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迈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深谷幽兰(谢绝送花)

<p class="ql-block">文字:张贤平原著</p><p class="ql-block">制作:深谷幽兰</p> <p class="ql-block">筒介: 张贤平,浙江台州人,原江苏省淮安中学副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江苏省德育特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楹联家协会、横塘春风诗社会员。致力“无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潜心校园特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在苏、浙、赣、湘、鲁、皖参与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其创见和实绩深受赞誉。</p> <p class="ql-block">  <b>让孩子迈好人生的关键一步</b></p><p class="ql-block"> —张贤平</p><p class="ql-block">引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循表夜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情况变了,法也应变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地点变了,法也应变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对象变了,法也应变结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p><p class="ql-block"><b>从小学到初中,孩子出现了哪些变化 (一)学习情况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1、学科门类增加,要求增高</p><p class="ql-block">2、教材内容增多,作业量增大</p><p class="ql-block">3、<b>教学由较多的示范重复到较多的启发诱导</b></p><p class="ql-block">4、<b>学习由较多的模仿记忆到更多的思考理解</b></p><p class="ql-block">5、<b>教学管理由教师管理渐渐向自我管理、制度管理过渡</b></p><p class="ql-block">(<b>二)生理状况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1、男生身高迅速增长,呈豆芽形体型,女生身高发育减缓,体重胸围迅速发育。</p><p class="ql-block">2、男女生呼吸消化和泌尿、内分泌系统迅速发育。 </p><p class="ql-block"> 3、男女生心脏发育暂时处缓慢时期。 4、男女生神经系统机能迅速发展。 5、性器官和副性特征迅速发育。 </p><p class="ql-block"> 6、骨骼组织与肌肉纤维以增长为主。<b>(三)心理特点:</b></p><p class="ql-block">1、半儿童,半成人,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发育。</p><p class="ql-block">2、活泼好动,好奇心盛。</p><p class="ql-block">3、情感外露,情绪易变,待人热情,渴望师长关心爱护,双向反应。</p><p class="ql-block">4、自尊心、荣誉感、表现欲望迅速增强。</p><p class="ql-block">5、独立意向成人感迅速增强。</p><p class="ql-block">6、性意识由神秘好奇向想念爱慕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b>四)思想特点</b></p><p class="ql-block"><b>1</b>、单纯幼稚,易受成人或周围环境影响。</p><p class="ql-block">2、交往能力与兴趣爱好迅速增强,喜欢与同龄交友。</p><p class="ql-block">3、在新环境中渴求上进。</p><p class="ql-block">4、社会性意识逐步增强,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但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p><p class="ql-block"><b>初一阶段,家庭教育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b></p><p class="ql-block">(一)<b>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b></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p><p class="ql-block"><b>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人的影响深远,作用之大。教育家魏书生这样说过:“教育工作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b>学习习惯直接决定学习成绩</b>。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学生中间,有些学生很聪明,很有天赋,可是成绩却不是最好的,而有些学生看上去不特别聪明,也不显露什么天赋,可是成绩却很突出,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勿用置疑,可以断言,前者行为懒散, 做事无条理、无计划、习惯不良,而<b>后者则表现出:</b></p><p class="ql-block"><b>勤学好问,严于律 己,珍惜时间,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b>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体验成功。</p> <p class="ql-block"><b>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b> 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诸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学前预习的习惯,思学反馈的习惯,及时改错的习惯,勤于读书积累的习惯,等等。</p><p class="ql-block">1、<b>阅读自学习惯:</b>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习中的大量问题靠自巳去解决。</p><p class="ql-block">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b>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 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b> 2、<b>总结归纳的习惯 </b></p><p class="ql-block"><b>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b>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b>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 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b></p><p class="ql-block">3、<b>观察思考的习惯 </b>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 窗”。 “观察”这两个 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b>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 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b></p><p class="ql-block"> 4、<b>切磋琢磨的习惯 </b>《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 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b>每一 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b> 5、<b>练后反思的习惯 练习,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b>。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b>从五个层次反思:</b></p><p class="ql-block">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 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 养求异思维</p><p class="ql-block">;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 思维发散。当然,</p><p class="ql-block">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 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 不断完善自己。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 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课前预习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等等。</p><p class="ql-block">1、要从细处抓:合抱之木,生于毫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勿须刻意去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做,而是在平时里,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p><p class="ql-block">2、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学期,时间愈长,习惯就会愈牢固,只有坚持,才能凑效。</p><p class="ql-block">3、要强化训练: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习惯是培养训练的结果 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是培养和训练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习惯的形成有三种训练方式。</b></p><p class="ql-block">1、<b>服从训练。</b>这是带强制性的训练,训练的目标多是社会的规范和良好的道德行为。</p><p class="ql-block"> 2、<b>强化训练</b>。这是对受训者自发地出现的一些良好行为采用各种方式加以巩固和加强,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3、<b>认识训练。</b>这是一种以自觉性为基础的训练。 两则口诀 我当年当班主任的时候,曾经编过两则口诀,并依口诀严格要求学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这<b>两则口诀是学习四“不”</b></p><p class="ql-block"><b>1.不预习不上课</b></p><p class="ql-block"><b>2.不复习不作业</b></p><p class="ql-block"><b>3不思考不发问</b></p><p class="ql-block"><b>4不动笔墨不读书</b> </p><p class="ql-block"> <b>时间安排要科学,</b></p><p class="ql-block">晨莫贪睡要起早, 冷水洗脸醒头脑;</p><p class="ql-block">做做体操跑一跑,再读两语效果好。</p><p class="ql-block">上课听讲要专心, 耳听脑想笔记勤;</p><p class="ql-block">作业之前先复习, 审清题意再动笔。</p><p class="ql-block">课间作业太愚蠢, 昏头胀脑没精神;</p><p class="ql-block">活动筋骨做两操, 砍柴欲快须磨刀。</p><p class="ql-block">课外活动不能忘, 活跃身心体强壮;</p><p class="ql-block">陶冶情操长见识, 全面发展要坚持。</p><p class="ql-block">饭后休息散散步, 切磋交流互帮助;</p><p class="ql-block">消除隔阂互交心, 同学携手共前进。</p><p class="ql-block">晚间环境较安静, 温习功课演算勤;</p><p class="ql-block">打好基础抓重点, 切莫好高和骛远。</p><p class="ql-block">十点以前应睡觉, 睡前热水洗洗脚;</p><p class="ql-block">八个小时须睡够, 精力充沛好战斗。</p><p class="ql-block">时间安排要科学, 有劳有逸两结合;</p><p class="ql-block">讲究方法巧用功, 扎扎实实攀高峰。——刊《中国青年报》</p> <p class="ql-block">(二)<b>细分析、冷处理、软着陆——正确处理孩子的异性交往问题</b></p><p class="ql-block">1、<b>慎扣“早恋“的帽子</b></p><p class="ql-block">有一首小诗《一道作文题》写得好: 放学了,他和她走在一起 走在一起便成了一道作文题 同学先做 老师后做家长最后做 世上 多了三篇文章 人间少了一分美丽像这样放学后男女同学走在一起,说说笑笑,或者打打闹闹,应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要知道,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孩子们在初中,甚至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对异性接近、向往和眷恋,这是必然的;不这样倒是反常的,说明人的发育出了毛病了。<b>而异性交往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很多时候他们在一起并不是为了谈恋爱,即使是一对一的男女约会,也不能与恋爱划等号。</b></p><p class="ql-block">大人不能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认为“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一起,就一定有什么勾当!”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可能是在讨论学习问题,也可能是在交流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可是一些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捕风捉影,把这些都断言为“早恋”,甚至和“道德败坏”、“作风下流”相联系,横加指责,使一些青少年无端受到伤害。这种置学生人格和权利于不顾的想法和做法,是应该摈弃的。曾有数十名法学家、教育家、生理学家上书教育部长:“建国五十年来,全国各类学校对学生恋爱和‘性’问题的处理一直采取过于极端甚至有悖于法律的做法,一些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青年学生成为牺牲品。”这段话是很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的。有专家指出,断言“早恋”,是成年人在保护青少年的名义下,强造出来的语言暴力,诋毁了少年的人格尊严。如果成年人把少男女间的来往,看作青春期的反映,解释为孩子长大、成熟了。这样,我们才谈得上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青春期教育。我并不否认早恋现象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学校对早恋的界定确实带有扩大化的趋势,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往往被扣上早恋的帽子。乱做早恋的文章,这是对孩子心灵的极大伤害!</p><p class="ql-block">2、“<b>早恋”并不可怕</b></p><p class="ql-block">孩子一旦真的“早恋”了,家长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呢?“早恋”其实并不可怕。因为男女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是正常的,必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这里,将“爱”提高到“成为一个人”的层面来认识,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b>异性交往的意义就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懂得爱,而是让他们在懂得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b>所以我们应该鼓励男女学生建立纯真的“异性友谊”。“<b>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可能还有积极作用。</b>当然,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遇到某些挫折,影响人的情绪,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并不多,只能算作特例,而非常态。根据特例去反对与异性交往是不可取的。如果青少年真的“早恋”,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早恋”的学生也不是坏生。</p><p class="ql-block"><b>“早恋”是一个心理现象,而不是道德品质错误。</b></p> <p class="ql-block"><b>早恋具有以下特点:</b></p><p class="ql-block">一是朦胧性,对两性间的爱慕似懂非懂。</p><p class="ql-block">二是单纯性,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很愉快,缺乏对家庭、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理智考虑。</p><p class="ql-block">三是差异性,一般女生较早、较多,可能与发育较早有关。</p><p class="ql-block">四是不稳定性,两个人随着各方面的不断成熟,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可能引起爱情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五是冲动性,缺乏理智。</p><p class="ql-block">“早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更多地关心和引导而不是呵斥、谩骂和打击。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老师或家长处理不当,容易使孩子走向两个极端:</p><p class="ql-block"><b>一是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b>容易使孩子将“早恋”倾向转化成“早恋”行为,从而荒废学业,甚至过早地发生性行为。</p><p class="ql-block"><b>二是出现所谓“社交恐惧症”</b>,不愿与人交往,继而可能出现情绪、睡眠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严重的还可诱发精神疾病。</p><p class="ql-block">三、<b>孩子“早恋”了怎么办</b>这个问题很复杂,三言两语很难说清,这里提出三条原则,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b>第一是细分析。</b>早恋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表现似乎相似,原因可能相差甚远。除了生理发育的原因之外,还有可能来自家庭的,如家庭温暖的缺失;学校的,如学习负担的重压;社会的,如不良风气的影响,影视媒体的不良诱导,等等。譬如医生看病,需要对症下药;诊疗“早恋”,也不能百病同药。所以解决孩子早恋的问题,“分析原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原因找到了,才可能对症施治,少走弯路。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头痛医脚,是很难奏效的。 </p><p class="ql-block"><b>第二是冷处理</b>。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早恋”是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正常表现,只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而已。也就是说,孩子早恋是难免的,不要以为孩子早恋就是学坏了,就是堕落了。如果发现孩子“早恋”,就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就打骂交加,大动干戈,急不可奈地告诉老师,“打上门去”与对方家长“论理”,搅得满风雨,定会不可收拾。要知道,恋情是隐私,家长一定要为他们保密,要意识到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孩子早恋这种事,就像弹簧一样,你压得越重,它就弹得越高。作为家长和老师,处理早恋问题,特别需要冷静和理智,万万不能操之过急,简单粗暴。</p><p class="ql-block"><b>第三是软着陆。</b>家长发现孩子早恋后,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找准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之以心,让他们自己领悟父母的关爱之心,真诚之情,从内心深处去改正过错。这里提供可供<b>参考的方法:</b></p><p class="ql-block">(1<b>)内紧外松,发现苗头,不要顿时火冒三丈大惊小怪;</b></p><p class="ql-block"><b>(2)不要训斥责骂,威胁施压,只可坦诚、平等地加以开导。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悲剧性结局发生。</b></p><p class="ql-block">(3<b>)方法上要特别讲究艺术</b>。例如不直接接触孩子早恋问题,而是采取迂回战术,让孩子“不经意间”看到关于早恋危害的文章,父母老师漫不经心讲述早恋危害的实例,让孩子在心理不设防的境况下去悟理。带孩子去做他很感兴趣的事,如寒暑假回乡或旅游或参加培训班,以减少双方接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4)要善于等待,耐心等待。摆脱感情的纠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慢慢来”。使感情慢慢淡化、消失。</p><p class="ql-block"><b>四、谨防“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b>最后,我想提一提早恋中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中的一对恋人,由于两家是世仇,双方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分开,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这种父母干涉越多,恋人们相爱就越深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更突出。  家长们对孩子出现“早恋”苗头时的过激反应,导致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的客观后果——使“早恋”倾向升级为“早恋”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种强烈自主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冲动:一定要抓住被迫失去的东西。  因此,建议家长给孩子摘下“早恋”的帽子,鼓励孩子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其次家长要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适时适度平等地与他们交流异性交往的知识、经验和建议,以便他们能够较好地与异性同学正常相处。  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切莫让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这是我对家长们的忠告。</p><p class="ql-block">(<b>三)坦然接纳 慎重应对—</b>—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逆反08年10月1日报载:南京有个文弱的中学生,父母在外地工作;因为爷爷奶奶的娇宠,从小沉溺于游戏机而不能自拔。母亲回南京后,为了不让儿子进网吧,就买了台电脑,让儿子在家玩,以便监控。但是监控不住,儿子甚至逼使家教陪他玩游戏。母亲一怒之下,把电脑卖了。儿子气急,把母亲打得鼻青脸肿,又点火烧房子,还冲进厨房,拿起菜刀,扬言要砍死母亲。这是个极端的例子。至于孩子不听话、不顺从,拧着来、顶着做的事例,日常生活中则经常遇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则是逆反心理处理不当酿成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b>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逆反呢?</b></p><p class="ql-block">1、坦然接纳:两句赠言正心态对孩子的心理逆反,首先要摆正心态,坦然接纳这种现象,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中这一特殊的转折期。<b>笔者对家长有两句忠告:</b></p><p class="ql-block"><b>一句是要正确认识,泰然处之;</b></p><p class="ql-block"><b>另一句是要慎重应对,讲求方法。</b>之所以要泰然处之,是因为逆反心理是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因而是正常现象。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在成长过程中,有<b>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b> </p><p class="ql-block"> <b>第一逆反心理阶段是3岁至5岁。</b>这个时期,孩子刚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等,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他们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会表现出执拗、任性、逆向而行。但因为尚处幼年,还不太烦人,所以孩子一时期的逆反行为,家长往往不太介意。</p><p class="ql-block"><b>第二逆反心理阶段是12岁至20岁</b>。从生理发育上说这是青春期;从心理发育上看,他们正处于断乳期。生理发育快速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p><p class="ql-block"><b>青春期又分为少年期和青年期两个阶段。其中少年期要特别关注。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b></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产生成人感;思维能力明显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独立性和依赖性相矛盾、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相矛盾;性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坦率纯真。他们感到自己是成人了,他们有话不想对人说,把话埋在心底里,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开始锁上自己的抽屉,日记不再是练习写作,可以随便公之于众。一句话,他们希望有片属于自己的空间。<b>少年心理的闭锁性特点,使他们不愿吐露真情,但不等于他们真正不愿别人了解自己。他们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和父母这些生活中最接近的人的理解。</b>总之,少年期变化之大,矛盾之多,是人的一生中其他时期不可比拟的。因此往往会给家长带来诸多烦恼。家长如果不能泰然处之,势必产生急躁情绪,采取诸如训斥、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导致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又要慎重应对,讲求方法。因为在这一时期,孩子在情感上表现为活泼、热情、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容易波动失控。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有的孩子意志力薄弱,易走入歧途。随着第二性征出现,少男少女开始产生怀春心理,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有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教育引导不当,可导致心理变态或性罪错行为。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家长更需要讲求教育的艺术与方法。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又要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要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在他们苦恼时,给予安慰,在他们矛盾时,给予指导,在他们困难时,给予帮助,使他们感到彼此心灵相通。</p><p class="ql-block">要加强对少年的生理心理卫生教育,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让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爱意识来得太早。前面说的那个孩子,由于祖辈的骄纵,日益任性;母亲发现后,教育方式有简单粗糙,以至母子情绪严重对立,“战火弥漫”,不可收拾。教训是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2、深刻反思:三个“过度”酿苦果孩子的逆反心理固然是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但逆反心理的强弱又往往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b>教育方法恰当,逆反心理表现就不明显;不恰当,表现就显得强烈。</b>从家庭教育方面看,孩子滋生逆反<b>心理,主要是家长教育上的三个“过度”</b>:<b>一是“过度期望”。</b>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企盼在孩子身上全部实现。学习上要求孩子一定要考第一或前几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琴棋书画,体育舞蹈,到处报“补习班”、“训练班”、“特长班”。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这样做其实是缘木求鱼,结果自然是引起孩子抵触情绪、对立情绪。那个母亲,孩子沉迷游戏,十分厌学,教育理应从这里开始“解扣”;母亲却急功近利,请家教“恶补”,效果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二<b>是“过于娇宠”。</b>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要求都答应,一切欲望都满足。一切都顺着,一闹就答应。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里就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就成了“臣下”和“奴仆”。稍不顺心,就耍脾气,摔东西,罢吃罢喝。顶牛、吵闹也就成了经常的事。就像那个南京中学生的爷爷奶奶,没等孙子开口,就替他买来游戏机,对孙子百依百顺,这就为孙子后来沉溺网吧不肯回家、对母亲的恶性反抗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三<b>是“过于严厉”。</b></p><p class="ql-block">表现有三:</p><p class="ql-block"><b>一是管的“宽”,</b>要求孩子处处循规蹈矩,“不准越雷池一步”。节假日不许出门,同学来访、来电话反复盘问,稍回家晚些,就四处打听“干什么去了”。偷翻孩子抽屉,偷看孩子日记,有看不顺眼的地方就“三堂会审”。</p><p class="ql-block">二<b>是管的“硬”</b>,信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不问青红皂白,稍不如意,拳脚相加。常常讽刺挖苦、甚至责罚,不给吃饭,不让休息,罚站罚跪,当众羞辱,企图以此来刺激他们的成长,但这种做法势必事与愿违。</p><p class="ql-block">三<b>是管的“碎”,</b>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唯恐孩子“没记性”,反反复复“算旧账”,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北京的一些孩子戏称母亲为“德德玛”(歌唱家),意思是“得了,得了,妈吔。”就是反抗心理的流露。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的。适时、适度的刺激,能够激活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长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p> <p class="ql-block">3、<b>精心引导:</b>四个“切忌”度难关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令人烦恼的“多事之秋”,也是家庭教育的难关。家长若指导不当,会严重影响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但只要家长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危险年龄段的。下面对家庭教育提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归纳为四个“切忌”:。</p><p class="ql-block">一<b>、切忌专制。</b>进入少年期后,不再像童年那样盲从父母,父母也不可能再把孩子作为依赖于己和支配的对象。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更要讲究方法,讲求艺术。对孩子是必须管束的,绝不能一切由着他的性子来。但是,管束要注意态度和技巧。“多年父子如兄弟”。以朋友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他们应有的自主权与隐私权;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积极地引导,转化他们不成熟与片面的认识。不要孩子一有独立意识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就像弹簧,压力越大,反弹越强。你压制越激烈,越过分,孩子就越会执拗、顶牛;老是和孩子“针尖对麦芒”,那么,小的冲突就可能会酿成大的“战争”,甚者可能产生不可挽回的悲剧。当然,平等相待并不意味地位的“绝对平等”,任何群体,总要有实际的“领袖”,在家庭里,家长就应该处于“领袖”地位。但这个领袖既不是专制的,也不是放纵的。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出色的处事艺术,在孩子心中树立权威。这种权威型的家长,既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专制型、放纵型都大,孩子对他有敬仰到信任到信服,因此很少“逆反” </p><p class="ql-block">二<b>、切忌“婆婆嘴”。</b>批评应该把握重点,无关紧要的地方要讲宽容。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划脚。必要的批评,应该掌握“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是家长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从心理学上讲,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孩子越听不进,甚至还会冲撞你。在孩子们看来,家长的“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们的心理领地,会使他们产生与父母对着干、拧着来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表扬也是如此,切忌“婆婆嘴”。在时间和数量上都要适度。过“度”了,也会引起孩子的厌烦。</p><p class="ql-block">三、<b>切忌盲目责怪。</b></p><p class="ql-block">这有两层意思:</p><p class="ql-block"><b>一是孩子出了事情,要调查原委,分清是非,实事求是地处理,不要一股脑儿将过错全推到孩子身上</b>。例如孩子考试分数很低,可能试题较难,全班成绩都不高,孩子的成绩可能还算好的,你不分清红皂白地批评,自然要引起孩子的不满和抵触;</p><p class="ql-block">二<b>是孩子和你顶撞,跟你没好声气,也要找找原因,可能并不是针对你的,而是有另外的原因。</b>譬如在学校受委屈,可能会在家长面前撒气。家长如果因孩子的“不恭”劈头盖面地再数落孩子,便会火上加油,引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四、切忌教育口径不一。<b>父母教育口径不一致,会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b>。父亲说要往东,母亲偏偏说往西,孩子便无所适从。这是一;第二,孩子会进行选择,利用父母对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去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得到了一方的支持,他的要求会更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而对另一方,对立情绪就更加强烈。   </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教育有“慈母”“严父”的说法。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有意识地“你唱白脸我唱黑脸”,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角色,这对孩子是不好的。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是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又是另一个样。在实际生活中,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见不一是难免的,但绝不能暴露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当孩子的面争执。有歧见要背后商量,在孩子面前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逆反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但要慎重对待,注意教育方法,讲求教育艺术。引导孩子把握好行船的风帆,顺利度过心理逆反期,健康茁壮成长。 </p><p class="ql-block"><b>结语</b>:人生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埃里克森:在人类生存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艾里克森认为,<b>12-18岁,是人的青春期,也是成人的准备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度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充满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b>。所谓自我同一性,从本质上看就是对有关“我是谁(我的身体特点、人格特点、人际关系状况,别人对我的评价,我的潜在能力等)?我从那里来(我的家庭、种族、遗传、生长环境等)?我将往何处去(我的目标、愿望和打算等)?”这类问题解决得好,就产生积极的自我同一性,意味着个体在人格发展中走向了一种健康而且成熟的状态,具备了一种连续性和一致性,意味着他不再感到迷失与彷徨,表明他能自我肯定并且已具有自主定向的能力。解决得不好,就出现消极的自我同一性,即指个体认同并具备了为社会所不容,甚至为社会所反对的危险角色。如酒鬼、吸毒者、罪犯等。确立同一性的过程是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和把握自我的过程,也是了解社会要求和社会规则的过程,又是有机统一自我与社会规则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四是自我。</b>就目前看,这四个方面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教育方式的狼爸虎妈和过渡满足;学校教育的应试情结,对信仰和信念指导的缺失;影视、网络、书刊等传播的负面信息;青少年自身社会经验的天然缺失,等等,都极易造成角色的混乱。所以,青春期,既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又是危险期。要好生对待。柳青: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注意教育方法,讲求教育艺术,在正确的教育观的指引下,富有成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孩子迈好人生关健一步。</p>

早恋

孩子

家长

习惯

异性

逆反心理

学习

学生

交往

心理