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女”的逆袭人生

南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出生在新疆石河子148团三营一连,都四五岁了,不会说话,口齿不清,结结巴巴。遇到下地干活回来的阿姨,就想问问怎么不见自己妈妈回来,往往会扯着阿姨的衣角不放:“嗯嗯嗯…妈妈…不回来…”手指着远方,着急的,却不会用语言表达。于是,舅舅断定,我长大后肯定是一个哑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说话结巴,叽叽歪歪别人听不清我在说什么,时常遭到小朋友们的嘲笑,感觉好没有面子,自尊心受到强烈伤害。好在父母都是语文老师,就让我放学后大声朗读一些名家散文,或者背诵课文,语速必须缓慢,平稳,一字一句,让我的舌头平展开来。上小学时,平日里说话不磕巴,可是,一旦生气或着急的时候,依旧结巴,断断续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改掉这个破毛病,空闲时,我就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先把它们摘抄在本上,然后一遍一遍读。渐渐的,我爱上了文字游戏。加上口吃,不愿与人多交流,就开始写日记,宣泄自己的情绪。后来,慢慢的,养成了纪录美好事物,描写秀丽景色,抒发内心情感的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8月,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我回到了老家—山西运城,在解州高中上学。经过数年的苦练,反复的纠正,那时,基本上不结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内地和新疆教育质量相差很大。我在石河子农八师148团三中上初中时,学习成绩优异,班里拔尖,在全校都是数一数二的,全团排名也在前面。然而,回到运城后,高一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全班倒数第三。巨大的落差让我无法接受,一度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后来,在父亲的劝导下,才慢慢走出低谷,开启拼命学习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晚上读书写作业到12.00多,甚至一两点钟。教室里10.00熄灯后,就点着煤油灯爬到宿舍通铺上写。当时,学习条件十分艰苦,一个班级一个女生宿舍,四五十个人一个宿舍,住在围了三面的大通炕,也叫大通铺。我挨着你,你挤着我,睡觉时被子都要掺合着,如果平躺,挤得很,只能侧卧而眠,一个紧挨一个,时常因为旁边有同学越线,压着对方了而吵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清楚地记得,学校一个星期放一次假,住校的学生每次开学来都要用蛇皮袋背着满满一袋玉米馒头,够一个星期吃的。当然,也有家庭条件好的,带的是白面馒头。家里比较富裕的,直接在学校食堂买着吃。食堂的菜永远都是清水白菜煮豆腐,偶尔会有荤腥,上面飘着几片肉。冬天是土豆、萝卜、白菜烩菜,就是这样,很多学生也吃不起菜。于是,从自己家里带咸菜、辣椒酱、面酱、酸豆角、干萝卜条等各种腌制食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冬天,天气寒冷,气温低,宿舍里没有暖气,挤着睡觉不冷,暖和。夏天就遭罪了,热的要命,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这都不要紧,主要是蚊子多,咬的同学们睡不着觉,熄了灯,只听见挠痒痒的声音。最让人头疼的是,老鼠在炕上到处乱窜。记得上高一的时候,我的左脚指头被老鼠咬破后,发炎了,疼的厉害,无法走路。放星期时,是母亲推着自行车,一直把我从学校推回盐化九厂子弟学校(母亲当时上班的地方),整整十里路,都是走回来的。母亲累的满头大汗,中间还要走一个长达两里地上坡,非常不容易,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因为母亲无论是个头还是体重都没有我高,推着我上坡,很艰难。看到汗水顺着母亲的脸颊流到耳根、后脖颈上,我很心疼,让母亲放我下来,自己扶在自行车后面跛着走,可母亲死活不肯。就这样,缓慢爬上大坡,母亲不仅汗流浃背,还大口喘着粗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着馒头上学,春秋两季还好,温度适中,不冷不热,不会发酸。可到了夏天,星期天傍晚才带来的馒头,星期三就开始发馊,再后来就是长黑毛,发霉,即便如此,我也不能浪费,必须坚持吃完。好在学校食堂的大师傅们可以帮助学生把馒头放到笼屉里馏一下,这样可以消毒杀菌。要不然,就把粗粮馒头泡在玉米糊糊里吃,软和许多,就着咸菜吃。我很好奇,当年像我一样的学生很多,吃着发霉变质的馒头,也没有拉肚子。如果放到现在,是极不卫生的食物,吃了肯定会拉肚子。看来,年轻时,很皮实,身体好,才能扛过那艰苦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冬天,从家里带来的馒头被冻的硬邦邦的,像石头,用劲都无法掰开,只能用刀切成快,泡在汤里吃。这样的学生生活维持了一年。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暑假,母亲把父亲从新疆调到解州高中当老师,我也就随着父亲,和弟弟妹妹一起,住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一个独立的小房间。日子有所好转,生活环境改善了许多,随后跟着父亲在教师食堂打饭,终于可以吃到白面馒头了,很高兴。或者,父亲在办公室做饭,熬汤,蒸馒头。不过,四个人,还是不够吃,教师食堂只允许打一个人的饭,依然是拿蛇皮袋装玉谷馒头,一个星期三袋,不过,可以每顿吃上热乎馒头了,很知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得好了,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率低,我的成绩依然在班里倒数。心里很着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熬夜,看似学习时间长了,但是清晨起来上课,总是打瞌睡。上午一般都是数学、英语、语文等主科,我一句也没有听见,尽在梦周公了,成绩没有提高,反而退步了。成了班里的差等生,已经没有退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直到了高三,换了同桌,他才教给我一个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我试了试,很管用。每天晚上必须在11.30之前睡觉,躺在床上,把一天学过的知识全部在脑子里过一遍,发现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第二天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发现没有记住的历史政治等知识点,早上起来赶快翻书看看,争取在早读老师来之前,记住。中午至少休息20分钟,半个小时最好。坚决不熬夜,不做无用功,保持第二天有充沛精力学习。渐渐地数学能听懂了,英语也跟上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背诵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不能小声默念,必须大声朗读,一字一句,反复诵读。冬天下课后,天就黑了,我一手拿着馒头加菜,一手拿着课本,就到学校对面的粮库路灯下去念书。当然要提前给看门叔叔打个招呼。粮库地方宽敞,晚上少有人来,每一排房子前都有一个一百瓦的大灯泡,站在路灯下放声读书,没有人听见,不打扰别人,很清净。寒冬时节,天气冷,气温低,我就戴上棉脖套,围上围巾,站在灯下学习。为了防止把脚冻坏,穿上厚棉鞋不说,还不停的来回走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下了晚自习,10.00教室熄灯后,为了不影响弟弟妹妹和父亲睡觉,我就站在学校锅炉房供热水的地方,有一个大灯泡,很亮,小声念书,复习功课。那时,一心想把成绩赶上去,压根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冷。仿佛整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那就是不当农民,要当干部。因为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虽然都是老师,但收入微薄,不足以维持八口之家的消费。特别是每年到了春季和秋季开学时,兄弟姐妹六人都要上学,家里压根拿不出那么多学费。为了借钱,我亲眼看到父母受尽了委屈,低三下四的样子,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我暗暗发誓,这辈子必须考上大学,做一名国家干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奋斗,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从班里倒数第一名,慢慢开始进步。每一次模拟考试,都会往前挪动七八名,我学习的劲头更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期间,每考一次试,父亲为了鼓励我,都会带我到解州东门口的羊肉泡馍店美美吃一顿,解解馋。或者,给我买两根麻花,两个烧饼,我稀罕的不得了。因为在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麻花和烧饼是奢侈物,一般家庭根本买不起。也只有我在模拟考试成绩进步时,才可以得到如此殊荣,弟弟妹妹是没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底,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我竟然成了全班第10名(全班89个人),简直不敢想象。八十年代的高考,通过率极低,只有百分之十的录取率。我高兴坏了,以为自己可以一举夺魁。然而,现实残酷,1986年高考以三分之差落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哭了,哭的撕心裂肺,没有用,复读成了唯一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家里经济负担重,压力大,二姐已经在四川南充上西南石油学院,两个大学生供不起,并不想让我复读。加之,当时许多女生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早早就订婚了。这是那个年代的封建习俗,女孩18岁之前都要找对象,否则,过了20岁就不好找婆家了。姥姥给我相中了一门亲事,是他们村村长的儿子,可我不情愿,一心想考大学。在父亲和大哥的帮助下,说服了母亲,我才有机会复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努力,拼命学习,只有一个目的,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分配一个好工作,确保自己将来衣食无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日夜苦读,勤奋学习,认真突破难点,抓住重点。1987年我终于考上运城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也就是现如今的运城学院。师范类院校国家补贴生活费,不用掏饭钱,平时只需要10元的零花钱,非常合我母亲的意愿。就这样,三年专科毕业后,我当了一名政治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分数线下来,知道自己考上了大学,我十分惊喜。兴奋得几晚上都没有合眼,消息传到舅舅耳朵,他不敢置信:小时候的“哑巴女”也能当老师?靠嘴巴吃饭。逢人便炫耀,外甥女考上大学了,毕业后要当老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实打脸。通过不懈奋斗,我一个五六岁都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的人,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人生航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我已经退休,回想长达33年的教学时光,感觉像做梦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成为过往云烟。从中我认识到,有生理缺陷,甚至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老天爷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只要自己不放弃,不半途而废,朝着梦想一直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抵达理想的彼岸,可以梦想成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