碌地工作,生活——或许用“活着”一词更为准确——但起码在墨香沁脾的那一瞬,他们在“生活”。就在这一瞬,他们在创造,不以之为业,不借此牟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这些人的生活将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超越了物质化和世俗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和文化就是为了这种生活形态存在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徽墨香是工匠精神,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我着迷于墨香,更着迷于它蕴含着的那些精神遗产,于是我挥动木槌,珍贵的清香从此在我心中永不消散。(1110,含标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