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取材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每当国歌奏响时,国人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是谁知道义勇军在哪里产生?谁又能讲出义勇军的故事?当我们得知辽宁就是国歌素材地后,又进一步了解到清原县就是辽宁第一支抗日武装诞生地,更是《义勇军进行曲》的素材地。为了追根溯源,我们九组的四名会员自发地组成探访小组,决心要在今年的“九一八”纪念日到来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同时也想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于是开启了我们清原县的探访之旅。</p> <p class="ql-block"> 探访小组邀请了六组会员、早年清原县插队老知青张雷老师一同前往,借用他的人脉资源为顺利探访铺路。清原藉女作家张艳娟老师在高速路口接应我们,并引领来到了南口前镇南三家村。在村委会,村党支部单书记和妇女主任接待了我们,把我们请进了村史馆,向我们介绍了南三家村的历史,着重讲述了与我们探访主题相关的孙氏三杰兄弟英勇抗日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南三家村是孙氏三杰兄弟的祖藉。北山后沟有一片墓园及忠烈碑,这里长眠着孙氏三杰,村民们以此为村里的红色印迹,也为此自豪和光荣。</p> <p class="ql-block"> 村史馆中孙铭武烈士的遗像非常引人关注,单书记详细作了讲解:孙铭武1889年生于清原县中寨子村,早年进军校学习,后加入东北军,曾任河北省北部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后因困惑于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于1925年辞官回乡,在沈阳开了家旅馆维生。九一八事变时,孙铭武与好友张显铭在沈阳都目睹了日军的的侵略暴行,深感亡国之痛,相约回藉联络同乡旧僚,准备揭竿而起共同抗日。回到家孙铭武与其兄孙铭久、孙铭宸(孙耀祖)商量,决计组织武装抗日,将祖上留下的150亩田地和15间房子典押出去,以所得资金购买枪支子弹,成立抗日武装——“血盟救国军”。</p><p class="ql-block"> “血盟救国军”是当年辽宁地区最早的一支抗日武装,它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辽东地区人民的斗志,并使抗日武装迅速扩大,是辽东地区叱咤风云抗日队伍,极大威慑了当地的日伪政权。敌人视孙铭武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进行清剿和暗害。在形势险恶战场上,孙铭武指挥血盟救国军沉着应战,战术多变,数次击退敌伪军清剿。后因陷入敌人设置的圈套被捕,于1932年1月19日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孙铭武烈士的雕像,是由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清原藉人王文琦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 孙铭武主持创作的《血盟救国军军歌》,在辽东人民间广为传唱,后传到辽宁各地,直至关内。这首军歌为后来《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提供了原创素材。</p> <p class="ql-block"> 从村史馆出来,单书记引领我们来到后沟,去瞻仰祭奠孙氏三杰墓。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孙铭武排在第一位。</p> <p class="ql-block"> 大家肃立在烈士墓前,由单书记主持,向烈士三鞠躬以表崇敬之意。</p> <p class="ql-block"> 单书记介绍了孙氏三杰兄弟墓碑排列情况。前面中间位置是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孙铭武、孙耀祖二烈士所立的纪念碑,“永垂不朽”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右侧是孙耀祖(孙铭宸)墓,中间为孙铭武墓,左侧为孙铭久墓。孙铭久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在老乡家养伤,后因伤势恶化于1932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这是孙铭武烈士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 孙铭武烈士的碑文背面镌刻着他的遗言:“民族不可辱,国土必收复,毁家杀身何所惧,愿做抗日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拍摄到的孙铭武烈士的简介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孙耀祖(孙铭宸)烈士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 孙耀祖烈士的墓碑背面镌刻着他的遗言:“教育救国志未酬,投笔从戍战倭奴。祖国危难民奋起,决心不当亡国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拍摄到的孙耀祖事迹简介资料。</p> <p class="ql-block"> 张雷老师为从清原唱响的军歌能成为国歌的母本所震憾,为自己第二故乡的英雄而自豪,特意召集清原老乡在南三家村委会门前合影,以表对清原这片热土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中寨子村是孙氏三杰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原孙家大院就在这个村里。我们慕名而来,想寻找孙家大院的遗址,了解更多的情况。然而因时间久远,孙家大院几经易其主,老宅早已荡然无存了。</p> <p class="ql-block"> 孙家大院原址现已成了村民的种植香菇的大棚。</p> <p class="ql-block"> 孙家大院遗存的一眼井已非原物,早年的深井被填埋后改成了压水井,现存的压水井也已废弃了。</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铭武与好友张显铭约好,各自回到自己的老家,筹划组建“血盟救国军”。为了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他们商议决定,要为血盟救国军创作一首军歌。在孙家大院,孙铭武责承孙耀祖将之前拟定好的口号、标语改编成歌词,然后由张显铭为歌词谱曲。《血盟救国军军歌》很快便在中寨子村孙家大院的油灯下创作出来。这支军歌对全民族的抗日,对中华民族国家史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血盟救国军军歌》歌词: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战斗!</p> <p class="ql-block"> 为了拍摄到更详实的资料,第二天早上我们又驱车前往大苏河乡小苏河村,这里曾是当年血盟救国军成立举行誓师大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虽然小苏河村委会旁有路标指示,但空跑了两个村子还是没找到,于是请了一位女向导为我们带路。</p> <p class="ql-block">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刘家小院,这个小院就是当年血盟救国军成立举行誓师大会的城隍庙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1931年10月19日,孙铭武和张显铭等发起人带领召集的400多人,在清原县小苏河村城隍庙聚集,召开“血盟救国军成立誓师大会”,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孙铭武被推举为救国军总司令。他登台大声疾呼:“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杀贼,民族兴亡在此一举!”他用刀划破食指,在庭柱上写下“血盟救国军”,几个血字,表示歃血为盟,在场的群众情绪激昂,振臂高呼抗日口号,大会上唱起了《血盟救国军军歌》,这首军歌首次公开辽东。</p><p class="ql-block"> 从1931年10月19日成立到1932年1月19日孙铭武牺牲,血盟救国军队伍在总司令孙铭武的率领下发展到了一千人。孙铭武牺牲后,时局愈发险恶,孙耀祖去北平(今天的北京)宣传演讲,并现场激昂唱起《血盟救国军军歌》,引起在场的仁人志士共鸣,在回东北押送武器途中壮烈牺牲。孙铭久战斗中身负重伤,伤口恶化也去世。孙氏三杰的牺牲,重创了血盟救国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面前,血盟救国军忍痛分散加入各地义勇军队伍,继续以血肉之躯投身抗日救国之血战。</p> <p class="ql-block"> 很遗憾当年举行“血盟救国军誓师大会”的旧址——城隍庙遗址(刘家小院)早已残败,只留下几段残基,被青纱帐(苞米棵)围得严严实实无法进入。我们只能在院中伫立的喷绘布幔中了解当年群情激昂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没有了当年的痕迹,但历史却客观存在。大家在遗址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向导带领我们来到了一个山坳处。高高飘扬的国旗旁矗立一块石碑,显得肃穆庄严。</p> <p class="ql-block"> 基座的石碑上镌刻着醒目的几个大字——新中国国歌素材地。</p> <p class="ql-block"> 石碑的背面镌刻着《血盟救国军军歌》的词曲作者和完整版面的歌词简谱。</p> <p class="ql-block"> 随行的人按照简谱试唱,大家都感受到《血盟救国军军歌》铿锵的旋律。这首“军歌”与国歌主题相同,歌词形式结构相同,特别是关键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更是惊人的一致,以致于初见这首军歌时我们其中的一位朋友激动得落泪。大家真实感受到《血盟救国军军歌》与《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具有明显的承继特征,《血盟救国军军歌》就是《国歌》的素材母本,从而也印证了清原县就是新中国《国歌》的素材地。</p> <p class="ql-block"> 大家在石碑旁与女向导合影,记录下这次有意义的探访活动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近日看到这样一段话令人深受鼓舞:不管什么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怀着一腔爱国热情,默默地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感召,这种看似自发的行动,其内心潜藏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热血情怀!</p> <p class="ql-block">拍摄:张雷、刘凤、王亚男、</p><p class="ql-block"> 李屹峰、金灵江</p><p class="ql-block">撰文:金灵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